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社科院發布的《2008銀行理財產品評價報告》稱,銀行理財產品的自主創新能力不足、信息不透明、收益率過低等問題非常突出。事實也如此,以“打新股”的理財產品為例,投資者需要繳納的費率非常高。只要收益率超過了預期收益,銀行就將從投資者的溢價收益中收取20%~50%不等的業績報酬,而對虧損則是免責的。“買者自負”不是銀行的擋箭牌,銀監會同時倡導“賣者有責”。
“打新股”收益大縮水
隨著中國鐵建為代表的新股風光不再,銀行“打新股”理財產品收益也急劇縮水。最近,投中國鐵建的多只銀行“打新股”產品收益率都不高,有的“打新股”產品不僅低于中國鐵建“打新股”的平均水平0.18%,而且也低于銀行存款的利率水平。
事實上,隨著“打新股”人民幣理財產品扎堆上市,市場飽和必將攤薄整體收益率。據統計,2007年12月以來,銀行新股申購類產品實際收益,明顯有所下降。例如,各家銀行于2008年1月25日申購的大盤股“中煤能源”,上市首日的漲幅為37.374%,中簽率為0.727%,扣除相關費率及業績報酬外,大部分銀行的單筆收益均未超過0.2%,只有中信銀行的收益達到了0.2078%。不過,與2007年申購的幾只大盤股相比,收益率明顯出現滑坡。
不僅如此,招行的“金葵花”新股月月贏之元月新股申購計劃于2008年1月31日已到期,扣除業績報酬后,每單位產品(10000元/單位)的收益僅為38.79元,年化收益率為4.57%。與此產品類似的中信銀行的“新股月月打”,2008年1月的投資業績顯示,每萬份凈收益為16.04元,年化收益率為2.17%,低于銀行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

工行于2007年12月發行的“27期新股申購”半年期產品,截止2008年2月3日,年化收益率也只有3.43%,而招行的“金葵花-新股申購15期”和光大的“同贏17號”,在運行了一個月后,年化收益率均未超過2%。
來自西南財經大學信托與理財研究所的統計顯示,去年12月商業銀行共發行了237款理財產品,其中絕大多數為新股申購類,其收益率已經較11月有所下降。有關人士認為,從去年10月開始,A股市場遭遇調整“寒流”后,投資者便紛紛把資金調動到一級市場,申購新股的資金屢創新高,導致了中簽率不斷走低,直接影響了相關聯的理財產品收益率。今年,“打新股”產品雖然仍具有投資價值,但其高收益神話可能將難以延續。
“打新股”緣何“走麥城”
年初公布的《金融業發展和改革“十一五”規劃》中提到繼續深化股票發行體制的市場化改革,備受爭議的股票發行體制改革已經被提上了議事日程。2008年新股發行制度的改革將是銀行申購新股理財產品一個很大的不確定性因素。除了政策因素外,市場風險加劇也動搖了銀行申購新股理財產品的收益。收益率下降是肯定的,近期銀行已經開始減少發行產品的數量。據專家分析,股市已進行了4個多月的調整,一些上市公司會選擇更好的時機來發行股票,這可能會造成股票上市節奏減慢,會降低“打新股”產品的收益率。
“打新股”理財產品的收益取決于新股申購網上中簽率和新股首日漲幅。2007年,新股申購網上中簽率平均為0.34%,與2006年的0.5%相比明顯下降。2007年9月開始,新股申購網上中簽率開始大幅降低。2007年前11個月,新股首日平均溢價率196%。首日溢價率在8月份創新高之后逐步回落,至11月份已經降低至145%。隨著市場的震蕩整理,新股首日平均溢價率有可能進一步回落。
此次銀行系理財產品“零收益”或“負收益”現象有其正常因素或者說客觀因素在里面,當然也有一些來自包括銀行自身在內的非正常因素,其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從這些產品類型來看,由于這些產品屬于非保證收益理財產品,也就是說商業銀行對投資者購買這款理財產品是否會獲利在原則上是不承擔責任的。因此,投資者在質疑商業銀行理財產品的同時也應該以一種平和的心態來對待“零收益”或“負收益”現象。
其次,由于這些理財產品大多與股市掛鉤,因此,其收益率的高低與當前股市的走勢有著很大的關系。而隨著全球經濟形勢出現轉變,以及美國次貸危機的影響,全球股市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異常波動。而這些理財產品在前期設計時所處的宏觀經濟環境和當前有著很大的不同,出現收益偏差也就難免了。
再次,從市場經濟發展角度來看,投資產品有盈利有虧損,不可能出現通漲或通跌。目前,國內已發行的人民幣或外幣理財產品共有3000多只。部分產品出現“零收益”或“負收益”現象也是市場運行中的正常現象。
有關專家認為,作為市場的看門人,監管者在這次“零收益”事件中也出現了缺位現象。在國內理財市場得到飛速發展的同時,相應的市場秩序未能有效建立。在理財產品同質化現象較為嚴重的情況下,銀行之間的惡性競爭加大了市場風險。同時,理財市場作為一個信息嚴重不對稱市場,投資者幾乎無法知道銀行對其理財產品的具體操作,而監管層在增加理財市場信息透明度方面幾乎無所作為。
銀行面臨信任危機
盡管各家銀行公開為“零收益”辯解,但客戶信心受到重挫是不爭的事實。為了彌補“零收益”的負面效應,某銀行近來采取定向發行短期高收益理財產品的手段來挽留老客戶。該銀行為了消除理財產品“零收益”的影響,決定向老客戶定向發行期限為2個月的理財產品,年利率8%。業內人士私下評論說,這樣雖不能彌補客戶損失,但一來可以給客戶安慰,表明銀行誠意待客的態度;二來可彌補投資期間客戶的活期儲蓄利息損失。不過,有的客戶對此并不接受。該銀行客戶表示,銀行方面雖然采取了補償措施,但并不承認原來的產品有問題,在與客戶溝通時也再三強調不是補償,而是為了挽留客戶。
有關專家認為,對“零收益”采取變相補償的做法,有違買者自負原則。銀監會在今年年初的風險提示中強調,雖然銀行理財產品相對股票、基金更為保守,但本質上是金融投資產品,并不是儲蓄存款。是投資就必然有風險,理財產品購買者要承擔“買者自負”的風險。然而,銀行不能把“買者自負”當作擋箭牌,完全推卸自己的責任,銀監會同時倡導“賣者有責”。所謂賣者有責,是指銀行需要提高產品透明度,增加風險揭示,防止不當銷售。“買者自負,賣者有責”,兩者缺一不可,而且,賣者有責是買者自負的前提。
事實上,銀行當初一窩蜂地推出“打新股”理財產品的時候,為何就沒有預估到風險呢?由于盲目追風,一些銀行已經在理財產品的競爭中迷失自我。
在整個2007年,收益率在6%以下的銀行理財產品占比高達60%以上,而我國一年期貸款利率就已達7.47%,并且2007年是我國股市上漲幅度最大、投資者收益最豐厚的一年。而這還僅僅是一個方面,隨著更多的問題暴露出來,銀行理財產品的信任度正在快速下滑,這有可能影響到理財產品的發展。
近日,中國社科院發布的《2008銀行理財產品評價報告》稱,銀行理財產品的自主創新能力不足、信息不透明、收益率過低等問題非常突出。
事實也如此,以“打新股”的理財產品為例,投資者需要繳納的費率非常高。只要收益率超過了預期收益,銀行就將從投資者的溢價收益中收取20%~50%不等的業績報酬,而對虧損則是免責的。再以理財產品的設計為例,一些理財產品要求所掛鉤的股票都上漲,且上漲幅度完全一致時才能獲取最大收益,而銀行選取的幾只股票往往是漲幅最可能有較大差距的。
在理財產品標準缺位的情況下,銀行濫用了自己的設計主導權。比如,一些外資銀行的產品設計越來越復雜,投資者根本難以看懂,唯一能懂的是投資收益低得可憐。中外銀行在理財產品的暢銷熱中,一起扮演了殺雞取卵的角色。理財產品是我國銀行擺脫過分依靠存貸利息差生存和發展的一次良機,一旦扼殺了這次良機,銀行下次走出利息差局限的機會又在哪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