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應實時跟蹤研究俄羅斯政府的汽車政策和動向,把我汽車出口業務向俄羅斯政策靠攏,發揮優勢,揚長避短。
本刊第7期發表了筆者的文章《中國企業在俄如何作為?》,文中重點談到,“只有正確認識中國轎車在俄所處的真實地位和狀況,敢于承認不足,才能有所前進。中國汽車業至今對俄羅斯市場未能進行系統地調研,對俄政府發展汽車的政策若明若暗,比如說,俄政府已停止工業化組裝項目審批的情況下,我國主管部門應否繼續支持國內轎車企業在俄設廠組裝?”。
對于中國汽車在俄羅斯散件組裝存在的風險和問題,筆者從去年開始就呼吁汽車生產廠一定要研究俄羅斯政府的政策,明智地做出選擇。散件組裝其實自2005年起希比利公司第一個在俄羅斯的兩個汽車廠CKD和SKD散件組裝越野車,組裝500多輛后被迫放棄。原因是俄有關組裝廠沒有獲得工業化組裝的批準,不具備工業化組裝的條件。
10月4日新浪網發表希比利公司總經理孫麗女士的文章《中國車企在俄羅斯的三大誤區》,再次指出, “誤區之三,明知不可為,中國汽車千方百計也要為之。目前中國車企在俄羅斯投資建組裝廠都面臨著風險”。這是我們共同的看法,希望致力于組裝的中國汽車能夠審時度勢,對組裝采取謹慎態度。
遺憾的是,我們的提醒和擔心果然成為事實。10月14日俄政府頒布普京總理10月10日簽署的第745號政府法令,對于進口的KD汽車散件將課以15%的新關稅,特別是一個車身最低要繳納5000歐元的關稅。由于目前在俄組裝的中國四個品牌汽車都是“改錐式組裝”,沒有獲得工業化組裝批準,所以,此項規定的影響中國首當其沖,對中國汽車的改錐式組裝是一次沉重的打擊。
我們認為,俄出臺政策打擊“改錐式組裝”的目的,是為了加速汽車的“工業化組裝”,提升俄羅斯汽車產業的水平,并沒有關上組裝的大門。因此,中國汽車應該努力去做工業化組裝,就是要上焊接、上噴涂,在3年半以后,散件在俄羅斯的國產化要達到70%。如果中國汽車的組裝立項申請在這些方面做得完善了,符合條件了,俄政府沒有理由不批準,它不批,組裝中國汽車的俄羅斯企業也不會善罷甘休,會與政府交涉。
我舉過一個很淺顯的例子,說是你在鄰居家的菜園子里種菜,就要和鄰居去商量,種什么,怎么種,要遵守鄰居家的種菜規則,或大家商量一個新規則,不要反客為主,與鄰居爭地盤,搶人家的菜園子,人家種什么菜你也種什么,人家的菜賣多少錢,你比他賣的還便宜,那怎么行?要互補互利才能合作。中國轎車最大的失誤就是與俄羅斯爭奪同一價位上的轎車市場。
雖然去年10月底俄羅斯宣稱不再審批工業化組裝項目,但事實上西方新的組裝項目一直沒有停頓。最近俄媒體報道,政府將重新開啟工業化組裝審批大門,而且這一次是要永久性開放,這也是俄羅斯加入WTO的一個實際步驟。希比利公司正聯合韓國公司在向俄合作者提供工業化組裝的汽車生產設備。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俄羅斯是中國汽車的大市場,也是一個門檻較高的市場。中國汽車要想順暢地出口俄羅斯,就必須實時跟蹤研究俄羅斯政府的汽車產業政策和市場動向,分析市場的主要需求所在和競爭對手的優劣之處,把我們的出口業務向俄羅斯政府的政策靠攏,向市場可以發揮中國汽車的優勢之處突入(比如卡車和公交車),揚長避短,才能取得成功。
俄羅斯人民對中國人民是非常友好的,俄媒體今年做過民意測驗,投票結果認為最友好的國家是中國。所以在中俄友好的大環境下,中俄汽車合作盡管有這樣那樣波折,但前景是光明的。關鍵是要把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里,做到胸中有數,無論政策有何變化,都堅定不移地朝著戰略目標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