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幾年來,農村青少年犯罪問題十分突出,農村青少年犯罪增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包括農村青少年自身的因素,還包括家庭、學校、社會環境等外在因素。為了有效預防農村未成年人違法犯罪,我們必須多管齊下,各方配合。
[關鍵詞]家庭因素 教育因素 社會因素
一、農村青少年犯罪的因素
1.青少年自身心理的不穩定性
一方面青少年正處于生理和心理發育成長階段,辨別是非、區分良莠和抵御外界影響的能力差,自控力弱,行為不穩,模仿力強,好沖動,特別是農村青少年平時受農村條件所限,對新生事物認知較少,一旦接觸到這些新生事物時往往無法以正確的態度對待,易被誘惑實施犯罪;另一方面青少年階段容易滋生盲目攀比的心理,而大多數農村家庭經濟方面都比較低,在與高收入家庭的孩子攀比時,容易產生心理不平衡,此時如沒有正確引導就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2.家庭因素
(1)家庭的穩定程度。據最新統計表明,父母離異家庭子女犯罪率是健全家庭子女犯罪的4.2倍。近年來,我國農村家庭離婚比率很高。由于夫妻的關系沖突或異常,他們很少關心子女。這種家庭中的孩子由于家庭的不安定,缺乏溫暖,容易形成感情冷漠、煩躁、孤獨怪僻的性格,萌發自卑與不幸感,心理上容易產生偏差,對社會、集體、他人有不信任感,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自私心理。一些孩子認為社會對他們不公平,產生仇視他人、仇視社會的心理傾向,這些人一旦遭到外界的不良誘惑,極易追隨而走上犯罪道路。
(2)家庭關愛的缺失。這種情形在大量的留守兒童身上表現的特別明顯。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對孩子的安全、教育、情感、心理等一系列問題關注較少,使得孩子在社會化過程中偏離正常軌道,給孩子的未來留下很大的隱患;留守兒童思想道德教育的缺失,極易產生認識、價值上的偏離和個性心理發展的異常,一些人由此走上犯罪道路。因此“未成年人不與父母生活在一起、失去父母的關照,是造成其閑散乃至犯罪的重要條件之一。”
(3)不當的教育方法。不正確的家庭教育方式往往對孩子的違法犯罪起著極其重要的影響:一是放任型。很多農村父母對子女的要求僅限于對家庭物質生產的幫助,而并非從孩子的思想和行為角度對子女進行約束和管理。正是父母這種對子女長期的放任不管或這種放任的態度,往往成為青少年犯罪的“催化劑”。二是粗暴型。農村父母在孩子出錯時往往采用粗暴的方式管教孩子,完全不考慮孩子心理和自尊,這種野蠻的管教方法容易激化孩子的逆反心理,成為青少年違法犯罪的“導火線”。三是溺愛型。農村受腐朽的封建重男輕女思想的影響,對男孩往往過分寵溺,逐步形成自私、任性、自我為中心的性格。教育專家分析說,心理上的狹隘、自私、惟我獨尊、好占上風是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內因。
3.教育因素
農村未成年犯罪率居高,主要是農村教育相對落后造成的。目前我國的教育水平城鄉差距越來越大,農村教育無論從師資、教學水平以及辦學條件都遠不如城市,難以適應日益發展的農村經濟對教育的要求,特別是隨著農村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農村教育更顯不足,學校忽視了學生的德育教育與法制教育。特別是法制宣傳教育流于形式或根本沒有,多數學生不知道什么是違法犯罪,對基本法律法規一無所知,法律常識嚴重缺乏,由于不知法、不懂法,一些青少年難免會走上違法的道路。
4.社會因素
一方面社會環境中存在的一些不健康因素是誘發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如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不良社會風氣,以及不良網絡文化、信息和屢禁不絕的黃、賭、毒等不健康的影視、書刊等等。由于青少年正處于人生中最富于變化而不穩定的時期,加上他們對社會知之甚少,此時就會迷失方向,形成錯誤的人生價值觀。部分青少年錯誤地認為,人生的價值不是去奉獻,也不想通過自己的勞動獲得,而是向社會索取,他們往往忽視社會積極面,只看到社會的陰暗面,并把這些當作犯罪的理由。另一方面社會就業難、失業率增多的問題也導致了青少年違法犯罪的上升,由于不大愿務農,無業人員增多,許多青少年得不到就業的機會,成為社會的閑散游民,他們精神無寄托,生活無著落,很容易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二、預防農村青少年犯罪的對策
1.改善家庭環境,增強家庭教育子女的功能。遏止青少年犯罪,首先應從家庭抓起,要以平安家庭建設為總抓手,采取多種措施,切實搞好家庭預防。家長們應以高度的社會責任感,提高自身素質,注重言傳身教,在行為上做孩子的表率,經常以平等的身份與孩子進行溝通與交流,了解孩子的心理動向,培養孩子正確地分析、判斷、處理事務的能力。在和諧的家庭環境中培養孩子健康向上的人格,做好家庭在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中這道最前沿、最敏感的防線。
2.發揮學校主導作用,優化學校教育體系。大多數農村青少年集中在學校,預防農村青少年違法犯罪,基層教育部門責無旁貸,學校更是責任重大,基層教育主管部門要大力推進教育資源的平均分配,讓農村孩子得到平等的教育機會;切實實施素質教育,德育、智育一起抓,做人與做事一起抓。學校應不斷優化育人環境,針對中小學生情緒不穩定、控制能力、調節能力都較低的情況,認真研究和掌握學生情緒教育的方法和技巧,密切關注心理問題的發展狀況,隨時幫助學生解決心理問題,促進學生心理、情緒的健康發展;及時向青少年學生普及各種適用有效的法律法規,增強他們的法制意識和行為約束能力。
3.提高農村青少年的素質,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針對農村青少年數量多,而思想教育又較為薄弱的情況,首先加強思想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切實提高農村青少年自身的免疫力。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使他們能夠正確對待社會,正確對待人生;積極培養青少年的良好人格。另外針對農村職業教育較為薄弱,農村青少年就業、致富缺乏一技之長的現狀,國家應積極籌建新型職業培訓學校,大力開展適合農村未成年人的職業教育,開闊農村青少年的視野,引導他們對農村產業結構調整走農業產業化路子的正確認識,使他們真正成為農村經濟發展的生力軍。
4.優化農村社會環境,積極預防農村青少年犯罪。(1)優化農村法制環境。應充分發揮村組織和共青團組織的積極作用,加大農村法制宣傳力度,在農村開展法制宣傳,農民家長自覺改進家庭教育的方法。在農閑時節特別在“五五”普法期間去宣傳法制,要不斷豐富普法宣傳教育的內容,采取群眾喜聞樂見的多種形式進村入戶廣泛宣傳法律知識,把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作為普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培養農民家長農村青少年的法制意識,使農村真正形成一種法治理念與氛圍,建立起穩定、公正、和諧的農村法制環境。(2)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凈化社會環境。共青團、公安、文化等有關部門應聯合行動依法整治農村青少年成長的環境,努力消除危害其健康成長的精神“污染源”,保障農村青少年有一個安全、和諧、健康的生活與學習環境。
參考文獻:
[1]最高人民法院公報.2008,(3).
[2]郗杰英.預防閑散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研究報告.中國檔案出版社,2002.
(作者單位:河南駐馬店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