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金融開放及國際化進程的不斷深入,在更大的市場中尋找機會成為我國商業銀行的必然選擇。在商業銀行選擇跨出國門的行為背后,究竟那些因素驅使其作出這一選擇,仿佛并不十分清晰。文章通過分析商業銀行跨國經營的回顧及經驗,歸納總結了國內外學者對商業銀行跨國經營動機的研究,分析了8類因素對商業銀行實施跨國經營戰略的作用,提出了我國商業銀行在走出去的過程中,應針對我國商業銀行自身的特點,追隨優質客戶,跟隨貿易和海外投資發展跨國業務。
[關鍵詞]銀行跨國經營;跨國銀行;客戶追隨假說;銀行經營動機
[中圖分類號] F832.33[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0461(2008)08-0070-08
一、概念、研究范圍界定及相關
傳統上,大多數學者和國際組織往往將跨國銀行放在跨國公司框架下進行研究,對其定義也往往是比照跨國公司的定義。例如,Robinson(1972)將跨國銀行定義為:“……在多個國家經營銀行或從事銀行業務?!庇秩?984年,聯合國在一份調查報告中曾指出,跨國公司(包括跨國銀行)是設在兩個或兩個以上國家的實體,其在一個決策體系下進行經營,各實體之間通過股權或其他形式具有緊密聯系。而Casson(1990)在一篇著名論文中則認為:“跨國銀行只不過是一家在兩個或兩個以上國家擁有或控制銀行業務的銀行?!?/p>
跨國銀行最本質的地方在于其業務開展的跨國界性。當一國銀行到國外設立分支機構并從事存、貸、匯、兌等銀行業務時,這家銀行也就成為了跨國銀行。因此,就外延而言,跨國銀行屬于國際銀行。兩者的最大不同在于,跨國銀行劃分的標準是一維的,即業務經營的多國性;而國際銀行劃分的標準則是三維的,是對服務對象、國別和貨幣種類等綜合考慮的結果。
商業銀行跨國經營的動機千差萬別。從理論的角度,商業銀行可能出于維持客戶、重整本國銀行業、實施新的業務發展戰略、被動適應激烈的競爭等方面的原因做出跨國經營的決策。而在實踐中,更多的是出于追隨客戶、擴大盈利規模方面的考慮。本文分別從理論和實踐的角度分析了商業銀行實施跨國經營的動機,并對我國商業銀行跨國經營動機行為進行了研究,并提出我國商業銀行的跨國經營應擺脫“趕英超美”思想的束縛,而從金融企業參與國際競爭,從為其客戶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務從而提高自身盈利水平的角度,重新審視跨國經營戰略。
二、理論研究綜述
在國際銀行業市場上,有很多動因促使商業銀行作出跨國經營的選擇。總體上看,銀行客戶關系的維持、經營管理決竅的充分利用、特殊區位優勢的獲得以及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是其中最為重要的四方面動因。
金融學界對商業銀行跨國經營動機的研究,有如下主流觀點:
1.“追隨客戶假說”
1960年,海默首次提出了壟斷競爭優勢理論,成為解釋跨國公司產生的最早且影響最深的理論。該理論的核心要義是,壟斷優勢的存在使跨國公司具備對外直接投資的能力。在所有理論中,最有影響的要數內化理論和折衷理論。其中,內化理論是在科斯的企業理論基礎上形成的,其主要代表人物是英國學者巴萊(P. J Buckley)、卡森(M. Casson)和加拿大學者拉克曼(A. M. Rugman)。內化理論的主要觀點是,認為國際市場是不完全的,存在著各種各樣的交易成本。交易成本內部化可以給企業帶來多種收益,而這些收益能夠刺激企業將經營由國內擴大至國外,于是跨國公司應運而生。內部化理論是西方跨國公司理論的轉折點,它使人們對跨國公司的研究從對寡占市場結構的研究,轉向了對各國企業之間的產品交換形式的研究和對企業國際分工與生產的組織形式的研究。具體到跨國銀行,主要的內部化因素有:管制規避(Brimmer and Dahl, 1975; Grubel, 1989)、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Rugman and Verbeke, 1993)、銀行客戶關系(Fieleke, 1977; Grubel, 1977; Khoury, 1979; Gray and Gray, 1981; Dufey and Giddy, 1981; Casson, 1990, 1995; Petersen and Rajan, 1995;Llewellyn, 1996; Miller and Parkhe, 1998; Boot, 1999)、信息(Ruffin and Rassekh, 1986; Buckley and Casson, 1991; Williams, 1997; Valev, 2000)等。
2.重整本國銀行業
Luiz Fernando de Paula(2001)等撰文指出,影響銀行國際化的因素往往是多方面的,而拉美國家、部分亞洲國家和中東歐轉型經濟國家融入銀行國際化的浪潮則主要是內部銀行業危機的推動。Carvatho(2000)認為,墨西哥和巴西銀行業的開放就是由危機開始的,如巴西在1995年規定外國銀行不得開設新的分行或收購小型銀行,除非它們收購了一家問題銀行。隨著監管政策的不斷放松,外資銀行的不斷涌入,這些國家的銀行業駛入國際化的軌道。
3.主動實施新的業務發展戰略
Focarelli和Pozzolo(2000)等人反對銀行追隨客戶進行擴張的觀點,因為外國銀行絕大部分零售客戶,之前在這些銀行的母國并不存在和它們之間的聯系。同時,銀行國際化浪潮不僅具有金融機構追隨既有客戶的特征,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全球性銀行主要通過收購大量股權達到控股或參股的方式在東道國金融市場擴展業務。Hawkins和Mihaljek(2001)等認為,20世紀90年代的全球市場、技術發展、宏觀經濟壓力和銀行業危機迫使銀行產業和監管當局改變舊的經營模式,在國家層面上放松銀行業的管制并向外國競爭者開放金融市場。不管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對跨國銀行在當地市場擴張的法律限制得以逐步放松,使更多的大銀行得以通過國際化和融入當地市場主動實現它們的業務發展策略。
4.國際生產折衷理論
折衷理論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英國里丁大學教授鄧寧(John H. Dunning)。折衷理論認為,跨國公司的產生是由所有權優勢、內部化優勢和區位優勢三者綜合作用的結果,這就是著名的OIL(Ownership-Internalization-Location)模式。跨國公司、出口和特許權轉讓與三種優勢之間的具體關系可用下表加以概括。從中可以看出,只有所有權優勢、內部化優勢和區位優勢都同時具備時,跨國銀行進入東道國才能獲得真正成功。否則,在跨國經營方式上,就應該在出口和技術轉讓之間進行選擇。在分析跨國銀行進入原因時,折衷理論的最大貢獻是提供了一個最完備的綜合模式,適合于對跨國銀行進入的復雜化和一般化方面的分析。另外,這一理論明確強調區位因素在跨國銀行進入中的影響作用,具有啟發意義(見表1)。

5.被動適應激烈的競爭
Berger(2000)、Focarelli和Pozzolo(2000)等人提出,銀行業的國際化擴張和放松金融管制所引起的銀行業競爭加劇相聯系,跨國銀行在國外開發的技術和管理技能以極低的邊際成本在國外得到應用、大型銀行一般都以增長空間很小的成熟市場為基地,一些銀行就到那些有增長潛力或更大的凈利息差的市場尋求經營區域的分散化,因此,銀行業的國際化源于銀行為了加強它的盈利能力而維持競爭所必需的最低規模不斷提高的趨勢。銀行選擇到預期盈利較高的國家投資,是基于這些國家較高的經濟增長預期和預計該國本地銀行的無效率。而且,在多種經營的金融服務組織內,將收入來源在不同的產品、客戶群和地域之間分散可以得到降低風險的潛在收益,這種收益隨業務種類的增加而提高。同時,激烈的競爭和對競爭對手行為的模仿加速了銀行國際化的進程(Ball Tschoegl, 1982; Engwall Wallenstal, 1988; Jacobsen Tschoegl, 1999)。
6.跨國經營動因的實證研究
有關跨國銀行產生原因的實證研究主要圍繞銀行客戶關系來進行,并提出了“防御擴張假說”(the Defensive Expansion Hypothesis)和“客戶追隨假說”(Clients Following Hypothesis)。自1986年以來,各國學者對跨國銀行進入決定因素所作的實證研究不下數十項,其中涉及發展中國家,且具有一定影響的研究有13項。在這13項研究中,共采用了包括FDI、貿易、國家管制、母國或東道國市場規模(包括GDP、人均GDP、GNP、人口、存款、貸款等)、利率、匯率、金融中心、國家風險等8大類指標。現將相關研究擇要摘錄如下(見表2):
從以上的歸納中可以看到,這八類因素對跨國經營的影響是不同的:
1.投資。海外投資的增長,提高了對銀行服務的需求。因此,它與跨國銀行的發展具有正向關系。
2.貿易。進出口貿易中需要銀行提供信用證、結算及貸款業務。這種進出口中的融資與結算,可以由一國的國際銀行業務處理。在許多國家也確是這樣。但是,不少銀行不滿足于在本國國內向進出口商提供融資及結算,他們通過在貿易量大的國家開設分行或子銀行,以貿易融資結算為基礎,進入到其他國家的銀行業。因此,它與跨國銀行的發展也具有正向關系。
3.金融中心。金融中心的作用一是其信息的可獲得性,二是全球資金調動的便利性。一般而言,大銀行都希望在金融中心設立機構,以取得這些便利。但是,金融中心經營成本也是很高??傮w上它對跨國銀行的影響是正向的。
4.國內金融資源的富裕程度。當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資本外流必然發生,當產業資金向外投資時,金融資本也是外流資本之一。這可以用一國存款或貸款來分析,存款可能與跨國銀行的發展呈正相關關系,貸款可能呈負相關。
5.比較寬松的管制。母國管制較嚴,銀行不能自由地向海外拓展;而東道國管制嚴,外國銀行也不能進入
6.東道國的市場環境。比如資金規模、發展潛力、人口結構、通貨膨脹水平等,這也是正相關的。
7.利率與匯率的穩定性。對海外銀行,利率與匯率的穩定性及其變動方向直接影響到銀行的經營,從統計分析來看,它們與跨國經營都是向相關的。
8.國家風險。該國與母國潛在的關系,包括政治、疆域,特別是戰爭的可能性,被制裁的可能性等等。因此,風險越大,跨國銀行越不愿進入。由于國家風險的評級越高,風險越小,因此,在上述文獻中,風險與跨國銀行是正相關的。
三、實踐回顧
回顧發達市場經濟國家商業銀行在過去近兩個世紀時間里的發展歷程,對于我們考慮跨國銀行經營動機問題很有裨益??鐕y行共迎來過三次發展浪潮。其中,第一次浪潮興起于19世紀30年代,第二次浪潮興起于20世紀60年代,而第三次浪潮則興起于20世紀90年代??鐕y行的每一次大發展都是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進行的,都表現出十分鮮明的時代特征。
1.跨國銀行發展的第一次浪潮
跨國銀行發展的第一次浪潮是伴隨著19世紀殖民主義的興起而興起的。總體上看,此次跨國銀行發展浪潮呈現出以下幾個顯著特征。
1)殖民主義是跨國銀行發展的主要紐帶
從19世紀30年代英國最早在澳大利亞、南非、加勒比海和北美殖民地設立第一批跨國銀行開始,到19世紀70年代以后,比利時、法國和德國等國蜂擁而上在拉丁美洲,乃至中國設立跨國銀行為止,各國殖民地無一例外地都成為這些殖民者設置國外分行或附屬機構的首要選擇(見表3)。

2)英國是跨國銀行發展第一次浪潮的領導者
英國是19世紀世界上最強大的殖民主義者,其殖民地遍及澳洲、美洲、非洲和亞洲。另外,倫敦是當時的國際金融中心,英國跨國銀行以此為后盾,能夠方便、及時而又源源不斷地獲得廉價資金,這一點也大大地促進了英國銀行業的海外擴張。在英國殖民地,這些被稱作“英國海外銀行(British overseas banks)”或“央格魯國外銀行(Anglo-foreign banks)”的跨國銀行進入當地的主要目的是為當地貿易和經濟發展融資,其業務則以零售銀行為主。
3)英國跨國銀行與國內銀行間不存在股權聯系,也不開展國內業務
英國跨國銀行雖然大多將總部設在倫敦,但這種安排只不過是為了利用倫敦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與作用而已,充斥跨國銀行總部的絕大多數是行政人員,他們只對龐大的跨國銀行網絡進行行政管理,而不會對本國客戶提供任何銀行業服務。G. Jones(1993)將這一特征描述為“地理專業化(geographical specialization)”而非“地理多樣化(geographical diversification)”。
跨國銀行發展的第一次浪潮伴隨著殖民主義的興衰而潮起潮落。進入20世紀后,民族主義思潮在殖民地得到廣泛傳播,民族國家的紛紛建立不斷宣告著殖民主義的破產與失敗。而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緊隨其后的世界性經濟大蕭條不僅使國際貿易陷入中斷,也是強大的英帝國迅速滑向衰落,從而徹底宣告了跨國銀行海外擴張的第一次浪潮的結束。
2.跨國銀行發展的第二次浪潮
跨國銀行發展的第二次浪潮始于20世紀60年代初,終止于20世紀80年代中期。與第一次浪潮相比,第二次浪潮表現出很多不同特點。
1)引起第二次浪潮的因素十分復雜
如果說,殖民地擴張以及與之相聯系的貿易擴大是引起跨國銀行第一次迅速發展的最重要因素,那么,跨國銀行的第二次大發展卻是眾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這些因素具體包括:①戰后繁榮帶動國際貿易與投資迅猛增長;②戰后西方主要國家相對穩定的政治經濟環境降低了跨國銀行的經營風險;③美國國內嚴格的管制(如Q條例)迫使美國銀行或者為了給國內業務融資,或者為了開拓市場而到海外尋求發展;④科學技術的發展為跨國銀行的海外擴張提供了物質基礎,使跨國銀行的成本大大降低;⑤戰后美國獨一無二的政治經濟地位激發了美國銀行積極參與國際經濟活動和金融活動的意愿與熱情。
2)美國成為第二次浪潮的領導者
從下表看出,與1960年相比,在1986年,美國跨國銀行的數量增加了18.9倍,分行增加了6.9倍,子公司增加了430倍,海外總資產增加了119.2倍,美國跨國銀行的資產占美國銀行業全部資產的比重也從1%上升到了14%(見表4)。
1978~1979年間,除分行數量外,在跨國銀行總量以及附屬行、聯屬行等跨國銀行分支機構數量等指標上,美國都遠遠超過了英國,占比分別達到29%、25.7%和19.8%(見表5)。

3)跨國銀行開展業務活動的地理位置發生了根本變化
在跨國銀行第一次發展浪潮中,發達國家的跨國銀行紛紛到以殖民地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開展經營活動。但在第二次浪潮中,跨國銀行經營卻主要發生在發達國家之間。
以美國的跨國銀行為例,其在國家分布上表現出明顯的地區特征。1965年~1985年間,設立在11個發達國家的美國跨國銀行分行數量分別占其總量的29.6%、26.4%、31.1%、26%和25.5%。而就發達國家本身而言,英國又是美國跨國銀行設立分行最多的國家。1965~1985年間,美國跨國銀行在英國設立的分行數量占其在11個發達國家的分行總量的比重分別為38.2%、33.8%、26.9%、27.9%和31%。而在這些年份中,美國設立在發展中國家的跨國銀行分行數量雖然超過了11個發達國家,相應的比重分別為70.4%、73.6%、68.1%、74%和74.5%,但深入研究可發現,美國跨國銀行在發展中國家的擴張主要集中在兩個地區:拉丁美洲和以巴哈馬、開曼群島、香港和新加坡為代表的新型國際金融中心或離岸中心。美國商業銀行在第一個地區的擴張顯然主要出自地緣政治的考慮,因為拉丁美洲向來被美國視為“后院”。
美國商業銀行在第二個地區擴張則意在全面參與國際金融活動,并非表明發展中國家已成為跨國銀行開展業務活動的中心區域。如果剔除這兩類地區,就可發現,廣大的發展中國家在1965~1985年間所擁有的美國跨國銀行國外分行的比重僅為21%、22.2%、18.4%、20.8%和18.2%,比11個發達國家要少得多。
美國跨國商業銀行活動的這種地區特征在資產分布上表現得更為突出。1965~1985年間,美國跨國銀行的國外總資產中大約有54%~78%左右分布在11個發達國家,其中,36%~59%的資產在英國。而同一時期,美國跨國銀行在11個發達國家所擁有的資產分別是發展中國家相關年份的1.6倍、3.5倍、1.8倍、1.3倍和1.2倍。如果將拉丁美洲和國際金融中心(離岸中心)加以剔除,則上述倍數進一步擴大為2.7倍、4.3倍、17.9倍、10.1倍和7.7倍。
另外,跨國銀行在兩次浪潮中所采取的組織結構與戰略也有所不同。在第一次浪潮中,跨國銀行進入的是以殖民地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這些國家的金融產業尚處于起步階段,跨國銀行的進入不會遭到東道國金融機構的抵抗,市場空間和競爭壓力都比較小。因此,此時期的跨國銀行往往采取關系行、代表處、代理行等組織形式進入,所從事的也主要是零售銀行業。而在第二次浪潮中,各發達國家國內的金融體系已經發育得比較完善,銀行業市場已漸趨飽和。再加之科學技術發展迅猛,各國銀行在競爭優勢方面的差距已經變得越來越小。因此,跨國銀行在發達國家的進入必然遇到空前的競爭壓力。這導致了此次浪潮中跨國銀行往往選擇直接設立分行或子公司,甚至兼并東道國銀行等方式進入相關國家,且在業務范圍上往往放棄零售銀行業,而將精力放在批發銀行和投資銀行業上。
跨國銀行海外擴張的第二次浪潮在1985年前后達到最高峰,此后,擴張勢頭逐漸減弱。這一變化固然與美國國力的相對衰弱,而西歐國家(包括日本)的日益強大密切相關,更重要的則是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崛起和金融管制放松浪潮的興起。正是這些新情況的出現,使得跨國銀行發展的第二次浪潮讓位于第三次浪潮。
3.跨國銀行發展的第三次浪潮
跨國銀行發展的第三次浪潮始于20世紀90年代初期。與前兩次浪潮相比,跨國銀行的這次海外擴張表現出以下特點。
1)發展中國家成為這次跨國銀行擴張的中心區域
比較1985年前后美國跨國銀行發展的情況就可看出這種地區變化。首先,從分行分布趨勢來看,1965~1985年間,美國銀行一直處于對外擴張階段,其海外分行數量于1985年達到歷史最高。1985~1995年間,美國銀行的海外擴張發生萎縮,其數量無論是在發展中國家還是在發達國家都呈現下降趨勢。但自1995年開始,美國銀行的海外擴張重新高漲。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在這次擴張中,美國跨國銀行在11個發達國家的分行數量漸趨平穩,但在發展中國家則急劇增加。
其次,從資產分布來看,1965~1985年間,美國跨國銀行在發達國家的資產要大于在廣大發展中國家的資產,但此后兩者的差額呈遞減趨勢。1998年,分布在后者的資產甚至首次超過了前者。而且,在1980—1990年間,美國跨國銀行在發達國家的資產呈下降趨勢,而此時期在發展中國家的資產則保持平穩且略有上升。
2)歐洲銀行成為這次跨國擴張浪潮的領導者
早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美國跨國銀行的領導地位就受到了日本銀行的挑戰。但進入90年代后,由于國內經濟不景氣的影響,日本銀行放緩了世界擴張的步伐。相反,歐洲銀行卻一躍而上在世界范圍內掀起了一股海外擴張狂潮。下表是2002年一些發展中國家國內銀行業資產所有權情況。很顯然,在這些發展中國家,歐洲銀行所占的資產比重都遠遠超過了美國,它表明歐洲銀行的跨國擴張十分活躍,已經取代美國而成為了國際銀行業地三次跨國經營潮流的領導者。與此相聯系而又值得注意的是,就歐洲本身而言,諸如西班牙、奧地利、意大利、盧森堡、瑞典、比利時等中小發達國家在這次浪潮中占據了顯赫地位,相反,英國、法國、德國等傳統的歐洲強國則遜色得多。為什么會出現這些變化呢?原因主要有兩個。一個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美國政府迫于國內外的壓力日益放松金融管制(如跨州經營與混業經營),美國銀行忙于國內市場競爭而無暇顧及海外擴張。二是隨著歐洲經濟與貨幣一體化進程的深入,歐洲銀行業的競爭日益加劇,英、法、德作為大國,其銀行業可憑借這種特殊性以及先發優勢在歐盟內部獲得一種超經濟地位。相反,其他的歐盟成員國則只有通過在發展中國家搶奪市場份額來增強自身實力,進而提升其在歐洲統一市場中的地位(見表6)。

3)進入管制放松是這次浪潮興起的重要原因
分析跨國銀行此次擴張的對象可以看出,有兩類國家(地區)比較受到青睞:一類是受到金融危機沖擊的國家,其代表是拉丁美洲國家和東南亞國家;另一類則是正在進行經濟轉軌的國家,如東歐諸國。這些國家雖然在政治、經濟和文化等方面千差萬別,但在金融領域去具有諸多共同之處。在跨國銀行進入前,這些國家都在不同程度上遭受著政府管制失靈的折磨。其圖出表現是:金融自由化次序不當,金融秩序紊亂;金融體系不健全,銀行業一直獨秀;國有銀行獨大,政企不分,銀行治理結構脆弱;銀行信貸集中,不良資產居高不下,危機四伏;金融監管滯后,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等。這些問題的存在迫使各國政府痛下決心而開放國內金融市場,這就為跨國銀行金融提供了契機。與此相對應的是,這些國家還存在著比較好的經濟發展前景,從而又為跨國銀行提供了進入激勵。
4)追求高額的效率收益與搶占市場成為這次跨國擴張的主要動機
在前兩次浪潮中,跨國銀行主要扮演所謂“追隨者”的角色,其海外擴張可看作是本國跨國公司海外業務拓展的一種自然延伸,其行為動機也主要在于與母國大型公司保持良好關系,并通過內部化這種關系而盈利。與此不同的是,在第三次擴張中,吸引跨國銀行進入廣大發展中國家的不僅有上述“關系型融資”所帶來的收益,更有潛存于這些發展中國家銀行部門中的高額的效率收益(見表7)。
上表列出了1992~1999年間主要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銀行部門的各種績效指標。分析這些指標可以看出,在20世紀90年代的大多數時間里,由于國內市場競爭激烈,發達國家的銀行業提高盈利或降低經營成本的空間已經越來越??;相反,發展中國家的銀行業由于長期處于壟斷狀態,競爭的缺乏一方面給國內銀行帶來了高額的壟斷利潤,另一方面則造成這些銀行普遍經營管理不善,從而經營成本和不良貸款居高不下。如果此時發達國家的跨國銀行進入這些發展中國家,那么很顯然,這些跨國銀行就可輕而易舉地獲得高額的經營效率收益。
追求盈利是跨國銀行的本能,而搶占市場則成為其戰略動機。在銀行經營中,有兩個因素是非常重要的:信息和轉移成本。跨國銀行利用迅速進入而大量搶占發展中國家的市場份額,就可充分發揮學習效應和規模經濟效應,從而獲得先發優勢,迅速克服信息不對稱問題,并通過與客戶盡快建立密切聯系而增加其轉移成本,最終實現市場壟斷。這正是跨國銀行第三次發展浪潮中選擇發展中國家作為擴張對象的戰略眼光所在。顯然,跨國銀行的這種戰略意圖在某些發展中國家已經獲得初步成功。例如,2002年,巴爾及利亞、斯洛文尼亞、愛沙尼亞、匈牙利、拉脫維亞、立陶宛、墨西哥、新西蘭、波蘭、捷克和羅馬尼亞等國的銀行業中,50%以上的資產已被跨國銀行所控制??鐕y行的這種戰略動機也體現在這次海外擴張浪潮中所選擇的、兩種不同于過去的、極富侵略性的市場進入策略上:一是大量并購東道國的國內銀行;二是在零售銀行業務上大規模地與東道國銀行展開激烈競爭。
縱觀各金融強國銀行業海外發展史,“客戶追隨假說”似乎更能夠說明問題。英國銀行業在發展之初選擇其控制的殖民地。美國銀行業跨國經營的橋頭堡為拉丁美洲,時至今日,依然是其海外業務的重要組成部分。澳大利亞銀行業在經歷了向英倫三島擴張的失利后,及時更改戰略,將其目光投向新西蘭、斐濟、巴布亞新幾內亞等“地緣國家”,才得以有今天的海外規模。
四、我國商業銀行跨國經營實踐回顧及其動因研究
1.我國早期商業銀行的國際化經營
我國商業銀行自身的國際化經營,始于20世紀初的山西票號。20世紀初,隨著中日貿易的日益增加,東渡日本經商、學習的國人也日益增多,兩國之間的匯兌清算需要也增長很快,1907年,山西合盛元票號在日本神戶開業,至1907年底,其已在東京、橫濱、大阪和仁川設立分號5處,當時每年的匯兌都在20000萬日元以上。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我國銀行的國際化經營也在這一時期開始發展。1917年,中國銀行在香港設立了第一家分行,1929年,中國銀行倫敦分行成立,此后,中國銀行又先后設立了新加坡分行(1936)、紐約分行(1936)和東京分行(1948)。當時與中國銀行齊名的交通銀行也相繼設立了香港、新加坡、北美等分支機構。
2.現階段我國商業銀行的跨國經營
新中國成立后最初的幾年,我國銀行的海外機構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展。例如,1949年,中國銀行的海外機構共有22個,到1953年,海外機構增至45個,總資產約6000萬港元。1953年后,由于國內外主客觀原因的影響,我國銀行業國際化經營發展緩慢。
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后,中國銀行業的國際化經營才開始進入了迅速發展時期。1979年3月,經國務院批準,中國銀行從中國人民銀行中分設出來,成為國家外匯外貿專業銀行,獨立行使職權和開展業務活動。該年年底,中國銀行在香港、澳門、新加坡、倫敦、盧森堡等地擁有的分行及附屬企業總數為175個。1979年以后,中國銀行海外機構大發展,機構和人員數量迅速增加,覆蓋的范圍不斷擴展,在世界主要國際金融中心和國家均設有機構。截至2005年底,中國銀行在24個國家和地區擁有560多個分支機構,其海外資產額已占全行資產總額的40%。
除中國銀行外,我國其他國有商業銀行近十多年來也紛紛跨出國門,在海外設立分支機構,開展國際化經營。作為國內最大商業銀行的中國工商銀行目前已在新加坡、漢城、東京、盧森堡、法蘭克福、阿拉木圖等地設立了分行,在倫敦、紐約、悉尼等地設有代表處,共有海外機構10余家;中國建設銀行開展國際業務已經10余年,目前在香港、新加坡、法蘭克福3家分行,以及倫敦、東京、漢城、紐約四家海外代表處;中國農業銀行在新加坡、香港設立了2家分行、1家合資財務公司,在倫敦、東京、紐約等城市設立了代表處。截止2005年底,我國商業銀行境外機構有100多家,分布在5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外總資產達1900多億美元。
近20年來,我國國有商業銀行的國際化經營大致可分為三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是改革開放初期,主要是引進外資,吸收外匯存款,發放外匯貸款,辦理國際結算等業務。第二階段是大幅度提高外幣資產的比重,并通過開展國際金融合作、在國際金融市場上籌資融資、參與國際銀團貸款等活動和小規模設立境外機構等方式,把金融服務領域向境外延伸。第三階段是跨國經營階段,主要標志是建立了遍布全球的分支機構、營銷網絡和客戶群體。由于歷史的原因,目前除中國銀行已經進入第三階段,可以成為跨國銀行外,其他三家銀行尚處于第二階段,其國際化程度與發達國家的跨國銀行比較相距甚遠。
中國的經濟發展階段已經到了開始海外投資的時候。經過近30年的高速發展,我國經濟實力有了很大的加強,國民財富有了很大的提高。人均GDP從1980年的272美元上升到2006年的2034美元;金融機構的存款余額增加到2006年的35萬億人民幣,人均存款近3萬元人民幣。按照鄧寧的發展水平理論,我國目前已處于經濟發展的第三階段①,即本國對外投資快速增加,并將最終超過引入外資額的階段。這一點已經明顯地在我國經濟中表現出來了。我國對外貿易額、GDP、對外投資和勞務承包額快速增長,促使我國商業銀行跨國經營,提供更為便利的金融服務,同時,也為商業銀行提供了巨大的發展空間。
2006年,中國的進出口貿易總額已達1.76萬億美元,貿易發展所帶來的金融服務也快速增長。國際結算、貿易融資、征信、擔保等業務的發展成為商業銀行競爭的重要領域和收入來源。到2006年,中國非金融機構在海外的投資累計達733億美元,2006年新增161億美元,2002年只增27億美元,說明中國的海外投資已開始加速。中國公司在海外勞務市場、工程承包已占有很大比重。這些公司在海外的活動急需中國的商業銀行提供海外金融支持。
貿易的發展、海外投資活動的加速,都促使我國商業銀行加快跨國經營的步伐,而在潛在目標市場的選擇上,從“客戶追隨假說”的角度,我國銀行業跨國經營的動機非常明確,為本國客戶海外投資、國際貿易服務;為海外華人提供金融服務。明確了這一動機激勵之后,我國商業銀行跨國經營的競爭優勢才能得到進一步增強。
五、結 論
1.商業銀行跨國經營的動機千差萬別。從理論的角度,商業銀行可能出于維持客戶、重整本國銀行業、實施新的業務發展戰略、被動適應激烈的競爭等方面的原因做出跨國經營的決策。而在實踐中,更多的是出于追隨客戶、擴大盈利規模方面的考慮。
2.縱觀各金融強國銀行業海外發展史,“客戶追隨假說”似乎更能夠說明問題。英國銀行業在發展之初選擇其控制的殖民地。美國銀行業跨國經營的橋頭堡為拉丁美洲,時至今日,依然是其海外業務的重要組成部分。澳大利亞銀行業在經歷了向英倫三島擴張的失利后,及時更改戰略,將其目光投向新西蘭、斐濟、巴布亞新幾內亞等“地緣國家”,才得以有今天的海外規模。
3.從我國商業銀行跨國經營實踐來看,在跨國經營初期,我國商業銀行似乎更愿意選擇倫敦、紐約、香港、東京等國際金融中心,但這種跨國經營動機更多的起到“告示”功能,而難以實現盈利、發展的目的。從“客戶追隨假說”的角度,我國銀行業跨國經營的動機非常明確,為本國客戶海外投資、國際貿易服務;為海外華人提供金融服務。明確了這一動機激勵之后,我國商業銀行跨國經營的競爭優勢才能得到進一步增強。
[注 釋]
①根據鄧寧的發展理論,經濟發展可分為四個階段,在其中的第三個階段,本國對外投資規模快速增加,并逐漸超過引入外資的規模。人均GDP達到2000-4750美元間是這一階段的主要特征。[參考文獻]
[1]王向榮.跨國銀行國際化的路徑分析[J]. 北方經濟 ,2005,(3):61-62.
[2]劉則淵, 方玉梅.國際直接投資理論分析框架探析[J].大連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4,(6):26-32.
[3]王 晞.跨國銀行進入中國決定因素的實證分析[J].金融研究,2005,(8).
[4]張 帆.美國跨國銀行與國際金融[M].北京:中信出版社,1991.
[5]林利.論我國金融業跨國經營[J].銀行家,1995, (2) : 24.
[6]J. H.鄧寧.在變化的世界環境中的多國企業:需要新的理論解釋嗎?跨國公司與中國的開放政策[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0:13—19.
[7]劉 荻.跨國銀行與金融深化[M].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8.
[8]毛澤盛.跨國銀行的進入、績效及其管制——以發展中國家為研究視角[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9]賴建平.試析跨國銀行理論[J].南開經濟研究,2000,( 3 ):
46-48.
[10]陳杏生.我國商業銀行跨國經營中的國家風險[J].經濟視角,2006,(7):61-62.
[11]高宇輝,余小林.關于銀行業國際化的幾個基本問題[J].南方金融,2006,(4):15-17.
[12]M .E. Porter.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M]. NewYork, NY: Free Press, 1990:239-273.
[13]J. H. Dunning.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and Growth of Services: Some Conceptual and Theoretical Issues[M]. United Natlions Library on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1992:53-69.
[14]Geoffrey Jones.Banks as Multinational[M]. Billing Sons Ltd, Worcester.
[15]All Banks Statistics,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U.S.A[Z].
[16]Bank of England, Consolidated World Wide External Claims of UK-owned banks[Z].
[17]Federal Reserve Bank of U.S.A, Country Exposure Lending
Survey[Z].
[18]Bank of England, 1960-1961.The Overseas and Foreign Banks in London[J]. Quarterly Bulletin, December 1990, 18-23.
[19]Bank of England, The Euro-currencyBusiness of Banks in London [J]. Quarterly Bulletin, 1970 :31-49.
[20]Fung, Justin G., etc,.A decade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the experience of an Australian Retail Bank[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Markets, Institution and Money 2002,12:399-417.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Stimulus to Multinational Operating
Li Weijie1,Hu Jian2
(1.GraduateSchool,the People’s of Bank China, Beijing 100083, China;2. 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 , Beijing 100044,China)
Abstract: With China’s Finance opening and its internationalization developing further, Chinese commercial banks have to compete in the global market. However, which factors make commercial banks go global remains unclear. This paper reviews commercial banks’ international operation theoretically and practically, sums up the previous researches on multinational operation, focuses on eight factors stimulating commercial banks to operate internationally, and finally puts forward the suggestion that Chinese commercial banks, in the course of going global, should follow clients, trade and overseas investment, and develop transnational business.
Key words:banks’international operation;multinational banks;following-clients hypothesis;banks’ operation motive
責任編輯:張丹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