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健康不僅需要強壯的體魄,還要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隨著素質教育工作力度的加強,遵循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對學生進行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教育已成為人們的共識。學校德育教育應把握時代的脈搏,了解學生的心理特點和情感需要,培養他們健康的心理素質、自我調節和認識自我的能力。
[關鍵詞]人格 心理健康 自我調節
我們的社會正處在一個迅猛發展、瞬息萬變的時代,科技的發展日新月異、社會新舊觀念的猛烈碰撞,產生許多新的社會現象、社會問題。然而,傳統教育與社會發展的嚴重脫節,往往使學生在紛繁復雜的社會現象和社會問題面前感到疑惑不解、無所適從。他們對社會的看法常常受消極面的影響,表現為懷疑、偏激、悲觀的情緒,久而久之,其中的少數人就有可能形成反社會的人格,給社會和自身帶來嚴重的危害。因此,教育學生正確觀察社會、認識社會,認清社會發展的主流是使學生保持積極進取、樂觀向上品質的關鍵,也是培養學生健康心理的重要基礎。
一、注重競爭教育,培養學生拼搏和合作的精神
二十一世紀一個重要的特征就是競爭成為時代的潮流,要在競爭激烈的社會里不被淘汰,僅僅具備較高的文化素質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具備良好的道德情感和健康的心理素質,一個人如果沒有強烈的競爭意識是難以站穩腳跟的,更不用說求得個人發展了。因此,我們必須讓學生充分認識到:在一個集體中,合作是第一位的,競爭的目的只是為了更好地合作。
現在有些學生往往個性很強,喜歡以自我為中心,對不同的性格、意見、態度難以接受,這種情況既不利于學生的自身發展,又嚴重影響班集體的團結合作。作為教師,要善于發現問題,抓住機會,積極利用班會課、個別談話和各種集體活動等形式,讓學生認識到寬容合作是一種美德,是一個人有修養的表現,是當今和未來社會人才必備的素質;讓學生明白當今社會無論從事何種工作,都離不開團隊的整體合作,一個人無論知識水平有多高,能力有多強,離開了團隊的協作終將一事無成。
二、注重人格教育,塑造學生寬以待人的品質
無論現代科學技術如何迅猛發展,人們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有多大的變化,都不充許,也不可能使任何一個正常人封閉自己,孤立于他人存在。經驗表明,不少具有心理缺陷、人格障礙或行為非常的學生,起始都是由于沒有能夠正確認識他人,對待他人,正確處理與他人之間關系而造成的。把學生培養成為全面發展的人,給予學生一個幸福的人生,培養學生獨立的人格,這是教育的理想,只有將理性與非理性的教育結合起來才是完整意義上的教育。
現代教育要教會他們面對現實,學會自信才會善待他人。善待他人就應該懂得站在他人的角度,設身處地為他人設想。善待他人,首先應有助人為樂、先人后己的優秀品質。善待他人,應該懂得“金無足赤人無完人”的道理。應該懂得“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友”的人生哲理,寬以待人,嚴以律己。善待他人,應該牢記祖訓:“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是能夠實施自我調節的重要條件。
三、注重成功教育,增強學生的自信心
如果我們必須為學生提供一個自我調節的土壤的話,那么除了溫馨的家庭之外,便是需要一個團結、積極、向上的班級。否則,不良的社會集體,低劣、庸俗的網吧,就必然誘惑著意志薄弱,而又急需尋求心理“平衡”的青少年。
在對學生開展成功教育中,教師首先要認識到:無論是優生或差生都有成功的潛能,都有成功的愿望。如果我們對他們一味地強調嚴要求,嚴管教,不主動與他們接觸,不了解他們在生活上、學習上的困難,不去了解他們的思想動態,就無法靠近他們的情感世界,這樣只能導致他們更加自甘墮落。有鑒于此,教師要善于發現學生的優點,挖掘學生的潛能,為學生創造成功的機會,營造成功的氛圍,培養他們成功的欲望。在學習中,我們可以適時地給學生制定出各階段的目標,適當施加一些壓力,循序漸進,使他們嘗試每一個階段的成功喜悅。我們在給學生體驗成功的同時,也應引導他們正確對待成功:不驕不滿,再立目標。
四、注重自我教育,培養學生調控情緒的能力
控制情緒,并不是簡單的抑制,而是重在自我教育、自我疏導、自我評價和自我調節。培養學生自我調控情緒的能力,這種訓練的目的主要是要培養學生能正確地評價自己,使學生能盡量覺察自己的情緒,了解情緒產生的原因,控制情緒的根源,控制不良情緒的擴散,積極引導學生進行自我教育,提高自我認識水平。
教師應該把指導和培養學生認識自我、評價自我作為德育工作的關鍵,使學生在不斷地認識和調節中,時時糾正自己的偏差,逐步地發展自我,完善自我。全面、科學、正確地認識自我,評價自我,從而達到內化為學生心理需求和行為養成的自覺要求。蘇霍姆林斯基指出:“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所謂自我教育,就是用一定的尺度來衡量自己”。德育工作只有轉變為學生內在要求,轉化為學生的自我教育時,才能說取得了真正、積極的效果。
五、注重情感教育,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進入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由于社會的、學校的、家庭的諸多因素,青少年學生的情感世界呈現出五彩斑闌的新特點。這其中一些消極的不健康的情感有著“蔚然成風”的傾向,應當引起密切關注。如:自私、懶惰;固執、任性;虛榮、好強;敵視、懷疑;放縱不羈;意志薄弱、不敢正視困難、面對挫折等。這些情感缺陷會給青少年心理健康發展帶來障礙,并危害到他們今后的生活。
教師應當掌握學生情感世界,抓住不同年齡層次、性別差異培養青少年積極的情感,克服消極的情感。提高青少年學生認識能力、分清是非、美丑、優劣、褒貶,使其情感向正確的方向發展。其次,要創設情景,加強實踐,使學生的情感體驗與行動結合起來,使用權情緒體驗具有實際效果。再次,培養學生學會控制和調節情感的能力,學會自省、自律,逐步地豐富青少年的情感經驗。最后,應該想方設法使學生的情感得到升華、培養他們的同情心、羞恥心、自尊心、責任心。社會需要人格教育,需要有愛心、有良知的個人及穩定的家庭,需要美好和諧的社會。
我們面臨著一個新的世紀,德育也面臨著新挑戰。有人說: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是讓學生學會生存,八十年代是讓學生學會學習,九十年代是讓學生學會關心,那么進入新的世紀,我們該讓學生學會什么呢?學會挑戰?學會競爭?學會調節?學會共處?……不管需要學會什么,有一點應該是不能支援的,那就是需要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因此,對人才素質的要求是多方面的,而學生的成長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教師也只是很短的一段路程的指引者,大多的路要他們獨自去走。但我們能在陪同他們的日子里給他們引領一個正確的方向,教會學生認識自我,分析自我,從而達到控制自我、調節自我,其意義是十分現實和長遠的。
(作者單位:江蘇南京交通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