要向中國汽車消費者推廣“綠色環保”態度,就不能忽略經濟這一要點。
當前,全球經濟危機加速了關于汽車制造業能否可持續成功的論辯,現在,這股熱潮也到達了中國。
雖然大陸汽車市場將保持穩健的發展(專家預測今年同比增長率將稍低于10%),但對于中國自主品牌能否持續成功的關注卻日益增加。面臨嚴峻的挑戰,中國這個世界第二大汽車市場的未來繁榮,將毫無疑問地取決于新技術的發展。對自主品牌而言,這或許是用來拉近與合資品牌之間技術差異的絕好機會。
金融危機和中國汽車制造商所面臨的困境,已成功地將大眾討論的話題從汽車工業的可持續發展轉移到了汽車制造商以及他們自身能力的轉變。我們聽過各種關于新能源技術可行性的討論,卻始終沒有人關注消費者的觀點。大家或許都忘了,某一品牌、產品或者技術在市場上能否取得成功,最終將由消費者定案。
中國消費者對“綠色環保”的認知不僅僅限于環保
TNS中國汽車研究在最新的一項有關中國汽車消費者對環境問題所持態度的研究中發現,中國消費者已經意識到即將面臨的環境挑戰,并對將“綠色環保”行為融入他們的購車行為持開放態度。對汽車制造商而言,如果他們能站在消費者的角度了解什么是“綠色環保”,將更有助于自身產品的推銷。
在研究中我們發現,中國消費者對“綠色環保”的認知不僅僅限于環保。半數的消費者認為綠色形象首先建立于常規引擎技術的改進。正如吉利當家人李書福最近在一次論壇中談到的:“大家覺得電動車是綠色的,我同意這種說法,作為汽車工業,首先要把傳統的內燃機技術進一步提升,使耗油更少,排放更低。”和合資品牌相比,自主品牌確實在汽車技術水平方面略遜一籌,因此也背負著盡快縮小兩者差距的重任。反觀合資品牌,也并非盡善盡美,他們完全可以再進一步改善常規動力技術,譬如提高燃油效率,降低碳排量等等,使之更為環保。
當今關于新能源的討論主要在于達到這兩個目標的技術可行性。確實,減少排放和有效節能是環保的基石,是衡量汽車品牌形象是否綠色的重要因素,正如絕大多數受訪者在本次研究中提及的(64%和61%)。半數以上(53%)的受訪者還認為“綠色環保”的另一個主要因素是技術可靠性:消費者必須認可其選擇的新能源技術。雖然許多汽車制造商聲稱混合動力技術以及電力技術已日臻成熟,但多數汽車買家卻認為相關信息量并不充足。我們在研究中也發現,僅有少于1/4的中國消費者熟知這兩項動力技術。信息的匱乏抑或是導致消費者對新能源科技心存疑慮從而裹足不前的直接原因。因此,我們建議汽車制造商提高警惕,務必確保消費者掌握足夠充分的信息。
要向中國汽車消費者推廣“綠色環保”態度,就不能忽略經濟這一要點。約三分之一(31%)的受訪車主表示,購車時會極為重視汽車的費用問題。超過三分之一(38%)的中國汽車消費者認為,“綠色環保”意昧著是“負擔得起”的高科技。因此汽車制造商在考慮完善技術的同時,也要確保消費者有足夠的經濟能力為該技術買單。超過三分之一(38%)的中國消費者更認為“綠色環保”承載著一份對環保做出貢獻的社會責任理念:汽車制造商通過提供環保技術而為環保獻力。而那些選擇新能源汽車的消費者,也由此證明了他們對環境和社會的責任。
基于以上各點,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在中國汽車市場中,環保的概念和新能源的滲透已超出了簡單的技術層面。汽車制造商若想披上綠色的外衣,必須著重考慮以下幾個因素:
改良傳統技術,供應新能源汽車
確保技術的可靠性
創造消費者負擔得起的環保技術
通過適當有效的信息溝通機制,建立消費者信心
建立社會責任觀念
自主品牌需要“綠色環保”
自主品牌和合資品牌之間的斗爭由來已久,尤其在后者放下身段,一舉打入一貫被認為是自主品牌本壘的小車市場之后,那么自主品牌所面臨的處境又如何呢?
調查顯示,自主品牌目前在“綠色環保”方面的認可度非常低。僅僅17%的受訪者認為自主品牌有能力做到減少排放,16%以下的更認為自主品牌在有效節能方面的表現也不甚理想。同樣,雖有超過一半(53%)的受訪者認為“綠色環保”的主要標準為有能力提供成熟可靠的環保技術,僅僅15%的受訪者認為中國本土制造商做到了。雖然44%的自主品牌被認為向消費者提供了負擔得起的技術。然而,價格強項也需要有高效可靠的技術產品來支撐。這也是為什么我們建議自主品牌加快前進的步伐,成功銷售新能源產品,以保持市場的競爭力。
此次調研中,我們明顯發現合資品牌在“綠色質量”環節的得分高過自主品牌,日系品牌更是個中清楚——因在“綠色環保”各關鍵指標中表現突出,他們被中國消費者公認為新能源的先驅,其中,豐田和本田在新能源領域的不懈努力功不可沒——豐田的普瑞斯混合動力車依然是中國市場上“綠色環保”技術的先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