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前后,遼寧、陜西、湖北等地相繼發生了西豐事件、綏德事件、天門事件等沖突事件。這三起事件經網絡輿論傳播放大,造成廣泛社會影響,有關專家認為這等同于新型公共安全危機。
在媒體的“定向沖擊力”之下,一些地方基層主要干部暴露出不善應對新型事件、執政觀念落后、政治敏感性差等問題,執政理念、手段與現代社會要求出現明顯“基層治理脫節”現象。
網絡助推個案升級
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傳媒預警研究”課題組負責人、華中師范大學副教授喻發勝分析了近期三起侵權沖突事件的共性:一是事件起因均是“枉法行政”,個別領導干部或執法人員群體侵犯了公民的基本權利;二是事件發展均經網絡傳播放大,當事人遭受巨大輿論壓力;三是事件處置雖從一定程度上回應了網民要求,但輿論并不因此平息,反而向批評干部權力、政治體制等方面轉移。
中國人民大學涂光晉教授認為,近兩年來,無論是政府組織還是社會組織,越來越多的公關危機開始由“公眾”危機向“公共”危機轉化,即由組織與特定公眾的關系危機,演變為涉及公共利益、危及公共安全、造成重大社會影響的危機。
周長城、喻發勝等專家分析認為,今年初這幾起侵權個案之所以迅速演化為公共事件,除近年來全社會維權意識高漲,及侵權事件具有普遍性、代表性、貼近性外,另一個重要因素是傳播技術的進步與傳播媒介的競爭,特別是網絡媒體的崛起與普及,加快或擴展了信息的傳播速度與影響范圍,使侵權事件極易進入公共傳播領域并被設置為公共議題。
據一些長期從事信訪工作的干部反映,十幾年前群眾維權都是找黨政部門;后來講依法辦事,都涌向了司法機關;五六年前輿論監督力度加大,不少人想方設法找新聞媒體,甚至找境外媒體“告洋狀”;現在網絡媒體作用大,一些人直接上網表達訴求,希望引起網民普遍關注。
地方政權屢屢失控顯示民主和法制雙缺失
在過去兩年多時間里,我國先后出現多起普通干部群眾因評論所在地區主要領導而遭司法制裁的事件。而對于黨報的負面報道,地方動用私人管道將其封殺的也早已非新聞。直至出現象這次西豐事件中手持警方傳票,“炫耀式進京”、直搗中央政法委喉舌《法制日報》社抓人的大動作。一些普通干部群眾“因言獲罪”的表面原因是“誹謗、侮辱”了所在地的黨政主要領導。但究其根源,應該說是這些主要領導自身政治素養不夠,個人好惡情緒與執政履職行為相互混淆,甚至個人情緒成為主導,不惜動用公權力。
有關基層主要領導權力失控的事件屢現報端,這里顯然存在著民主和法治雙缺失的問題。僅就基層政權控制而言,這些年由于強調中央和上級集中,地方行政官員的任職主要由上級控制,不僅違背憲法和組織法的規定,而且致使基層民主無法展開,形成“看得到的,管不到;管得到的,看不到。”而就法治而言,由于地方法院由地方控制,導致國家法令難以準確執行。人民為了尋求正義,只得上訪;中央為了控制地方,只得外派官員。兩者經常交錯而過,無法形成制度性結合,導致地方政權屢屢失控,嚴重損害執政黨形像。
輿論敏感點落差凸顯觀念落后
一些基層領導干部現有的執政思維和能力依然習慣于不開放、不透明狀態下的向上集中、向下強壓式的執政模式。另外,在一些地方,少數領導干部還殘留著傳統封建意識下的愚民執政理念,不習慣在日益成熟的社會監督、輿論監督氛圍下工作,不習慣“公開、透明”執政。
國內幾起“因言獲罪”事件涉及的基層主要領導干部的政治素養低下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太把普通干部群眾的批評“當回事兒”,眼里揉不得半粒砂子,遇事反應極端、過度,歸結為“從政心理脆弱”;二是太不把普通干部群眾的批評“當回事兒”,也不在乎隨意動用司法力量可能給黨和國家帶來的負面影響,單純地認為這是一件不足掛齒的“家務事”,歸結為“政治敏感性差”。
一些專家學者在分析造成基層干部政治素養低下的原因時認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政績觀”是制度因素,不重視理論學習、日常學習往往流于形式、走過場是直接原因。
“三無”暴露“基層治理脫節”
在現代媒體快速、集中、定向的監督之下,一些基層干部顯得準備嚴重不足,應對失據。表現在對事態的發展沒有判斷預測能力、沒有自主決策能力、沒有執政團隊精神的“三無現象”,表現出從理念到手段上與現代社會的治理要求明顯脫節,執政能力的巨大落差亟待彌補。
應對涉政涉法公共應急事件處置能力是基層干部執政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事實上在處理這類事件時,一些基層干部表現得手足無措。專家認為,“一把手”在應對復雜局面時缺乏對事態發展的判斷和預測能力,對涉政公共事件缺少足夠的政治敏感。沒有了基本的判斷,再加上長期以來“官本位”思想以及“權大于法”的慣性思維模式和“執行命令”的執政積習,使一些干部在處置突發的涉政公共事件時缺少了自主決策能力。近期的三起事件都是在網絡剛開始報道時,沒有主動快速查清事實、認真糾錯,或者利用媒體和網絡等媒介澄清事實,而是麻木不仁甚至惟恐避之不及,從而喪失了在事件初期有效控制事態發展的最佳時機,導致事件不斷升級。同時在主要領導處置公共事件中,其他一些干部缺乏團結應對的團隊精神,將自己置身事外,當了冷眼“看客”,往往使“一把手”決策時顯得很無助。
專家分析,在處置突發事件中一些干部的表現,暴露出目前基層政權“一把手”的執政能力尤其是運用理論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有待提高;大局意識尤其是從全局出發把握和處理問題的能力有待提高;應對復雜局面和風險,處理各種社會矛盾和協調不同群體利益的能力有待提高。
一些基層干部不去研究老百姓對執政者的新期待,而是習慣于以命令、經驗、習慣取代法規和程序,沿用只看上級眼色,不顧群眾利益的“官本位”思維模式和濫用司法的“權大于法”的執政積習,是不能適應當代社會發展要求的。
(資料來源:《瞭望新聞周刊》、《經濟管理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