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們跨越了傳統經驗式的管理模式,正在向現代化的管理理念邁進。“人本化”已成為我們今天的管理理論和新的主題,它更利于挖掘人的潛在能力和動力,充分實現人力資源的價值。它在國家示范性院校建設中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情感管理 示范性院校建設 作用
一、情感管理的內涵
情感管理是以情感為導向,通過情感的溝通產生獨特的激勵力量,進而提高工作效率和效果,并促進組織目標實現的管理方式。“情感管理”是國內外先進教育思想“以人為本”管理思想的借鑒和延伸。現代情緒心理學研究認為,人是有著豐富感情生活的高級生命形式,情緒、情感是人精神生活的核心成分,它們在人的心理活動中起著動力和組織作用,支配和組織著個體的思想和行為。卡拉漢認為,情感管理對個人和組織既可能有積極的影響,也可能有消極的影響。示范性高職院校建設是我國高職教育一場深刻的革命,《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中指出:“整合資源、深化改革、創新機制的基礎上,大力提升學校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能力,重點建設100所高水平的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促進它們在深化改革、創新體制和機制中起到示范作用,帶動全國職業院校辦出特色提高水平”。因此,從管理層面、手段方式層面來說,立體化的情感管理是示范性高職院校建設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直接影響構建中國特色職業教育體系和中國特色高等教育體系的前景。
二、情感管理在示范性院校建設中的具體作用
1.情感管理是構建和諧校園的迫切要求。構建和諧校園需要團隊成員具有“和諧心理”。何為“和諧心理”?《健康心理學》認為,人的心理和諧是心理健康的重要體現,首先,它表現為個體內部心理和諧,即個體內部心理成分(認知,情感,意志,個性等)的協調統一。其次,它表現為人事心理和諧,即人在處理事情時的冷靜,適度和樂觀,善于“息事”。第三,它表現為人際心理和諧,即人與人交流上的默契和融洽,善于“寧人”。情感管理就是采用和諧的心理來引領和指導被領導者,堅持情感管理與制度管理兩條主線,以求為下屬創造良好的工作氣氛,調動下屬認真工作的積極性,建立領導者與下屬和諧融洽的人際關系,從內心深處來激發每個廣大教職員工的內在潛力、主動性和創造精神,使他們真正做到心情舒暢、不遺余力地為學校進行示范性高職院校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
2.情感管理是示范性院校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出:“實現發展的動力實際上存在于文化之中,文化是實現發展的搖籃”,文化會滲透于學校的管理和組織的全過程,管理理念的變化、管理方式的選擇也會影響到高校的文化建設與發展。示范性高職學校建設管理不應僅停留在物質層次、技術層次、行政層次、制度層次上,而應致力于學校文化、學校精神、學校智慧乃至于哲學的建構,是一種價值觀的管理,它體現了學校教師群體內在的價值追求、精神理念和人格心靈,并以教師的文化心理結構的最終形成和完善為核心標志,建立起寬松、和諧、有人情味的校園文化,讓學校具有濃厚的文化氣息,積淀深厚的文化底蘊。實行以人為本的高校教師管理能促進學校的持續、健康、協調發展。
3.情感管理是對示范性高職院校領導管理理念的挑戰。示范性高職院校需要的領導者不是規劃現實的情節,而是創造希望和夢想的領導者,僅管理現有的情感是不夠的,引發合適的情感才是不可或缺的。“情感管理者”與“情感觸動者”管理方法最大的區別,即“熱情管理和利益管理”兩種方法。有研究表明現代組織的員工不僅僅是物質財富工作的動力,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內在報酬的價值及其產生的激勵效果。情感管理根據情感的可塑性,傾向性和穩定性等特征對人進行有效的引導和激勵,從而實現人力資源的充分挖掘和有效整合,達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人力資源管理最高境界。優厚的薪酬、穩定的福利未必能使員工全身心投入,一種情感為導向的激勵模式對那些看重自身價值體現的員工能從精神上得到更多的鼓勵,比如說真誠的贊揚和認可、適當的榮譽、晉升以及學習和交流的機會等。
三、情感管理的主要措施
1.搭建平臺,建立規范的激勵和評價機制。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家威廉#8226;詹姆士研究發現,一個沒有受到激勵的人,僅能發揮其能力的2090至3090,而當他受到激勵時,其能力可以發揮至80% 。示范性院校建設要作改革的示范,教師是高校的核心資源和競爭力的源泉,踐行“以人為中心”的情感管理方式,根據高校教師的勞動具有強目的性、復雜性、創造性、時空無限性、結果不易測定性等特點,關心教師的職業生涯發展,大力推進學校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的改革,運用激勵機制為教師提供有效的職前和職后知識、技能培訓等重要支持,為教師成長發展提供好的發展空間。
2.人文關懷,了解教職員工的心理需要。美國社會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人都潛藏著五種不同層次的需要,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尊重需要、感情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但在不同的時期表現出來的各種需要的迫切程度是不同的,人的最迫切的需要才是激勵人行動的主要原因和動力。示范性院校的建設管理必須研究學校中的人,特別是研究作為辦學主導力量的教師的勞動、心理及需求特征,通過適當的技巧,把無意識的需要轉變為有意識的需要,變“控制”和“管束”為“引導”和“服務”,關注教師勞動的艱辛,處處體諒關心支持教師,使其在自我實現的創造性過程中,產生出“高峰體驗”的情感,是人的存在的最高、最完美、最和諧的狀態。
3.健康投資,關心教職工的身心健康。20世紀中葉以來,教師職業一直被認為是壓力最大的職業之一,是教育學和心理學研究領域的一個重點。情感管理要努力解決教師的健康問題,要關心每一個教師的身體健康,每一至兩年組織一次健康體檢,建立健康檔案及時掌握教職工身體狀況;組織各種有益活動和全民健身運動提高教職工的身體素質;關心教職工心理健康做好教師思想觀念上以及心理上的引導和疏導工作,減輕他們的工作壓力和思想壓力,為教師提供專業的心理輔導與咨詢場所和人員,這對全身心投入示范性院校建設中的教師緩解壓力、維護健康有很大的作用。
4.突破傳統,由權變管理向柔性管理過渡。柔性管理是一種以人為本的權變管理,它是一種倡導主動適應變化、創造變化,利用變化以提高自身在動態環境下競爭性的管理思想。示范性院校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過于強調剛性管理難以符合高等職業院校的特征,難以滿足市場對高等職業院校的需求。面對瞬息萬變的市場需求,示范性院校應引進柔性管理,由剛性管理向柔性管理轉變,使剛性管理與柔性管理有機結合,使得示范性高職院校管理登上新的臺階,永葆生機和活力。
參考文獻:
[1]《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國發[2005]35號.
[2]石國興,高志文.心理和諧:社會和諧的重要內容IN1.光明日報,2005,10,11.
[3]陳乃琳.師本管理初探[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3,23(3):23.
[4]陸永明.高校教師管理中的柔性管理[J].高教論壇,2006,2(1).
(作者單位:四川建筑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