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營養標簽走進百姓生活
2008年5月1日,衛生部正式發布《食品營養標簽管理規范》,鼓勵食品企業在其產品上加注營養標簽。今后,消費者在選購食品時,可以根據食品營養標簽上所標注的食品營養成分來挑選符合自己健康需要的食品。
《規范》中明確,營養成分表是標有食品營養成分名稱和含量的表格。根據規定,食品企業標示食品營養成分、營養聲稱、營養成分功能聲稱時,應首先標示能量和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鈉四種核心營養素及其含量。還可以標示飽和脂肪(酸)、膽固醇、糖、膳食纖維、維生素和礦物質等。有了《規范》后,以往食品包裝中常見的低能量、低糖、低膽固醇、脫脂、高鈣等字眼不能再隨便使用,任何產品標簽標示和宣傳等也將不得明示或暗示治療疾病的作用。
據營養專家介紹,《食品營養標簽管理規范》中對居民最具參考價值的就是營養成分表。在購買食品的時候,消費者可以從包裝的醒目位置看見一張營養成分表。防腐劑、脫模劑等食品添加劑不屬于營養標簽標示范疇內。
美國開始立法:餐飲業禁用反式脂肪
美國紐約自今年7月1日起禁止所有餐廳、快餐店、餅店等使用反式脂肪酸。遵照這一規定,所有含反式脂肪酸的食品一夜之間從各家餐飲企業菜單上消失。至此,紐約成為全美首個餐飲業全面封殺反式脂肪酸的城市。
盡管反式脂肪酸已經被證實對人體健康有害,但食物中含多少反式脂肪酸才在安全范圍以內,每人每天攝入反式脂肪酸的量在多少范圍內才能保證健康,目前我國以及世界上其他國家還都沒有相應的標準。
在還沒有明確的標準限制食品中的反式脂肪酸含量的情況下,為了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在購物的時候,消費者可以閱讀一下食品標簽,遠離那些含有大量反式脂肪酸的食物,盡量減少反式脂肪酸的攝入。
小鏈接:
反式脂肪又名反式脂肪酸,一般是植物油等食用油經過氫化技術處理后產生的。與一般植物油相比,反式脂肪食用油具有耐高溫、不易變質、存放更久等優點,因此被廣泛用于生產餅干、面包、蛋糕、炸薯條及其他煎炸食品。但有關研究表明,反式脂肪難以被排出體外,容易造成肥胖。更可怕的是,它會令有助于防止血管硬化的“好”膽固醇減少,并使致引血管梗塞的“壞”膽固醇增加。
問:如何正確看待食品添加劑的安全問題?
答:追求感官享受和方便快捷,就難免會和食品添加劑親密接觸,所以不必把它看成毒藥或洪水猛獸。與其為了某些食品添加劑惶恐不安,不如多吃新鮮天然的、保質期較短的、口味色澤樸素的食物,這樣自然會遠離過多的添加劑,也能得到更多的健康成分。
下面是美國網絡醫學博士最新發表的最有爭議的五種添加成分的研究成果。
合成色素在許多果味水、果味粉、果子露、汽水、配制酒、紅綠絲、罐頭等食品中大量應用。攝入人造色素會加劇孩子的多動癥癥狀。在選擇兒童食品時,應盡量遠離色彩過于鮮艷的產品。
高果糖玉米糖漿這是一種由玉米制成的糖漿,不僅使用在糖果中,在碳酸類飲料中更為常見。有一種觀點認為,它會增加肥胖和患上2型糖尿病的風險。從嚴格意義上講,高果糖玉米糖漿不能算作食品添加劑,其實它和蔗糖一樣都是糖,都有熱量,只是口味更清甜,還有保水性,喝了這種糖漿配制的飲料之后,人們幾乎沒有飽的感覺,不知不覺就會多喝,從而可能增加肥胖危險。
阿斯巴甜(一種非糖甜味劑)它被作為增甜劑廣泛用于風味酸奶、水果罐頭、八寶粥、果凍、面包等。它曾引發多種健康擔憂,如導致癌癥、癲癇、頭疼以及影響智力等。但大規模的研究顯示阿斯巴甜與上述疾病并沒有直接聯系。阿斯巴甜的甜度是白糖的200倍,用在食品中的量是極小,故而它不像白糖那樣增加膳食熱量。
苯甲酸鈉英國食品專家認為,飲料同時含有苯甲酸鈉與維生素C這兩種成分,可能產生相互作用生成苯。苯是一種致癌物。但這種說法尚未得到化學專家們的一致認同。苯甲酸鈉在人體內能自行代謝,通過日常小便無毒排出;其實人們每天通過呼吸而進入體內的苯比喝軟飲料而攝入的苯要多,吸煙、汽車尾氣以及油漆、洗衣粉都含有苯。不過,專家提醒,苯甲酸鈉在體內的代謝主要是在肝臟部位,對于肝臟功能不好的人,建議少喝飲料。
亞硝酸鈉在肉類加工中被廣泛使用,香腸、肉罐頭等都含有這種添加劑。在我國,亞硝酸鈉的使用有嚴格要求,在肉制品中它的最大用量為每千克加0.15克,在香腸中允許加0.03克。只要不是經常以及大量地吃加工肉制品,就可減少亞硝酸鈉的攝入量。(艾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