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機大概將持續多久,走向如何?”
“在金融危機下,出口量大的零部件企業該怎么辦,機遇在哪?”
“主機廠的新產品技術含量越來越高,企業新品開發能力差,這是否將成為企業進一步發展的障礙?”
“國外市場對環保要求越來越嚴格,隨著自主品牌整車出口逐年增加,零部件商如何面對?”
“中小零部件商是否有和國際大集團對接的機會?”
2008年10月,在第七屆中國汽車電子電器高峰論壇上,近150家零部件商們憂心忡忡地議論著這樣的話題。來自行業協會、專業院校等業內資深專家參與了這場討論。
“增長速度下降未嘗不是件好事”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董建平認為,受國家金融政策從緊,工業企業生產增速回落影響,汽車工業形勢嚴峻。1~8月產銷增速明顯放緩,并于8月份出現了負增長。國外市場的需求下降更對中國整車及零部件出口造成了較大影響。但從分析來看,我國零部件出口下降較快的0EM市場,受到影響的大都為合資、外資企業。售后市場影響不是很大,這是國外龐大的舊車保有量決定的。但對于國內售后市場的影響,明年將更多地顯現出來。事實上,明年,國際金融危機將深入影響實體經濟。
董建平提到,從另一個角度說,增長速度下降未嘗不是件好事。企業可以利用這個調整時期,調整心態,冷靜下來,多做一些內部的夯實基礎的工作,提高管理水平,加強研發能力的建設,練好內功,等待新一輪的經濟復興。
“出口型企業所受影響有限”
針對以出口為主要業務的零部件商的擔心,一汽集團總經理助理田雨時以一汽下屬富奧零部件公司為例進行了分析。
富奧公司在經歷了一個階段的發展后,業務向美國市場擴展,產品以傳動軸為主。在美國購置了廠房,以KD件形式將傳動軸零部件發到美國進行組裝,向美國本土供貨。隨著美國三大整車減產,其本土零部件商由于成本的原因導致生產積極性下降,OEM市場并未受到更大影響。同時,富奧公司發現,新車產量的減少進一步促進舊車保有量運轉,維修市場加大,中國企業在美售后市場更加有利可圖。借此,田總提醒在美國設廠的中國企業,此時堅持住,則對于進一步站穩市場,以及挖掘人才有著相當重要的作用。
“只有中國市場還有更多錢可賺”
資深分析師賈新光認為,此次危機“人們只知道已經開始,卻沒有人能夠預測結束”。全球汽車市場出現蕭條,這對本來就風雨飄搖的汽車工業更是雪上加霜,預計今年全球汽車銷量5810萬輛,下滑0.3%。這是全世界汽車銷量8年來首次出現下降。
除美國、歐洲、日本汽車市場外,金磚四國的車市也在轉冷。上半年俄羅斯市場銷量達到164.5萬輛,同比增長41%,超過德國成為上半年歐洲汽車銷量冠軍。但是8月汽車銷量同比僅增長6%,遠遠低于7月的22%。2007年俄羅斯車市近50%的轎車是通過汽車信貸售出的,今年的貸款規模緊縮之后,汽車市場開始下降。8月份巴西共銷售汽車42.76萬輛,比2007年同月的39.74萬輛增長7.61%,但比上月減少14%。8月印度乘用車市場銷量為9.46萬輛,同比下降4-3%。
不可否認,汽車行業面臨著嚴重危機,并對上游產業已經產生影響。鋼鐵工業從8月開始減產;煤炭在港口積壓,價格下降;發電量下降。整車廠下半年開始調整生產計劃,零部件訂貨減少。原材料價格回落,但是零部件市場也回落。由此,汽車工業將出現新格局。人們猜測,隨著保時捷控股大眾,市價超過豐田的大眾將與豐田爭霸。美國三大面臨重組。日系企業狀態較好,小車走紅,新能源汽車出現新機會。
相對于全球汽車產量的下降,僅僅增幅下降的中國汽車日子還算好過。雖然2008年1000萬輛的目標已經很難完成,但至少今天“我們還能夠去談1000萬輛,中國市場已經成為決定汽車巨頭成敗的主戰場”,專家建議,中國企業不能忽視中國市場的發展潛力。
“中國汽車產業要利用大國優勢”
“中國汽車產業要利用大國優勢”,這是中國一汽技術中心副主任兼無錫油泵油嘴研究所所長朱劍明的觀點。其理由是:首先,中國具有市場優勢。中國市場大,足以支撐國內汽車企業形成規模優勢。國內需求層次復雜,足以支撐各種層次企業的生存與發展。
第二,中國具有低成本的優勢。由于中國汽車產業的“經濟產量”要低于國外同行,中國汽車產業的擴張路徑是相對勞動密集型擴展路線。
將發達國家企業、國內合資企業、國內民族企業的投資保本點進行對比,很容易看到,發達國家,汽車企業的規模擴張路線是資本密集型擴展路線;而在國內汽車企業的規模擴展路線是相對勞動力密集型擴展路線。
國外轎車企業規模經濟產量要達到50~100萬輛,在中國的外資轎車企業規模經濟產量是20~50萬輛,而中國的民族轎車企業規模經濟產量是10~20萬輛。低產量企業采用的是相對勞動密集的生產方式,規模經濟產量較小,很容易達到經濟規模值。通過加大資本投入將使得等產量曲線向遠離原點的方向移動,進入到更高產量的等產量曲線的區域,中國的轎車產業也能夠逐步成長為資本密集型行業。
此外,理念的差異也為中國汽車帶來新的機遇。朱所長認為,東西方在文化和國情上的差異,導致迥然不同的選擇:西方企業用最先進的生產線完成最簡單的人工動作,而我們用大量訓練有素的熟練技術工人配合先進的制造設備,降低成本,更適應中國市場多層次、多樣化、多地域的差異化需求特點。
“混合動力技術帶動新型零部件業發展”
剛剛從美國回來的上海交通大學殷承良教授更深地感受到金融危機的壓力。美國三大在壓縮投入的同時,將傳統汽車的研發開始向中國轉移,其在本土將利用美國政府資助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由此,殷教授提出,傳統汽車行業將經歷很大挑戰,但新能源汽車也將成為零部件企業的新機遇。
殷教授闡述的重點是,在各國政府和汽車巨頭紛紛將新能源汽車作為危機過后未來主要發展方向時,中國企業必須充分認識到這一點。他提出,純電動車固然是最終解決方案,但與傳統車輛相比具有技術延續性、與未來發展車輛具有技術擴展性、最大程度減少基礎設施建設、同時具有良好的節能和環保性能的混合動力技術,則是聯接傳統車輛與未來車輛技術的橋梁。目前,混合動力技術得到了中國政府的大力支持,包括車輛系統技術、電池技術和電機技術等領域的支持,目前已經渡過啟動期,開始跨入成熟期。
在混合動力技術和產業化推進過程中,配合基礎設施的建設,PLUG IN技術可以作為混合動力與純電動技術之間的過渡技術獲得利用。專家預測,在中國,PLUG-IN電動汽車將在2010年左右獲得推廣宣傳,在2012~2013年左右獲得規模應用,若油價攀升至RMB7F000元/L左右,PLUG IN技術將會有較大的市場;燃油稅改革,將縮短產業化時間表。專家提醒,相關電池企業的成本控制措施值得關注。
受這一趨勢影響,汽車電機行業在電動化附件系統(包括電動轉向系統、電動空調、電動真空泵、電動空氣壓縮機、電動油泵、電動水泵、可控電動風扇)、14V啟動發電一體化電機、BSG、ISG、高效驅動電機等方面獲得機會。
“自主創新”與“關鍵零部件”
無錫油泵油嘴研究所自主創新贏得話語權的經歷讓所長朱劍明成為會議的一個焦點。不過朱所長認為,中國零部件企業自主創新、新產品開發需要過程,很難急于求成。需要根據公司規模與競爭力客觀評估后,再決定應該做什么。朱所長將公司所開發產品分為戰術性產品和戰略性產品。眼前生產銷售的為戰術性產品,五年后搶占市場的則為戰略性產品。競爭力較弱的企業“還是應把重點放在眼前”。
中汽協董建平、一汽田雨時提出,中國企業應慎言“擴張”,但可瞄準國外中小企業購買技術、實驗生產設備,挖人才,通過自主創新,形成自己的核心技術,無疑是個機會。
同濟大學陳慧教授則認為,只有引導市場、引導客戶需求而非迎合需求,才能趨于領先。其在《汽車轉向系統電子化能給我們帶來什么?》的演講中提到,中國零部件企業應重點發展EPS的關鍵零部件,推進電機無刷化、大功率化和一體化;加強以企業為主體的官產學研結合及企業間整合,促進資源有效利用、加速技術融合與進步、發揮規模生產的低成本效應,提高EPS自主品牌的市場競爭力;在相關學會、協會或標準化委員會的組織下,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的主體作用,聯合各方力量加快EPS標準的完善和制定工作;開展電液助力轉向系統研究,提高商用車的操縱穩定性;深入開展主動轉向與整車集成控制的研究,為新一代轉向電子產品的誕生打下基礎。
“環境有時取決于我們自己”
金融危機是導致中國產品出口障礙的罪魁禍首嗎?在上海日用一友捷汽車電氣有限公司總經理馬寶發看來,中國少數企業對于“誠信”的蔑視也是導致出口環境惡劣的主因。類似“三鹿奶粉”事件不僅影響了企業的生存,對整個行業、國家的聲譽都產生重大影響,企業應從中獲得教訓。
馬寶發總經理提出“大質量”與“小質量”兩個概念,兩者的區別在于是否將顧客的需求切入到企業經營的各個環節,如戰略規劃、產品開發、生產管理、質量控制、售后服務等企業經營活動的各個方面。必須以顧客為關注焦點制定企業的發展戰略,把市場和顧客需求作為企業發展戰略的重要輸入。圍繞顧客需求配置資源、明確產品開發方向。
運用突破性經營管理,實施企業可持續發展是馬寶發又一發展理念。他認為只有如此才能從最初的為生存適應市場,到為可持續發展而引導市場。
“企業的生命線是現金流”
專家賈新光特別提醒企業注意的是,企業的生命線是資金流,降低成本是最重要的發展戰略。而馬寶發同樣認為,從效益的角度分析,企業的良性運行首先關注的是現金流,其次是利潤,再次才是速度。也就是說,決不能以發展速度而導致企業相關資金失衡,而潛伏下危機的種子。所謂的“決策失誤”,其突出的問題就是企業的資金鏈斷裂,使企業失去連續生產的能力。從這個意義上講,企業實現良性循環和發展,很重要的一條就是需要有良好的現金流作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