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如何讓小學生在作文中能寫出自己想說的話,能夠使他們的創新思想在作文中自然的流露,本文筆者結合自己在作文教學中的實踐,從三個方面進行了分析與探討。
[關鍵詞]作文 作文教學 創新思想
葉圣陶先生曾經極為深刻地指出:“文章必須從真實生活里產生出來。把真實生活所不曾經驗的勉強拉到筆下來那是必然失敗的勾當。”葉圣陶先生的論述揭示了小學作文教學的要求,那就是要有具體創新內容,不說空話,有真情實感,不說假話。而我在作文教學中發現,每次作文前同學們忙于“翻箱倒柜”查資料,從作文選上抄一點,從報刊上摘一點,自己再編一點,聽老師、同學講一點。同學們花了大力氣收集“空話、假話、套話”,像搭七巧板那樣拼湊成篇,這樣的作文沒有自己的思想,沒有自己的語言,勉強為文,當然是作文“難”。如何解決這個難題,使學生的創新思想在作文中自然的流露呢?
一、創設情境,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想”寫
在學習生活中,很多同學充當的是袖手旁觀者,只是一味地看別人,根本沒注意自己是怎么做的,怎么想的,沒有自己的親身感受,作文讀起來干巴巴的,無血無肉。根據小學生好奇心強,對新鮮事物極有興趣的特點,我有目的的開展各種各樣的游戲、體育、文藝、科技活動,旨在引導學生在活動中留心觀察,積極思考,勤于表達,學會積累。其中“科技活動”是學生們最“有話可說”的,因為在他們的頭腦中有著無數的問號,極強地想揭開生活中的一個又一個的奧秘。這樣,我同學生們共同在課堂上做實驗,找答案,說發現。學生經過自己動手動腦,有了自己的親身感受,也就為作文積累了第一手材料,同學們經過實驗后寫出的《兩個半只雞蛋殼》、《焰火的秘密》、《雞蛋捏不碎》等作文,反映了學生認真研究科學,勇于探索科學的精神。這樣,久而久之,學生便養成了留心自己的生活,隨時把自己的發現和感受寫下來的習慣,自然寫作文就不是學生頭疼的事了,也不再為作文材料缺乏而緊皺眉頭了。
二、給學生松綁,使之盡興“玩”,讓創新思想自然地流露
大發明家愛迪生的種種成就同他從小喜歡玩各種小玩具是分不開的。所以,我在作文教學時不過多的講解作文的要求來束縛學生們的思維空間,而是減少他們的心理壓力,讓他們盡情的玩,在玩中產生創新思維。但是,學與玩的辯證關系至今不少老師還未曾認識,作業過多,負擔過重,學生的生活空間限于兩點一線(家庭和學校),沒有周末,學生被剝奪了玩的權利。對此,我在作文時不失時機地創設“玩”的機會,例如:教作文《××一角》時,我首先帶學生到公園實地參觀、玩耍,讓學生盡情地看、摸、聽、玩,對自己感興趣的他們便會看個究竟,問個明白。隨后,我因勢利導,啟發學生觀察思考,并充分表達自己的所見所聞及感想。學生們根據實地觀察寫出了許多好句子,如:瞧!那花壇中的葉子平鋪著,遠遠望去像是“日月潭”,一半是紅一半是綠,風輕輕吹過又像波紋涌動……《秋天,真美》;大鐵家伙不住地“點頭”,真像雞在吃米……《磕頭機》一文的字里行間流露出了學生們豐富的想象力和對大自然的真情實感,活生生的自己的語言,很生動,很有活力。如果持之以恒,幾年后,學生養成了“有所積蓄須盡量用文字發表”的習慣,就不用為做作文而愁眉苦臉的了。
三、創新日記,“掏”出學生的心理話
為什么要練習作文?著名的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過這樣的話:“作文就為的是要寫出自己想說的話。”這里所說的“想說”,就是指有表達的欲望,作文有內部的驅使,變得饒有興趣,完全是一種自我表現的需要。
傳統的作文教學從內容、要求以至形式,都約束的過死,帶有很大的強制性,如果學生總寫《我的…》必然會失去興趣,產生厭煩寫的情緒。學生有了畏難情緒,就會“欲好而不成,欲速則不達”。于是,我從一年級開始,就要求學生記生活日記,低年級低要求,只要語句通順,是自己想說的話便可,哪怕是一句話也可以。久而久之,學生養成了記日記的好習慣,為作文準備了取之不盡的“源”。學生有了想說的話,有了自己的思想,再指導學生寫作文,于是學生筆下寫出了《爸爸,戒煙吧》、《我的苦惱》、《我想對老師說》、《我眼中的大人》等文章。有的同學在日記中急呼:“請別占用我們的體育課,老師!”對此同學我不但沒批評,反而還在同學們面前鼓勵他,因為寫作文就是寫自己想說的話。現在,同學們記日記已形成了樂寫、勤寫、善寫的良性循環,使作文教學有了很大的提高。
(作者單位:黑龍江大慶市杏南第四小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