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定位的歷史根據是中華文化,多元共生的諸文化形態是文化定位的時代背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文化的實踐構成文化定位的現實基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理論是這次文化定位的理論先導,實現民族復興是文化定位的歷史使命。
[關鍵詞]中國文化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歷史定位
掀開中國文化史的畫卷,我們不難發現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悠遠浩博的中國文化,從孕育發生到恢宏壯大,有一個漫長而曲折的發展歷程。中國文化在中華大地上發生,一開始即呈多元狀態,起于“多”而定于“一”,經過“軸心時代”的春秋戰國時期,儒家文化逐漸在漢代獲得了定于一尊的地位。漫長的封建社會形成了以儒家文化為主、儒釋道一體的中華文化格局,這種文化格局2000年不改。近代以來,中華文化落后了。歷經百年滄桑,中華民族又重新獲得獨立建設自己文化的權力。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開始的改革開放,經過20多年的探索,終于確立了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這一定位。
一、中華文化——文化定位的傳統依據
在中共十五大報告中,江澤民指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就是……建設立足中國現實、繼承歷史文化優秀傳統、吸取外國文化有益成果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這里明確提出了:“繼承歷史文化優秀傳統”之于“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意義。
1.中華傳統文化——割不斷的文化血脈
中國傳統文化是我們的先輩傳承下來的豐厚遺產,曾長期處于世界領先的地位。傳統文化是歷史的結晶,但它并不是博物館里的陳列品,而有著活的生命。“傳統并不僅僅是一個管家婆,只是把它所接受過來的忠實地保存著,然后毫不改變地保持著并傳給后代。它也不像自然的過程那樣,在它的形態和形式的無限變化與活動里,永遠保持其原始的規律,沒有進步”。傳統文化所滿足的價值觀念、行為方式具有鮮活的現實性,它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今天的中國人,為我們建設新文化提供了歷史的根據和現實的基礎。
2.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系統
價值觀是文化系統的核心。不同時期的文化創造,總是受到特定價值觀的范導,文化本身在某種意義上既可以看作是價值理想的外化。中國傳統文化在其歷史發展中,通過對天人、群己、義利、理欲等關系的規定,逐漸展示了自己的價值觀念,概括起來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價值觀念的基點:整體主義。中國傳統價值觀念在其基點上是整體主義的。這又分為二個方面,其一,就整體自身來看,強調整體本位。整體是始點,整體的利益不僅高于一切而且就是一切。其二,就整體與個人的關系看,強調整體大于個體。在個體與整體的關系中,個人沒有個性、人格,個人是有待于被整體融合的異己的力量。
第二,價值觀念的目標:禁欲主義。中國傳統的小農生產方式,生產力水平低下,追求經濟利益和物質享受的客觀經濟條件一直未形成。小富即安,知足常樂。中國傳統的人格模型就是:凡英雄皆無感性欲求,個人生活白璧無瑕,大公無私,舍身充己;凡惡棍者荒淫無度;個人生活腐化隨落,自私自利。
第三,價值觀念的調控:德性主義和人治主義。中國價值觀念為了確保順利地從整體主義的價值基點走向禁欲主義的價值目標,便建立起正面的價值調節和控制機制:德性主義與人治主義。當道德不足以感化人,使其放棄個人欲念的時候,便強調用人治手段作為補充。
3.中國傳統文化在經濟全球化時代的價值
產生于“軸心時代”的中華文化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是否還有生命力呢?我認為,至少可以從兩個方面來探討經濟全球背景下中華文化的現代價值。
第一,在構建全球化倫理規范時借鑒中華文化。解決經濟全球化所面臨的共同問題必須依靠一切文化所認同和推崇的價值觀和道德規范。中華文化確實包含著適應于經濟全球化時代的許多觀念,這里擇其要而說明之。其一,關于“仁”的觀念。孔子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它被稱為全人類倫理的“黃金法則”。其二,關于寬容和妥協的精神。孟子說:“仲尼不為己甚者”。《世界人類義務宣言》把誠實和寬容列為人類重要的義務。
第二,從中華文化中汲取智慧來應對全球化的挑戰。“和而不同”可以作為人們應對全球化挑戰的基本原則。經濟全球化時代,各個國家和地區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任何一個國家的興衰都會對他國造成影響,人類共同利益的出現并未有取消和削弱各個民族國家的利益。全球文化的健康發展必須以各民族文化的繁榮和發展為基礎,我們追求的應該是一個“和而不同”的全球化。
二、多元共生——文化定位的時代背景
三千余年來,不是一種文化,而是希臘文化傳統、中國文化傳統、希伯萊文化傳統、印度文化傳統以及阿拉伯文化傳統等多元發展的。經濟全球化的今天,經濟、科技的發展越來越趨向一體化,作為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精神文化是否“趨同”呢?這類文化沒有必要、也沒有可能趨同。多元共生是經濟全球化時代的文化景觀。
1.經濟全球化時代的多元文化
對于文化的多元發展,德國奧斯瓦德#8226;斯賓格勒認為世界歷史上有八種自成體系的偉大文化,即埃及文化、巴比倫文化、印度文化、中國文化、希臘羅馬的古典文化、墨西哥的瑪雅文化、西亞和北非的伊斯蘭文化和西歐文化。這是他的文化多元起源論。
1922年湯因比劃分出世界上的21種文化類型,即埃及文化、蘇美爾文化、巴比倫文化、敘利亞文化、阿拉伯文化、米諾斯文化、赫梯人文化、希臘文化、西方文化、伊朗文化、印度河文化、中國文化、日朝文化、遠東文化、東正教文化、俄羅斯文化、安第斯文化、瑪雅文化、尤卡坦文化和墨西哥文化。
冷戰結束后,南北矛盾加劇。“西方文明”遠沒有被世界各族人民接受為“普世文明”,相反,人們愈來愈認識到現代化并不就是西方化,民族文化認同和復興的潮流日益強勁。西方的一些學者已經認識到西方中心主義的沒落,西方文明只是多元文明的一種。世界正在走向一個多極和多文化的世界。
2.文化多元發展的文化學意義
文化多樣性的產生與現實環境的多樣性直接相關,同時,多樣的文化,也有助于多樣生態環境的保護,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有利于人類社會的持續發展。如果文化多樣性消失,生物多樣性將難以保持,生物多樣性的消失將意味著生態環境的惡化。當地球上只有人類這一個生物的時候,人類也就招致了滅亡之災。故保護文化多樣性就是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生物多樣性就是保護人自身。
3.文化多元化進程中的二種危險
多元文化與全球文化的發展并不是一個沒有坎坷的坦途。有些民族由于長期壓抑,出于對自身的保護,就會以文化相對主義為準則,結果演變成“文化孤立主義”或稱“文化部落主義”。另一方面,某些仰仗自己的經濟、政治、文化優勢,處處強加于人,企圖用自己的意識形態一統天下的“文化霸權主義”也實際存在。
文化部落主義的基礎是文化相對主義。文化相對主義強調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別,尊重多種生活方式的價值,強調尋求理解、和諧共處。從這些方面說文化相對主義無疑是產生了重要的積極作用,但另一方面,也顯示了自身的矛盾和弱點。它只強調本文化的純潔而反對和其他文化交往,結果使本身的文化發展走向停滯。文化霸權主義往往依托于政治、經濟、文化的強勢,這種霸權主義的表現東西方都有。但當前文化霸權主義重要表現是西方的文化霸權,其特征主要如下:首先,以經濟實力為基礎,推行西方價值觀念。其次,利用全球化教育和文化交流進行文化殖民。第三,借助大眾媒介和信息技術進行文化擴張。
三、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文化——文化定位的現實基礎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整個長期階段的文化定位,不是三年五年、十年五十年,而是涵蓋整個社會主義階段,這是一個長遠規劃。
1.初級階段文化:初級形態的社會主義文化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文化的第一層含義,即它已經是社會主義文化,其性質是社會主義的,這決定了它在本質上區別于封建主義文化和資本主義文化和新民主主義文化。初級階段文化以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作為指導,它以集體主義和為人民服務為特征。
初級階段文化的第二層含義,即它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文化,具有不發達、不成熟、不完備的特點。由我國初級階段的經濟、政治和社會各方面的條件所決定,在這一階段,如同政治、經濟不發達、不成熟、不完備一樣,文化也是處在不發達、不成熟、不完備狀態。
2.正確發揮主流文化的主導作用——初級階段文化建設的重大課題
在我國當前初級階段文化系統中,存在著幾種相對獨立的文化類型,它們主要是以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為核心的主流文化,以學術文化、高雅文化為代表的精英文化,富有生命力的民間通俗文化和日益成為我國流行文化的大眾文化等。主流文化對社會成員的價值標準、思維方式、行為規范的形成和變化發生重要的影響,對整個社會起整合和協調穩定作用。而精英文化、大眾文化對主流文化的沖擊是當前不爭的事實,尤其是大眾文化的沖擊。如何正確發揮主流文化對大眾文化的主導是一個重大課題,不然有失去大眾文化陣地的危險。這個主導作用尤其在初級階段至關重要,將來到了社會主義發展的更高階段,主流文化的主導作用則容易得多。故當前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要慎重處理大眾文化對主流文化的沖擊問題,正確發揮其主導作用以確保大眾文化的社會主義性質。
四、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理論——文化定位的理論先導
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概念是1979年提出的,1996年形成比較完備的理論體系。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概念是1991年提出,到1997年形成黨在初級階段的文化綱領。
1.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理論的形成
在我黨的文獻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概念最早是由時任中央副主席的葉劍英提出來的,他在1979年9月29日《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三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明確提出,我們要在建設高度物質文明的同時,提高全民族的教育科學文化水平和健康水平,樹立崇高的革命理想和革命道德風尚,發展高尚的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
黨的十二大報告首次全面系統地論述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含義和重要地位,報告指出,要努力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
黨中央于1986年9月召開了十二屆六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指導方針的決議》。這是新時期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第一個綱領性文獻,它全面闡述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戰略地位,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關系,精神文明建設的基本內容、指導方針和根本任務。《決議》標志著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理論的基本形成。
1987年黨的十三大提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提供了國情方面的理論基礎。1992年黨的十四大明確提出了“精神文明重在建設”的方針。
1996年10月,中共十四屆六中全會專門討論精神文明建設問題,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若干重要問題的決議》。這是精神文明建設的又一個綱領性文件。
2.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理論與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理論的關系
1997年,黨的十五大提出了“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問題,同時使用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二個概念,明確指出二者的主要內容是一致的。
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理論有一個產生、發展的過程,這一過程顯示出兩條主線和兩大階段。所謂兩條主線,一條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理論,一條是社會主義文化理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就其主要內容而言,同改革開放以來我黨一貫倡導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一致的。所謂兩大階段,即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理論從提出到逐步完善大致經歷兩個不同的發展階段。1991年7月,江澤民首次明確提出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基本輪廓,1997年十五大,江澤民正式把社會主義文化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聯系起來。十五大標志著我黨關于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理論已經形成。
五、實現民族復興——文化定位的歷史使命
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華民族復興成為時代最強音。進入新世紀,江澤民在黨的十六大政治報告中,多處提到“民族復興”的字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與中華民族復興之間有何關系呢?我們認為中華文化復興是中華民族復興的強大動力和重要標志。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就是當代的中華文化。
1.中國近現代的民族危機與文化危機
1840年,大英帝國的堅船利炮打開了古老帝國的大門,中華民族陷入雙重危機之中——民族危機與文化危機——這在中國歷史上是從來沒有的。
近現代中國關于誰先提出走出民族危機實現民族復興的主張已經很難考證,但中華民族復興觀念的萌芽至少可以追溯到孫中山先生在清末所喊出的“振興中華”的口號。直到毛澤東在1940年的《新民主主義倫》一文中提出了“新民主主義文化綱領”和“新民主主義社會”后,中華民族的復興方顯露新的曙光。
新中國成立后,我黨創造性地完成由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過渡,開始了在社會主義道路上實現民族復興的歷史征程。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黨找到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正確道路,賦予民族復興新的強大生機。
2.文化復興是民族復興的強大動力和重要標志
文化與民族自從誕生之日起就結下了不解之緣,難舍難分,即便是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也很難找到脫離民族主體的文化和沒有文化特色的民族。正是這種親緣關系決定了文化在民族復興中的獨特價值。
第一,文化的民族性是指一個民族所創造和享用的文化,這種文化一方面具有與其他民族文化相區別的特色和個性,另一方面,則因為它的長期存在而形成的傳統和民族精神對一個民族產生巨大的影響。
第二,民族的文化性是指民族的存在已經超越了種族的存在則成為文化的存在。馬克思主義認為,“民族是人們在歷史上形成的一個有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以及表現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質的穩定共同體。”
第三,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實現民族復興的杠桿。一種民族文化中最重要的內容是其始終洋溢著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傳統的歷史積淀,是民族文化的深層內涵,是把一個民族緊緊聯系在一起的精神紐帶。民族的興衰與民族精神的健康或墮落、高昂或低沉直接相關。故實現中華民族復興必須弘揚傳統民族精神,培育新的民族精神。
第四,中華文化的復興是中華民族復興的重要標志。民族復興的實現是一個系統的工程,包括經濟、政治和文化多個方面,經濟實力是個根本,政治發展是關鍵,但如果沒有中華文化的復興是不可能有民族復興的。當然,這里的中華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這種文化實現了傳統文化向現代文化的轉型。中華民族復興之日也正是中華文化復興之時。
參考文獻:
[1][德]黑格爾.哲學史講演錄第1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8.8.
[2]戴茂堂,江暢.傳統價值觀念與當代中國[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41.[3]論語#8226;顏淵[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
[4]孟子#8226;離婁下[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
[5]論語#8226;子路[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
[6]中華孔子學會,云南民族學院編.經濟全球化與民族文化多元發展[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82.
[7]于幼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文化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10).
[8]李文海.“振興中華”口號的由來[N].人民日報,1982-4-30.
[9]斯大林選集上卷[A].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64.
(作者單位:華中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河南鄭州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