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定律說,一個人到最后一定會被升、升,升到自己不勝任的位置上去。
但如果你的版本不保持升位,只有一種選擇——被淘汰。
為什么你的上司總能升遷到不能勝任的高位?
為什么競爭對手總是比你棋高一招,能夠保持品牌持續快速增長?
……
面對這些難題,本書給出了一個全新的答案——“升位”。
1972 年,杰克#8226;特勞特和阿爾#8226;里斯提出“定位”理論,“定位”最核心的思想是區隔市場,聚焦經營,任何一個品牌( 產品、服務或企業) 都必須在目標受眾的心目中占據一個特定位置,形成有利于競爭者的價值,則把自己定位成“跟隨者”,等待機會超越對手——他們根據自身實力、競賽規則采取了不同的競爭策略。
“插位”是一種顛覆強勢競爭對手的品牌營銷新戰略,旨在通過顛覆性的品牌營銷,打破市場上原有的競爭秩序,突破后來者面臨的競爭困境,使后進品牌拓展大市場、快速超越競爭對手,進而成為市場的領跑者。“升位”是一種保持持續領先、超越競爭對手、不斷超越自我的品牌營銷新戰略,旨在通過創新性的品牌營銷,不斷提升自身品牌的價值,在競爭中占據有利位置,突破停滯不前的困境,使品牌與時俱進,擴大市場,提高銷量,永葆品牌青春活力。
2008 年,對于中國民眾、中國企業,“漲”無疑是一個感同身受的關鍵詞,而在作者看來,“升”將會是中國未來品牌建設的關鍵詞。
“大國崛起”的話題,當下正在風風火火地談論著,中國真的要崛起了?每個中國人心中的睡獅真的要站起來了?在這本書中筆者也似乎感受到了點滴的“苗頭”,用作者的一句話說“一個國家所擁有的品牌是否強盛,可以反映出這個國家的國力是否強盛。也就是說,品牌的崛起是國家崛起的標志,一個國家的強大與否取決于其具有世界性品牌數量的多少”。有個統計數字也表明了作者這句話的分量:全世界3% 的品牌控制了40% 的市場、50% 的銷售額。看來,品牌金字塔的效應不僅在歐美發達國家,中國的企業也似乎在向著金字塔的頂端進攻,蒙牛、
聯想、海爾等都是很好的案例。
即將在中國上演的品牌大戰是什么?產品定位?插位競爭?看看家樂福、沃爾瑪里面的貨架上擺的貨品,看看獲得巨額出口退稅的外資企業,在大眾面前很現實的問題出現了,挑選中國名牌和世界名牌的鴻溝正在不斷縮小,每個來中國消費的外國人也正在感受到中國制造的品牌魅力。俗話說“先敬羅衣后敬人”,雖然中國企業在市場競爭中都還稍顯稚嫩,但在自我品牌樹立和深入民心方面,下的功夫令人咂舌。
然而,中國本土的品牌企業多數還在擴大生產規模,靠著地域優勢來影響產品終端消費者;隨著WTO 條約的開放,Nike、Sony 等企業將制造部紛紛設在中國的時候,我們似乎在問自己的腰包,為什么在這些舶來品面前如此經受不住誘惑。
對企業而言,今天的消費者變得越來越難以親近,擁有忠誠的品牌“粉絲”幾乎是一種奢望。對消費者而言,市場上琳瑯滿目的商品足以令人暈眩,購買一件商品,考慮的不僅是它的品質,還要看它夠不夠時尚,要想它能不能體現自己的品位和地位。當每一個導購員都對你熱情有加時,選擇也成為一種勞累。必然的趨向是:人們花錢買的不僅僅是產品的功能與服務,而且是這種產品所體現的身份象征、個性氣質、生活主張共鳴等精神層面的附加值。消費的理由變成為“我就喜歡”,消費的對象從產品變為品牌。
當下,是從產品消費時代向品牌消費時代升位的關鍵時期。這種升位擁有兩個方向的巨大跨度:一是覆蓋的消費人口,從城市到農村,消費者的心理認知開始發生重大變化;二是覆蓋的行業,從房地產、汽車、家電到服裝、化妝品、飲料,林林總總,概莫能外。正是基于這樣的歷史把握,作者對《升位》作了這樣的描述:定位教會了企業如何讓自己的品牌個性鮮明;插位教會了企業如何打破市場原有的競爭秩序,突破后來者面臨的營銷困境;升位則是教會企業如何持續超越自我,領先競爭對手的競爭新戰略。
“升位”將為日益激烈的品牌競爭提供商海指南,成為繼定位與插位之后對營銷實踐影響最深遠的理論。在作者看來“世界是不平的”:所謂“世界是平的”這種論調是西方強國為第三世界國家所下的危險圈套,是歐美企業蠶食第三世界國家更多資源的麻醉藥,是位于產業鏈優勢位置的企業剝削產業鏈前端利益的安撫劑,是讓全世界制造業安守本分地出賣初級勞動力的催眠術。
在這個不平的世界里,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中國品牌何時能突出重圍,中國崛起還欠缺什么?當看完本書后,你或許有一個理想的答案。
(《升位》,浙江人民出版社2008 年5 月出版,略有修改,題目為編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