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體育是學校體育的最后階段,是學校體育與社會體育的重要銜接點,是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意識和能力的關鍵環節。本文運用文獻資料法,結合筆者教學實踐,針對高校培養學生終身體育的意義,提出高校體育終身體育意識培養的途徑。
[關鍵詞]學校體育 終身體育意識 培養
終身體育的指導思想是以培養學生終身參與體育活動的能力和習慣為主導的思想,大學體育是終身體育的最重要的帶有決定性意義的中間環節,主張在即將步入社會前的這個既短暫又關鍵的階段培養學生終身從事體育學習和鍛煉的觀念、習慣和能力。
一、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的重要意義
1.終身體育是社會發展的要求
當前,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生產力的發展,現代社會為人們的生活帶來了許多方便,豐富了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同時也帶來了一些新的問題。如電子計算機的廣泛應用,機械化、自動化取代了繁重的體力勞動;交通電信的現代化,縮短了人們之間空間距離;家務勞動的社會化和家用設備的電器化,大大減少了人們身體活動的機會和日常生活中的體力活動;食物構成的改善,人們從食物中攝取的營養越來越多;城市工業化帶來的環境污染和生態平衡遭到的破壞等等,這一切都嚴重地危害了人體健康,造成了肌肉萎縮、適應能力降低、機體退化等“現代都市病”和“現代文明病”。預防和治療這些疾病最好的辦法就是終身體育鍛煉,體育鍛煉不僅能夠調節和愉悅精神生活,促進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和交流,而且能夠強身健體,使人們保持生命力,提高有機體的工作和適應能力,以及抵抗疾病的能力,體育健身還能夠消耗人體內過剩的營養,維持營養的供需平衡,使人們保持健康的體魄、健美的身材,并使人們的生活內容更加豐富多彩。
2.終身體育是現代生活方式的需要
近年來,人們對生活方式問題也進行了有益的探討。從社會歷史的發展來看,不同的社會形態有不同的生活方式。例如電的發明和利用、汽車進入到家庭等,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一方面,社會產品日益豐富,人們在不斷提高物質生活的同時,迫切要求提高精神文化生活的質量;另一方面,現代生活大大提高了勞動生產力,人們余暇休閑時間增多,人們的生活方式逐漸由傳統生活方式向現代生活方式轉型,在這一過程中,體育作為能夠豐富人們精神文化生活、愉悅心身、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充實人生和提高人的生活質量、增強身體機能和適應環境、抵抗疾病的重要手段,很自然地成為現代生活方式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
3.有利于大學在人才產出系統增值
教育改革和發展的目的是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據對我國知識分子的調查顯示,平均壽命為58.52歲,比同期人口短10歲,直接降低了科教興國的人才效益。據1995年發表在《中國體育報》上的一份對一千多名高中以上學歷的各行各業人員的調查表明,有90%的人體育鍛煉意識淡薄,既無體育鍛煉的能力,又無體育鍛煉的習慣。這與大學體育不無關聯,大學是個體在校系統學習的最后階段,大學體育是學校體育與社會體育相銜接的關鍵時期。如果大學體育培養了個體終身體育思想,必將避免上述調查類似情況的出現,從而使大學體育在人才產出中增值。
二、高校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的途徑
1.轉變學校體育教學觀念
高校體育將表現出社會化、終身化、生活化、市場化趨勢,高校體育應根據學校體育發展的趨勢和歷史使命來指導和規劃高校體育各要素和各環節的改革,使之順利地與社會體育和競技體育接軌,并納入終身體育、生活體育的軌道。
同時,還應突出高校體育的特點,符合大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使大學體育教育與學生實際貼近,使體育教育的目標具有個性,使學生不僅懂體育而且也喜歡體育。
2.培養學生的體育興趣,養成堅持鍛煉的良好習慣
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意識,關鍵在于培養學生的體育興趣。興趣是學習中最現實、最活躍的成份,是動機培養的起點,它能使人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動員其心理的積極性。運動興趣和良好鍛煉習慣是進行終身體育鍛煉的重要因素。堅持終身的體育鍛煉,就必須充分調動起學生的自覺性和積極性,而自覺性和積極性的動力又來源于學生對體育的興趣和愛好,因此,在體育教學和課外鍛煉中要善于發現、培養和保護學生的興趣和愛好,使學生形成自己的優勢體育項目。并從培養終身體育意識的角度出發,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將興趣愛好轉化為自覺鍛煉身體的行動,在潛移默化之中讓學生形成終身體育的觀念和意識。
3.培養學生的各項體育能力,為終身體育打下基礎
大學時期是“教育體育”向“自我體育”過渡的關鍵時期,教會學生按自我需要而進行自我鍛煉的技術技能,教給學生在各種條件和社會環境中堅持科學鍛煉的知識和方法,是高校體育教學中應該充分重視的問題。學生能否進行終身體育鍛煉,要看他們是否具備一定的體育能力,即身體基本活動能力、運動能力、自我鍛煉能力、自我評價能力、適應能力等,也就是人們應具有的終身從事體育活動的本領。
4.完善管理體制,為學生課余鍛煉提供方便
目前,大部分高校除滿足學生體育課的場地器材外,課下為學生提供鍛煉的機會很少,這樣即便是學生有體育鍛煉的積極性,也沒有充足的場地器材得以保證,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響了學生自覺鍛煉的積極性。為此,各高校應在管理上下大力氣,一方面要全天開放體育場館和提供器材服務;另一方面還應把課外體育活動作為體育教學的延伸和擴充,堅持課內、外相結合,組織內容豐富、喜聞樂見的競賽項目,突出課外體育活動的群眾性、健身性和趣味性,確保體育教學的連續性、長期性。并派教師親臨鍛煉場所指導,這樣可以減少學生的盲目性,從而快速提高學生自我鍛煉水平,為終身體育奠定基礎。
三、結語
我們要把握學校體育教育的最后階段,在傳授運動技術技能的同時,幫助學生樹立“終身體育”思想,利用高校學生的身心優勢,培養其對體育運動的興趣和愛好,并充分利用學生喜聞樂見的鍛煉項目和形式,幫助學生掌握終身體育鍛煉的手段與方法,使學生終身受益。
參考文獻:
[1]張文英.大學體育應以終身體育思想作為主導思想[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8).
[2]口卓倪,韋斌斌.試論如何培養學生終身體育觀[J].教育研究,2007,(11).
[3]張錫春.高職體育教學對學生終身體育意識培養[J]. 考試周刊,2007,(47).
[4]鄭毅敏.淺談如何培養高職學生終身體育意識[J].常州師專學報,2002,(6).
[5]劉景黎.高校大學生體育鍛煉現狀調查與研究[J].遼寧教育研究,2007,(7).
(作者單位:山東經貿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