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兩篇文章,都是關于三十年前的那一場真理標準討論的。一篇是在《報刊文摘》上看到的,題為《華國鋒在“真理標準”討論中》(以下簡稱《討論》),原載《財經雜志》第9期,作者胡德平;一篇是在網上看到的,題為《鄧小平怎樣挑戰“兩個凡是”》(以下簡稱《挑戰》),《文摘報》轉載時,標題為《從歷史看鄧小平與華國鋒斗爭的政治藝術》)。坦率地說,我贊賞胡德平的《討論》一文,以為這篇文章最可貴的一條,就是尊重歷史事實,給人們一個有關真理標準討論的完整的歷史概念。
從胡德平的《討論》一文中,人們可以看到華國鋒在真理標準討論的整個過程中,至少有這樣三條應當肯定:
其一,“真理標準”討論,并非無的放矢,這是針對“兩個凡是”展開的討論,提出“兩個凡是”的,恰恰就是華國鋒。然而,華國鋒沒有因此而失態。他是允許討論(或爭論)的。胡德平的《討論》一文說:“對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他認為是個理論問題,要搞清楚。他更沒有暴怒、不計后果地把形勢搞亂弄糟”,其依據是“《光明日報》、《人民日報》、《解放軍報》并未因刊登《實》(按:即《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文,社長、總編輯就遭到撤職查辦的處分;耀邦同志也未因組織、引領、推動這一討論而停止他的黨校副校長和中央組織部部長的工作”。
其二,《討論》一文披露1978年8月18日胡耀邦在中央黨校說的一件事:“王任重問華主席,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是怎么回事?華主席說,“這是一個重要的問題,要搞清楚,從團結的愿望出發,達到團結”。胡德平認為這段史料“應引起歷史學家的注意”。這是華國鋒對那場討論的基本態度。他在那年年底的中央工作會議上說:“我是下了決心叫大家講話,既然把大家請來了,就要讓大家講話,集思廣益。”下決心“叫大家講話”,大家講的會是什么話,他也是估計得到的,但他還是“把大家請來了”。
其三,華國鋒說的要把問題“搞清楚”,不是“搞”到與他一致了才算“清楚”;他所說的“團結”,不是在“搞”到與他一致了后,再居高臨下地去團結“與自己意見不同”甚至是“反對過自己而被實踐證明是反對錯了”的人。他是真正踐行“批評和自我批評”的,具有準備隨時修正錯誤的勇氣和格調,“最終還為自己的錯誤作了自我批評,要求停止對個人崇拜的種種宣傳”。
綜上所述,《討論》一文始終沒有忽略一條:“華國鋒同志當時作為中共中央主席、國務院總理和中央軍委主席,處于最高領導地位”。所以,文章在說到當時的“政治空氣”時,認為“國鋒同志的克制、寬容態度也是相當重要的”。接著這個話頭,我想再說一句:關于真理標準的討論以及此后的三中全會之所以取得成功,不僅得益于鄧小平、陳云以及胡耀邦等人的思想鮮活開放,也得益于華國鋒的胸懷坦白開闊。作為黨的最高領導人,能有這樣的寬容與克制,能有這種并非作秀的民主作風,在我黨的歷史上還相當罕見。
令人遺憾的是,在不少文人筆下,華國鋒這種政治品質以及他的歷史功績,沒有得到比較客觀的肯定。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以及此后的三中全會,變成了鄧小平戰勝華國鋒(包括挑戰華國鋒)的斗爭。《挑戰》一文就是這樣的一個范本。經歷過那個時代的人都會記得,關于鄧小平的工作問題,華國鋒曾經有過八個字的意見,叫做“水到渠成,瓜熟蒂落”。鄧小平也曾寫信相當誠懇地表示“完全聽從中央的考慮與安排”。在此幾個月后,鄧小平恢復黨內外一切職務。他在十屆三中全會上又相當誠懇地說:“我今年七十三歲,當英明領袖華主席不很稱職的助手,至少還可以再干十年。”在這封信和這次講話中,鄧小平確實都說到要“完整地準確地理解毛澤東思想”,這是他的思想的自然流露。但在《挑戰》一文(以及其他許多諸如此類的文章)中,那些相當誠懇的話都被隱去了,似乎根本就沒有過這回事。有的只是“悄悄地”隱藏在那封信中的“華國鋒可能還沒有覺察到”的“深刻用意”,有的只是在公開場合的“策略”和私下談話中的“挑戰”,諸如“抓住華國鋒講話中的矛盾,直接向‘兩個凡是’提出挑戰”,諸如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使華國鋒無回旋之地”,等等。此類文章的作者或許根本就沒有想到,當還很清晰地記得這一切的人們在看了他們的文章之后,會對他們以及他們褒貶的歷史人物生發怎樣的感慨?!
最近有一部關于鄧小平的書,好像是說他如何“改變中國”的。此前似曾見過一些類似的人物傳記,所說的“他”卻另有其人。我看過說鄧小平“改變中國”一書的部分章節,感到內容比較翔實,看得出,作者力求盡可能完整地反映那一段歷史,但我不欣賞這樣的書名。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看問題,無論說誰“改變了中國”,都不符合歷史事實。記得鄧小平曾對外國友人說過,粉粹“四人幫”,“不是一兩個人的事”。那么,“改變中國”,能是一兩個人的事么?一個人“改變”了中國,其他人都干什么去了?一個人就能“改變中國”,還要其他人干什么?如果中國不斷地被某一個人所“改變”,是否就值得慶幸?這一連串的問題,恐怕都很難解答。
鄧小平在否定個人迷信與個人崇拜、重新樹立“實事求是”的思想作風從而開啟改革開放的歷史里程的過程中,起了關鍵的作用,這是他的歷史功績。紀念改革開放三十周年,不能忘了真理標準討論和思想解放運動的初衷。我推崇胡德平的《討論》,出于這樣兩個方面的考慮:其一,對于那段歷史,應當實事求是,不能半遮半掩;其二,深化政治體制的改革,需要有人思想鮮活開放,有人胸懷坦白開闊,此二者缺一不可。
(作者單位:福建人民出版社)
責任編輯:張功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