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媽媽還沒有港歸,我也沒有來美國,同處屋檐下的日子,最看不懂媽媽居然被那種最不值錢的電視劇感動:一個事業婚姻皆失意的男人,回到曾經嫌棄的老家,老母親好像知道他會回來,馬上從廚房里端出了一碗刀頭粥;或是女的流產了,躺在醫院的病床上流淚,這時候又是刀頭粥出現了……我一直就不喜歡喝粥,感覺不到這碗粥的震撼。看到邊上的她還要為之掉眼淚,便會在一旁取笑。
直到自己生完小孩,患有腳病的朋友安旗突然拄著拐杖,帶了刀頭粥來醫院看我,上演了一出現實版的“真情”,我才知道這個世界真有人會花時間去做刀頭粥。做這個粥,成本雖少,但要花的工夫卻不少。店鋪內可以買到生滾米粥,卻沒有人肯賣刀頭粥,即使我朋友并不知道,我不是粥粉絲,但她的那份心意我領了。
刀頭粥其實就是粥,初衷只是媽媽怕嬰兒被粥水里的米粒嗆到,先用刀柄將生米壓碎,然后才開始煮。做法聽上去似乎只是比一般煮粥多一個步驟,其實里面的學問很多:要把米壓得均勻,必須要有魯智深吃狗肉的那種大刀,因為后面的刀柄大而方,這樣壓出來的米比較整齊。現在家里常用的新式菜刀,刀柄和人一樣經過瘦身,就做不了刀頭粥。經過隔夜泡軟的米,用刀柄慢慢地壓碎,放入鍋內再煮爛,邊上如果有鮮魚的話,將魚片切薄,等粥煮滾后,把魚片在粥里燙熟,加上蔥花便可食用,吃起來感覺很順滑,不過粒粒皆辛苦,每一口都是真功夫。
我依舊不是愛粥之人,不過,為了兩個兒子吃得營養一點,還是硬著頭皮做了刀頭粥。做刀頭粥實在太花時間,自己在叮叮當當地干活,兩歲的二兒子便在廚房搗蛋,大兒子號稱替我管弟弟,其實還不是兩個一起淘氣,弄得整個廚房險象環生。我只能急中生智,改良了刀頭粥的做法,先將米泡軟,然后用攪拌機取代手工,只是這樣打出來的米質量不高,因為攪拌機的刀片只能在同一個位置上打,有的米反復打成漿了,有的米卻還是米粒,最后還得靠人手再加工,結果更慢。
有天溫故而知新地在看《大長今》,結果倒是給了我啟發,原來韓國人給皇帝的早餐中也有刀頭粥,他們的做法是把粥煮完后,用紗布把米中的大顆粒濾去。我也照做了,效果很好,兩個兒子都很喜歡這么喝粥,不過,這樣米的浪費也不少,現在物價貴了,家庭主婦當然有點心痛。后來干脆是把粥做好后,再放到攪拌機內攪拌,效果卻出奇的好,真的應驗了物盡其用的原則。
知道竅門后,刀頭粥也一樣可以發揮了。比如大兒子喜歡吃紅豆粥的味道,但就是不喜歡吃豆子,二兒子又是吃什么都不嚼碎的,所以,我就先用高壓鍋把紅豆壓一壓,趁著熱度還在,加入少量用普通電飯鍋剛煮熟的米飯,剩下的米飯自己可以填飽肚子,還可以節省時間另外煮粥。
米飯在紅豆湯的高溫中攪拌馬上又漲開,紅豆湯也會一點點變厚,就將這半厚的紅豆飯取出,加奶和糖攪在一起放入攪拌機中打勻,外觀如奶昔般有點起泡,但味道卻是相當的中式。如果不喜歡吃甜粥,可以先煮好一鍋雞湯,將雞胸肉撕成小塊,然后把米放入,適當加點鹽,等煮開一鍋粥后,將雞絲和粥在攪拌機中攪拌,最后加一點點麻油提提鮮。
以上這兩款粥,都非常適合給開始試吃輔食的嬰兒吃,給他們真正食物的味道,而且不容易被嗆到。如果家里有病人需要吃得營養,不傷腸胃又容易吸收的刀頭粥也是個好方法。
最近又開始看港劇了,雖然我離開香港很多年,劇情中出現的維多利亞港已經被填得所剩無幾了,很多原本我熟悉的街道也開始變得陌生,但是戲中老爸擔心兒子的身體受不了,帶了刀頭粥去給還在加班的兒子作宵夜的劇情,卻讓我倍感親切。說來說去,無論是現實生活,還是戲中的劇情需要,父母對子女的愛總是那么綿綿流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