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全球化在人類活動各個領域的不斷深入,高等教育國際化已經成了21世紀全球化的最顯著的標志,本文分析在大學國際化的背景下,我們該如何加快國際化的進程完成實驗室的規劃和建設,如何發展和完善實驗室的功能,建設好新型實驗室,逐步實現教師資源的國際化,培養在國際交流和競爭中發揮積極作用的人才。通過學習國內外一流大學國際化建設經驗,結合我國高校快速發展的需要,從理論方面探索一條實驗室國際化的道路。
[關鍵詞]全球化 實驗室管理 國際化 實踐教學創新
中國加入WTO后,社會、經濟、生活等各方面都面臨著全球化的挑戰。大學的國際化也越來越得到國際教育界的重視,李嵐清1998年在《在世界大學校長論壇開幕式上的講話》中說:“如果把各國的大學作為一個國際大家庭來看待的話,任何一所大學都是國際大家庭中的一員,都生活在與國際大學家族的交往、合作中。”作為培養高級人才,研究高深學問的文化教育機構,大學必須為國家培養適應經濟全球化的國際型人才。美國在20世紀90年代初制定的《美國2000年教育目標法》中,強調了教育的國際化,提出了明確的培養目標,即采用“面貌新,與眾不同的辦法,使得每個學校的每個學生都能達到知識的世界級的標準。要通過國際交流,提高學生的‘全球意識’、‘國際化觀念’。”而實驗室作為大學教育管理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培養學生應用能力的重要渠道,更要在國際化的進程上做出應有的貢獻。如今,傳統的實驗室管理體制和管理模式已經適應不了高等教育的深度發展,因此,探索一條適應國際化的實驗室管理之路成了高校教育中的急需解決的重要問題之一。
一、建立新的適應國際化大學發展的實驗室管理體系
大學管理是一個有機整體,要整體實現國際化,必須在教育管理、實驗室建設、科學研究、學生工作等各個領域相互配套,相互促進,才能有效促進國際化的進程。我國的實驗室管理長期以來不被大家所重視,實驗室人員引進和調動的隨意性造成了實驗室管理的混亂,而很多基礎課的教師本身都不會做實驗,實驗室用不起來,使用率就大大降低。但是,隨著人才培養國際化進程的深入,大學生實踐能力的重要性也日益彰顯,而大學教育中的實踐環節主要是在實驗室中完成的,因此,實驗室管理體系的改革勢在必行。
在歐美等很多西方國家和地區, 很多高等院校的實驗室在人事制度上基本實行的是自治、自主管理體制。在這些國家的高校中, 實驗室主任以及其他重要的管理崗位, 基本上是由學校內部的教員選舉產生,對許多重要事項的決策起到關鍵性的作用。我們實驗室管理體系的改革首先是要在人事改革的基礎上一步步走出傳統,通過學習西方國家的實驗室建設模式,突破實驗室“家屬群”、“關系群”這樣隨意的組建方式,建成一支專業技術精干、動手操作能力強、結構合理、熱愛本職工作、穩定在本職崗位上的實驗室隊伍,逐步優化教學隊伍的年齡結構、學歷結構、職稱結構,還要建立一套能調動廣大實驗教學人員主動性和積極性的激勵機制和競爭機制,學校相關的人事部門和實驗室所在學院都要拿出有效的管理辦法和措施,保障實驗人員的工作熱情,提高工作效率。
其次,實驗室管理體系的改革還要體現在制度建設上。一個高效規范的實驗室必須要有一系列切實可行的規章制度來約束,才能使實驗室的管理一步步科學規范化,才能完成進一步國際化的改造。如相關的實驗室教學檔案管理制度、實驗室人員管理制度、設備資產管理制度、實驗室耗材管理制度、大型儀器設備管理制度、開放實驗室管理制度、學生實驗制度,等等。
最后,實驗室管理體系的改革要體現特色化。就是要建立一套能體現國際化辦學特點的實踐教學特色,科學反映國際化實踐教學水平和學生實踐能力與素質的評估體系和行之有效的方法。這要求實驗技術人員在精通計算機本專業硬件軟件要點的同時,能跨學科、跨專業地掌握該實驗室承擔實驗課程的基本知識點,還要求實驗教師所傳授的內容要和國際接軌,利用自身的自學能力,了解本專業的新知識、新技術,把理論知識和最新的科技前沿動態相聯系,努力優化自己的知識結構,不斷豐富和提高專業技能水平。
二、建立新的適應國際化大學發展需要的實驗室課程體系
在教學過程中, 要打破以往“重理論輕實驗”、單純驗證書本理論開設的實驗教學模式。新的體系要求按學科分類獨立設置實驗課程,國際化實驗要求就是要把國際合作辦學中新設置的課程考慮到實踐環節中。為了適應新形勢的需要,必須在實驗課程結構上作較大的改革:
1.對原有的學科專業進行重新評估,取消、縮減那些已不適應時代要求的專業學科和相應的實踐課程,增設實踐性強、符合國際化發展的課程,如WTO運作規則、外貿英語函電、國際經濟學等具有國際化內容的課程, 來開拓學生的國際視野和了解、熟悉、運用國際通行規則的意識和能力。也可開設EAP課程,免費指導學生申請簽證,為學生出國深造做好準備。并要組織老師到國內外已經成熟的實驗中心進行調研,制定相應的實驗教學大綱,編寫實驗教材,不能閉門造車,要切實改革實驗課的從屬地位和實驗教學分割、分散、重復脫節的現象,讓學生接受最新的知識動態和知識訓練,一出校門就能參與到國際化的市場競爭中去。
2.目前,實踐教學大綱很多都不夠完善,實驗課所用的必備教材很缺乏,我們可以大量引進一些在國內外大學都廣泛使用的成熟的實驗教材,結合中國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學經驗總結進行教學探索。
3.在強調為學生培養扎實的專業實踐能力的基礎上,我們可以通過引進先進的硬件和軟件設備來提高知識轉化率。可以購買一些仿真的儀器來模擬真實的環境,或者應用一些企業版的軟件來和市場接軌,通過衛星傳輸來實時更新數據,讓學生體驗真實的市場競爭。但是,在實驗室硬件的建設上既要注意功能的覆蓋型還要防止重復建設,以免造成浪費。
4.增加運用雙語教學的比例,因為外語技能是國際交往的先決條件,也是對當代大學生的最基本要求。不僅僅在理論教學上必須使用雙語教學,實踐教學也應努力向雙語教學轉變,強化和提高學生使用外語的基本技能,使學生真正具有國際交往能力。
5.我國高校在與國外高校開展合作辦學時,應建立雙方互相認可的實驗教學課程,并可以借用對方已得到國際認可的資格證書,提高我國高校實驗室的認知度,引進對方成熟的實驗室系統和管理制度,提升實驗室的利用率,使得畢業生能和國外的學生一樣有著較高的實踐動手能力,站在同一起跑線上,最終,才能順利地參與國際市場的競爭。
參考文獻:
[1]李嵐清.在北京大學建校一百周年上的講話.中華人民共和國編.科教興國動員令——學習江澤民同志在北京大學建校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13.
[2]張芹.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內涵、標準與實施對策.繼續教育研究,2005,(1):88.
(作者單位:江蘇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經濟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