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耗散結構理論運用到大學生素質教育中,即遵循系統科學的客觀規律和結構調節機理,不斷引入負熵,克服系統自身廢熵,可以幫助大學生素質教育系統形成有序的自組織結構,提高效率,達到最佳化。以耗散結構理論為理論基礎,對大學生素質教育從開放性、非線性和反饋性三個方面進行研究與探索。
[關鍵詞]耗散結構理論 大學生 素質教育 熵
一、耗散結構理論基礎
耗散結構理論是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由比利時科學家布魯塞爾學派領導人普利高津教授創立的。其理論要點為:在一個遠離平衡的開放系統中,如果外界條件變化達到某一特定閥值時,系統內部的量變可能引起質變系統通過不斷與外界交換能量和分子后,會自動產生一種自組織現象,組成系統的各子系統會形成一種互相協調的作用,從而可能從原來的無序狀態轉變為一種在時間、空間或功能上有序的結構。這種非平衡下的新的有序結構,普利高津等人把它稱為耗散結構。其系統特點可以概括為:開放性系統、非平衡機制、非線形相互作用、系統漲落規律等。
二、大學生素質教育研究主要內容
1.社會實踐
社會實踐活動主要利用學生課余時間相對集中的假期,有組織、有計劃地深入社會、深入基層,了解社會、了解民情、投身地方“兩個文明”建設。通過社會實踐活動,學生將自己所學知識服務于社會,培養和鍛煉了自己的實際工作能力。
2.文體活動
以提高大學生的文化素質和體育素質為目的的文體活動是第二課堂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文體活動的開展以文化、體育、藝術為載體,融知識性、趣味性、思想性、娛樂性為一體。通過文體活動對學生潛移默化的作用,促進以學生人文精神為核心的校園文化建設,不僅使學生從中領略到人文發展成果和體質的增強,更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展現自我和檢驗自我的大舞臺。
3.課外科技活動
高等院校應提供給學生科研訓練機會和科研訓練平臺,引導學生參與科研與創新訓練活動,通過參與教師的科研項目或學生自己的科研小課題,把學生從以教師為中心的管理模式轉變為學生自主個性發展的管理模式。學生通過靈活運用所學的理論知識,以實驗或調查研究等方法去發現和解決問題,以及突破常規進行創新研究,摸索出科學研究的性質和規律,逐步形成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和科研能力。
4.公益服務
樹立學生的勞動觀念和服務思想,培養學生的良好勞動習慣。以“榮辱觀”為活動準則,通過一系列公益服務活動,樹立大學生良好的社會形象,增進人與人的交流、提升大學生綜合素質,同時也為和諧社會的建設貢獻一份力量。
5.社團工作
學生社團現已成為貫徹學校教育理念,培養大學生主體能動性、自主性、參與性、合作性、超越性的實踐活動基地;成為大學生開發潛能、展示自我的舞臺;同時也成為繁榮校園文化、學術氛圍的有效載體。
三、耗散結構理論與大學生素質教育
1.開放性
耗散結構形成的首要條件是開放系統。即不斷地與外界進行物質、信息和能量的交換。只有這樣,才能從外界輸入負熵流來抵消系統本身的熵增,使系統的總熵逐漸減小,并進而從無序走向有序,形成耗散結構。而進行大學生素質教育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的五個子系統正是一個開放的系統,是一個面向學生班級、校園、社會的系統,學生不斷從外界吸收養分,更新知識、拓展知識。無時不與它們進行物質、能量和信息的交換,而交換的多少既與他們的自身需要有關,又與外在環境是否能提供需要所要求的足量信息有關??梢钥闯?,學生需求與外在環境之間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相得益彰的關系。由于不同學生自身需要不同,故外在物質、能量和信息的提供都必須考慮各種學生素質層次的差異,為各種不同水準的學生提供可資交流與發展的空間。從整體的角度看,不同年級大學生的需要存在差異,從個體角度看,不同大學生的發展水平、素質提升亦是不同的,故學校、社會等外在環境所提供的信息源亦應有層次,具體言之,就是要設置分層遞進的信息源,以適應不同水平的學生選擇不同的需要。在我們具體工作中,是按照不同年級學生而提供不同層次的信息源,期望達到逐級遞進、不斷優化的效果,使每一位學生都能有所發展、有所提高。
2.非線性
系統內部各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線性作用;另一種是非線性作用。只有非線性作用才能形成耗散結構,因為他們的各個組成部分在性質上和行為上彼此不同,相互制約、相互耦合并具有相干性,因而各部分之間的相互作用不是簡單地從數量上的疊加,有可能形成為一種在整體上完全不同于各部分的嶄新整體效應。素質教育是以培養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為核心,以培養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為重點,以普遍提高科學素質和人文素質為根本目的,以開發大學生人力資源為著眼點,進一步整合深化教學主渠道外有助于學生提高綜合素質的各種活動和工作項目,在思想政治與道德修養、社會實踐與志愿服務、科學技術與創新創業、文體藝術與身心發展、社團活動與社會工作等五個方面引導和幫助廣大學生完善智能結構,來全面促進學生成材成長。五個子系統是相互聯系、互為作用的。通過相互非線性的作用,達到以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更好地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促進創新教育及學生個性化發展的目的。
3.反饋性
反饋是指系統的輸入和輸出之間產生了某種相互作用,而且主要是輸出對于輸入產生了某種反作用。對于一般系統而言,通常存在有輸入對輸出的作用,而不一定存在輸出對輸入的作用。但是,如果建立某種途徑使輸出對于輸入也有影響,形成了輸入輸出的相互作用,便構成了反饋系統。如果輸出對輸入的作用是正相關的,則形成正反饋系統,它是非自穩的;反之,如果輸出對輸入的作用是負相關的,則形成負反饋系統,它是自穩的。系統的有序結構,要依靠負反饋機制來維持,經過產生新的有序結構后,必須建立新的反饋機構才能穩定。在新的認識形成后,要內化為個體的行為并上升為理想信念,必須經過多次的負反饋,只有在形成認識后,讓個體經過大量的實踐,在實踐中獲得有關的十分豐富而又合乎實際的感性材料,進而在不斷的道德實踐過程中,對己有的感性材料,進行思維和判斷,使經得起實踐檢驗的認識內化為自身的信念;反過來又通過實踐使自己的道德信念外化支持并指導個體的道德行為。在負反饋階段,高校的負反饋體系如德育表彰體系對于學生的行為起著自穩的作用,然而,并非所有的反饋對所有的學生都能起到自穩的作用。只有那些真正符合學生的需要層次的表彰體系,才能深入學生的內心深處,才能內化為學生更高的追求。因而德育表彰體系應體現不同的層次,否則,不能起到激勵主體的作用,主體也不能真正通過負反饋達到自穩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孫飛,李青華.耗散結構理論及其科學思想[J].黑龍江大學自然科學學報,2004,21(3):76-79.
[2]巫春華,李學明.從耗散結構理論看高校思想教育改革[J].求索,2005. 150-151.
[3]馮立明,李利元.耗散結構理論與高校德育過程的轉變[J].韶關學院學報,2001,22(8):104-108.
(作者單位:黑龍江大慶石油學院電氣信息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