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黨校教育教學質量的控制關鍵在于對教育教學過程的控制。本文旨在遵循黨校教育教學的內在規律,運用先進的教育教學管理的理論、理念與方法,借鑒全面質量管理(TQC)的思路,引入ISO9000質量管理標準,運用業務流程再造的理論與技術,全面構建黨校教育教學質量管理體系,以推動黨校教育教學質量管理的科學化、規范化、信息化。
[關鍵詞]黨校 干部教育培訓 質量管理體系
黨校是開展干部教育培訓的重要機構,是干部教育培訓的主渠道。教育教學工作是黨校的中心工作,教育教學管理工作則是這一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十七大的要求和中央的部署,從今年開始,將啟動新一輪大規模培訓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質工作。這對黨校教育教學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如何適應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加大培訓力度,推進改革創新,建立健全黨校教育教學質量管理體系,進一步提高干部教育培訓的質量,充分發揮黨校在新一輪大規模培訓干部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各級黨校需要深入研究、精心謀劃的重大課題。
一、健全黨校教育教學質量管理體系的意義
與其它教育事業一樣,教育教學質量是黨校的生命線。只有建立健全符合黨校教育教學規律的質量管理體系,黨校才能實現質量建校的目標。
黨校姓黨。胡錦濤總書記總結的新形勢下做好黨校工作的“九條基本經驗”,核心就是黨校姓黨。黨校教育,不同于一般的國民教育,也有別于一般的干部教育,有自身特殊規律。胡錦濤總書記總結的新形勢下做好黨校工作的“九條基本經驗”,核心就是黨校姓黨。黨校作為黨的重要工作部門,培養黨的干部的學校,培訓輪訓黨員領導干部的主陣地、主渠道,具有其它任何教育和培訓機構無法替代的作用。一般的國民教育和其它培訓機構,主要是傳授知識、培訓技能等。黨校教育主要是用黨的基本理論、基本綱領、基本路線、基本經驗教育黨的干部,核心是政治培訓、黨性培訓、素質和能力培訓。新時期新階段,堅持黨校正確的辦學思想就是要把學習和掌握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作為中心,把更好地為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服務作為主線,引導學員進一步增強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的堅定性,著眼于使黨成為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求真務實、改革創新,艱苦奮斗、清正廉潔,富有活力、團結和諧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按照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總體要求部署黨校各項工作。
黨校教育的基本定位決定了黨校在教育方式和教學機制上具有其自身特點,這就是必須遵循緊密聯系社會,為黨政服務、為黨員干部服務、為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教育教學質量的控制關鍵在于對教學過程的控制。健全黨校教育教學質量管理體系是黨校自身職能和面臨的形勢任務所決定的。從質量管理看,學員就是黨校的“產品”,學員質量的高低反映出黨校教育質量的高低。黨校必須不斷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改善辦學條件,優化教學資源,形成良性循環。按照科學、合理、精干、高效的原則,建立一個科學化、規范化的質量管理體系。

二、健全黨校教育教學質量管理體系的原則
教學管理,是“教”與“學”的重要聯結點,是黨校教育質量的重要保證。從嚴管理是要求,民主管理是形式,科學管理是目標。只有把三者有機結合起來,注意綜合運用,才能實現有效管理,保證教學活動順利開展。
堅持從嚴管理,實現從嚴治校。這是做好黨校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是實現黨校工作規范化、制度化的必然要求。一方面,學員要嚴格遵守校規校紀。要強調教學管理制度的嚴肅性,制定制度要系統、配套、便于操作。在執行中,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不允許有特例。要引導學員實現從干部到學員、從工作到學習、從家庭生活到集體生活的轉變,并加強外出考察、調研等的管理,切實維護黨校學員的形象;另一方面,要加強黨校工作人員的管理。黨校教學管理人員應本著對黨負責的態度,增強黨的意識、黨員意識、黨校意識和黨性意識,嚴格執行各項管理規定。
堅持民主管理,營造和諧氛圍。學員既是接受教育的對象,也是推動民主管理的主體。學員自我管理是民主管理的重要體現。要發揮好支委會、班委會的組織作用,通過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落實教學計劃和配合教學管理。要引導學員積極參與重大現實問題研討、課題組研究、社會調研、學員論壇等教學活動,創造民主寬松的學習氛圍。
堅持科學管理,提高培訓質量。科學管理,是深入探索黨校教育規律、實現科學辦學的客觀要求。目前,對科學管理的探索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規范教學環節管理,在入學教育、自學讀書管理、黨性鍛煉、畢業論文、學員綜合考評等方面制訂規范性文件,統一指導黨校各部門工作。二是建立辦學評估體系,開展教學質量評估,把辦學經驗系統化、規范化。三是試行全面質量管理,引入ISO9000質量管理體系,建立黨校質量管理體系,促進管理規范化、科學化,提升培訓的質量和水平。
三、健全黨校教育教學質量管理體系的途徑
理論是實踐的先導,規律是理論的升華。只有自覺運用規律指導工作,才能有所創新。ISO9000標準是國際標準化組織(ISO)頒布的質量管理體系(QMS)標準。該標準是在總結當代世界質量管理領域的成功經驗,應用當前先進的管理理論,以簡單明確的標準形式向世界推薦的實用管理方法模式。在黨校管理工作中引入ISO9000質量管理標準體系,用成熟的國際標準和標準化的管理理念規范黨建工作,是黨建工作的理念、機制和手段的創新,對于推進黨校的先進性建設,促進黨校的教育改革和建設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質量管理體系的八項原則,決定了將ISO9000質量管理標準運用于黨校的教育教學的管理體系不僅是可行的,而且必將在黨校教育教學管理工作的制度化和科學化、改進機關作風、提高管理效能、建立長效機制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黨校教學質量管理體系包括四個相互關聯的子系統(圖1),以下分別說明。

1.教學質量管理的文件系統
按照ISO9000質量管理系列標準建立教學質量的文件系統。建立質量管理文件系統過程中應遵循以下原則:一是實施ISO9000系列標準的關鍵是發揮黨校高層次領導作用;二是必須從黨校教育教學質量管理實際出發取得實效為目標;三是必須樹立系統管理思想并采用系統管理原則;四是必須實現過程管理與目標管理緊密結合;五是必須堅持以“寫實”、“優化”原則編制質量體系文件。
建立質量管理文件系統要求將質量體系的全部要素、要求和規定都納入文件,形成質量管理文件體系。質量文件體系統共分四個層次:第一層次是綱領性指導性文件,即質量手冊;第二個層次是規范通用性文件,包括技術、管理規范和程序;第三層次是方案措施性文件,包括計劃方案和措施;第四個層次是記錄鑒證性文件,包括鑒定與評價報告和記錄。如圖2所示。
2.教學質量管理組織系統
質量管理組織系統包括組織機構、質量環節、質量關聯、質量活動和質量信息五項內容。組織機構是指教學管理決策機構與執行機構的設立及職能劃分;質量環節是指全過程質量管理活動流程的先后順序;質量關聯是質量活動的職能分配,即把質量活動及內容落實到各有關單位;質量活動是指質量管理全過程的主要環節和重要活動,它是對各自機構人員在質量管理全過程中主要活動的內容行為方式的規定;質量信息是指為了使質量體系形成一個閉環系統,必須把重要的質量活動的信息流在質量管理流程上表示出來,形成一個控制反饋系統。組織系統具體包括組織、協調、監督、控制四項主要環節和教學質量目標值、教學管理標準化、教學運行組織鏈、教學流程控制點、教學監控信息網五項關鍵內容。基于ISO9000質量標準的教學質量組織系統,如圖3所示。
3.教學質量管理業務流程系統
根據業務流程再造原理建立業務流程系統。業務流程再造(BPR)的思想和方法在世界范圍內已經廣為傳播和應用。以BPR思想和方法為指導,對黨校教育教學管理體系進行改革,不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可構建黨校教學管理科學化、信息化的新平臺,實現教學管理一體化、網絡化和信息化,大大提高教學管理效率。教學質量管理流程系統如圖4所示。
4.教學質量評估系統
黨校教學評估是根據一定的教育目標和標準,通過系統地搜集信息和科學分析,對黨校教育適應社會需要的程度做出價值判斷以及改造教學流程、提高教學效果的過程。教學評估的本質是價值判斷,目的是改革教學和教學管理工作,根本標準是教學條件、手段、過程、適應社會需要的程度。可借鑒教學評估先進理論與方法,制訂系列化的教學評估方案。在評估方案設計過程中,關鍵是進行科學分析,正確處理定量和定性的關系,凡能直接量化盡可能量化,凡是不能直接量化的可用第二次量化的辦法,并輔之以必要的定性評語。
教育教學管理工作是黨校干部教育培訓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面臨新形勢新任務,迫切需要我們對黨校教育規律進行深入探索和研究,以實現黨校教育事業的科學發展。我們相信,在遵循黨校教育教學內在規律的前提下,運用先進的教育教學管理的理論、理念與方法,全面構建黨校教育教學質量管理體系,可以使黨校教育教學質量管理工作科學化、規范化、信息化,穩固和進一步提高干部教育培訓的質量。
參考文獻:
[1]賈高建.著眼于新一輪教學改革的全局促進黨校教學方法的改革[J].理論前沿,2007,(1):26-27.
[2]賈高建.著眼于新一輪教學改革的全局促進黨校教學方法的改革[J].理論前沿,2007,(1):26-27.
[3]高順基,陳東運.黨校教學改革的探索與思考[J].實事求是,2006,(5):79-80.
[4]李建強.做好班級管理工作提高黨校函授教學質量[J].中國校外教育(理論),2007,
(11):51.
[5]魏澤煥.要把學員管理工作當作一門科學來對待[J].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學報,2006,2(2):115-120.
[6]劉云.論以人為本的黨校教育管理思想[J].湘潮,2007,(10).
[7]李學新.提高黨校主體班課教學質量的實踐與探索[J].中共云南省委黨校學報,2005,6(1):127-129.
[8]李奇峰.運用精益管理理念推進黨校改革發展[J].理論學習與探索,2007,(1):58-59.
(作者單位:中共無錫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