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成功是失敗后的失而復得,只要走出自我設限的人生,做自己人生的設計師,超越自我,開發無限潛能,就能將成功變成一種習慣。
[關鍵詞]潛能 成功 原創性 能力
一、每個人都擁有“必然成功”的潛能
對一位已經有不凡成就的人而言,要說出“我們是為成功而生”的話,似乎并非一件難事。
然而,我們之中絕大多數的人,卻不敢如此奢言。尤其是在競爭激烈的現代社會里,成功之不可得所導致的挫折和沮喪,使不少人衍生出心理上的失衡,形成近日社會普遍的病態。
我們每一名教師都是一名心理醫生,而且擔負著世間最重要的使命——教育培養祖國的下一代。成功的教師能使學生很輕易就達到積極、樂觀、進取的狀態;使學生信服每個人都擁有“必然成功”的潛能。
事實上,在今天這個時代,人人都可能一鳴驚人,做出以往所未曾想到的成就。譬如,蘋果牌電腦創始人史蒂夫喬布斯,在他還是穿著牛仔褲、一文不名的孩子時,就抱著對家用電腦的信念,終于創立了一家排名《財富》雜志五百強之一的企業,其成長之速無人可及。再如,泰德#8226;特納,他把毫不起眼的媒體——有線電視——發展成一個龐大的帝國。還有反敗為勝的克萊斯勒汽車公司總經理艾柯卡。請問,他們除了膾炙人口的成就外,還有什么相同的特質呢?只有一個答案,那就是……與眾不同的能力。
能力是一個引人爭議的字眼,個人看法不一。就我看來,最偉大的能力除了能實現自己的愿望外,還要能造福社會。翻開歷史,掌握人類的能力一直以不同且對立的面貌呈現。早期能力指的是體力,最健壯敏捷的人便可指揮族人;有了文明以后,能力就成為權利,來自于繼承,由王公貴族所持有,不容他人分享;及至工業革命的初期,能力化為財力,資本家主宰了工業的走向。今天以上三種能力仍然影響人類的活動,不過其中又興起一種最有威力的能力,那就是專業的知識。
二、教師的職能——發掘學生的無限潛能并激活它
熱忱是個性的原動力。沒有它,任何你能擁有的能力,便只是靜止不動。我們可以肯定地說,幾乎人人都有很多尚未發掘出來的潛能。我們教師的職能就是發掘學生的無限潛能并激活它。
就我所教的美術學科來說,我深深感到潛能的重要,我學習繪畫從中悟出很多的道理,繪畫的最高境界是心與畫面的同步,面對大自然,只要你將心交出來,畫面會給你一個滿意的微笑。人與人交流的最高境界是心與心的同步。
美術教學可以發掘學生的無限潛能,教會學生怎樣學習,幫助文化課差的學生找到學習方法,找回自信。例如,高中美術特長生王博同學,曾經是打仗、逃學、自我放棄的學生,經過我的循序漸進地引導教育,特別是以美術為突破口,加強他的美術科成績的同時,鼓勵他找回自信,王博的美術天賦很好,經過努力,在美術班美術科成績亦名列前茅。特別明顯的是,他在美術學習中找到了自信,使他的文化課成績直線上升,他從高二上學期七科成績總分僅僅189分,到高三第一次摸底考試提高到278分,5月份黑龍江省的美術術科成績下來后,在五千多人的考試成績大榜中,他竟排在第23名,但他卻情緒低落地來找我,怕自己因為文化科而考不上大學。我問他:“為什么文化課成績不好?你有沒有像愛美術那樣全身心地投入學習文化課?你繪畫忘我時是什么狀態?利用這種狀態去學習,你會有驚人的收獲,我相信你,去吧!拿出好成績給宮老師看看!”。
我在教學中,嘗試著教學生如何用右腦思維模式學文化課。學生成績有很大提高,高考時,王博以389分的成績考上哈師大美術系。在王博身上,我深深地體會到,發掘學生潛能的重要,在短短的兩個月里,王博的成績居然提高了111分,對于高考學生這是多么驚人的進步啊!
我們教師大概都有同感,當我們與學生的心靈感受同步時的快樂,真是無以言表。這時,學生會無言地與教師共同學習,體會交流的無礙與深刻,完全融入了學習的快樂中。我就有與學生一起畫畫,完全忘記了時間的經歷,現在想來真是一種幸福。這種共同學習是人自然的潛意識的體現。因此,我認為,課程資源的利用與開發,最重要的篩選因素:開發人的無限潛能,激發學生學習原動力。
在多年的教學中,我發現一個現象,一個有悟性的孩子,倘若遇到一個很愚的教師,這個孩子會變得比一般學生還笨,因為他的悟性被扼殺了,潛能被封閉了不說,更使之不知所措。正如周虹說的“優點不說不得了,缺點不說自然少。”這句話正反映出潛意識的重要,學生優點你視而不見,他會很失落,繼而會做壞事以引起注意,恰恰這被注意,你大加指責,教育他不要這樣,不要那樣,雖然你想的是如何幫他改正缺點,但他的潛意識中卻認知的是你反復重復的他的缺點,所以說,缺點不說自然少。
我們在平時的教學生活中,常常引用《真心英雄》這首歌“不經歷風雨,怎么見彩虹……把握生命的每一次感動,全力以赴心中的夢……”我們作教師的,宗旨就是如何培養人成功!成功是每一個人的夢想,但“夢想”不是不勞而獲端到你面前的“燒鵝”。成功意味著艱苦的勞動和心理的磨煉,成功是失敗后的失而復得,只要走出自我設限的人生,做自己人生的設計師,超越自我,開發無限潛能,就能將成功變成一種習慣。
(作者單位:黑龍江大慶市二十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