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小孩別嘴饞,過了臘八就是年。” 臘月初八是臘月里的第一個節日,俗稱“臘八節”,家家都要吃臘八粥。吃過臘八粥,春節的氣氛也就一天比一天濃了。
臘八粥由何而來?
關于臘八節的來歷有很多種版本,流傳最廣是與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有關。據說在釋迦牟尼成佛之前,曾經修苦行多年,餓得骨瘦如柴,決定不再苦行。這時遇見一個牧女,送他乳糜食用。他吃了乳糜,恢復了體力,便端坐在菩提樹下入定,于十二月八日成道,于是臘八節成了佛教節日。佛教傳入我國后,各地興建寺院,煮粥敬佛的活動也隨之盛行起來,尤其是到了臘月初八祭祀釋迦牟尼修行成道,各寺院都要舉行誦經,并效法佛成道前牧女獻乳糜的傳說故事,用香谷和果實等做粥供佛,名為臘八粥。
我國古代每逢臘月初八,不論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有著“世上人都熬臘八粥”的盛況。
據說有的寺院在臘月初八之前由僧人手持缽盂,沿街化緣,將收集來的米、栗、棗等食材在臘月初八這天煮成臘八粥分發給窮人,窮人把它叫做“佛粥”。南宋陸游在《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中寫道:“今朝佛粥更相饋,反覺江村節物新。”意思是雖已至隆冬臘月,但已露出風和日麗的春意;臘八節里人們互贈佛粥吃佛粥,更令人感覺到清新的氣息。
曹雪芹在《紅樓夢》中寫過的粥太多了,如碧粳粥、紅米粥等,第十九回中有一段,寶玉為逗黛玉開心,編了一個臘八節前眾耗子商討如何去偷紅棗、栗子、花生、菱角、香芋來做臘八粥的故事。幽默的寶玉賦予了偷香芋的小耗子無邊的法術,只搖身一變變個香芋,滾在香芋堆里,用分身法搬運香芋。結果,小耗子沒變成香芋竟變了個最標致美貌的小姐,成了“香玉”。眾耗子笑道:“原說變果子的,如何變出小姐來?”小耗現形笑道:“我說你們沒見世面,只認得這果子是香芋,卻不知鹽課林老爺的小姐才是真正的香玉呢。”逗得黛玉邊笑邊擰寶玉。臘八粥帶出了寶玉和黛玉的情意綿綿,可謂暖情暖意。
熬臘八粥極有講究,關鍵在于熬。下料時不是所有原料一齊倒入鍋里,而是要根據食材的特性來確定投料的順序。蓮子、百合、紅棗要先泡軟,赤豆、大米、花生不易煮爛,應先下鍋。依次再下其他果料,多少不限,有時原料達二十多種。
臘八粥熬好之后,要先敬神祭祖。之后要贈送親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后才是全家人享用。吃剩的臘八粥,保存著吃了幾天還有剩下來的,卻是好兆頭,說明年年有余。如果把粥送給窮苦的人吃,那更是為自己積德。假如院子里種著花卉和果樹,要在枝干上涂抹一些臘八粥,期待來年多結果實。
臘八粥≠八寶粥
如果光從名稱上看,臘八粥和八寶粥有80%的相似度,但實際上區別還是很大的。首先從時間上看,臘八粥一定是臘月初八才做的,而八寶粥一年365天每天都可以做,不受時間限制。
其次,從原料和口味上看,八寶粥一般只有大米、糯米、紅棗、紅豆、薏米、花生、蓮子等八樣,再加白糖成為甜粥,因而八寶粥以甜為主。大超市里有賣袋裝的八寶米,拿回家煮熟即為八寶粥,更方便的還有罐裝的八寶粥,即開即食。臘八粥除了八寶粥中的八樣豆、米之外,還要加核桃、松仁、百合、栗子、白果、葡萄干、桂圓肉、青菜、茨菰、木耳等二十余種食材,口味上也分甜粥和咸粥兩種,以香出名。
如果從營養上分析的話,不用說也明白,臘八粥比八寶粥多十幾種原料,營養更豐富均衡。
我國地大物博,各地的臘八粥做法五花八門。總體來說,南方人偏愛甜的臘八粥,北方人對臘八節更為重視,臘八粥的做法也更講究,尤以北京雍和宮的臘八粥為最。每年臘八節當天,雍和宮會煮好幾十鍋臘八粥,免費供給佛教徒、市民和游客。據說,每年臘八喝雍和宮舍的臘八粥,已成為北京人全家祈福的保留節目之一,吃不上的人只好“明年趕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