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和諧思維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思維基礎,而和諧思維的形成則必須消除長期以來人們對辯證法理論的誤讀,實現從強調對立斗爭的傳統辯證思維向突出和諧共生的現代辯證思維的轉變,以此作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理論基礎。
[關鍵詞]和諧社會 和諧思維 辯證法理論 創新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在今天已成為人們的共識。然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深層理論內涵是什么?筆者認為,構建和諧社會,首先需要人們形成和諧思維。而要真正形成和諧思維,就必須對傳統辯證法理論進行創新,實現從強調對立斗爭的傳統辯證思維向突出和諧共生的現代辯證思維的轉變,才能使哲學理論更符合當代的實際,從而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哲學的理論根據和思維方法。
一、傳統的辯證法理論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對立斗爭思維之由來
從理論上說,辯證法作為一種自覺的理論形態始于德國古典哲學。在那里,辯證法始終是圍繞著主體對客體的能動作用以及在此基礎上的主體對客體的統攝問題而展開的。它體現了西方近代以來的啟蒙理性的文化精神,是高揚人的主體地位,通過人的能動活動來征服和改造世界的哲學表達形式。它固有一種西方文化的向外的,通過沖突和斗爭而占有和征服的傾向。資本主義現代化的過程使人類征服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得到極大增強,更堅定了人們通過斗爭、競爭而促進發展的信念。在這樣的理論思考方式中,對立斗爭比和諧統一具有更重要的地位。由此,對立和斗爭就成為辯證思維的主旋律。
理論的思考反映著現實。這種強調對立斗爭的辯證思維,正是資本主義現代化初期社會矛盾尖銳化的反映。資本主義現代化初期,人們幻想以理性為工具,通過發展科學技術,提高勞動生產率,改善物質生活,促進社會進步。但對自然征服和占有的態度,最終不但使人與自然尖銳對立,而且對自然的征服會反過來作用于人本身,變成對人的統治和壓迫,造成強勢群體對弱勢群體壓制和剝奪。
也正是這樣的歷史背景使馬克思接受了這種思維,資本主義早期血與火的歷史使馬克思堅信,迄今為止的人類文明史就是一部對立和對抗的歷史,階級社會發展的過程就是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所引發的一系列對抗和沖突中度過的。這樣馬克思的唯物辯證法就會被理解為對立斗爭的同義語。
二、對馬克思理論的誤讀是造成中國過去斗爭哲學盛行一時的理論根源
中國人過去對馬克思的唯物辯證法理論以及在此基礎上馬克思關于人類社會發展的闡述的理解,從根本上說就是四個字:對立斗爭。但是這樣來理解馬克思的理論就太片面了,甚至是對馬克思的嚴重誤解。因為,馬克思所講的對立和對抗的歷史并非是人類社會的普遍狀態,對立和對抗的矛盾形式只存在于階級社會,這才是馬克思對辯證法理論的真實全面的理解。
但是,在極“左”路線時期,由于我們誤讀了馬克思的理論,把馬克思關于階級社會發展狀態的闡述誤解為是對整個人類社會歷史發展普遍狀態的說明,辯證思維被等同于對立斗爭思維。于是矛盾的斗爭性被無限地夸大,似乎只有斗爭性才是事物發展的惟一動力。這就在理論上根本違背了唯物辯證法,因為唯物辯證法所講的矛盾是事物之間既對立又統一的辯證關系,而夸大斗爭性、貶低否定同一性,不正是犯了割裂兩者的辯證關系的形而上學錯誤嗎?正是因為這樣的理論誤讀,所以在“文革”時期就把斗爭擴大化,成天大講什么“年年斗、月月斗、天天斗、時時斗,不斗則垮,不斗則修”, “斗”成為了那個年代中國社會的主旋律。在這樣的氛圍中,根本談不上對同一性的理解與重視,更不用說和平共處、和諧共生、合作雙贏的思維。而這一“斗”的結果就是使中華民族陷入災難性深淵,中國國民經濟瀕于崩潰邊緣。這一對馬克思理論的誤讀給中國造成的災難是深重的,教訓是極其深刻的。
改革開放以后,雖然理論界糾正了對辯證法理論理解的錯誤,認識到單獨的斗爭性和單獨的同一性都不是事物發展的動力,但從總體上說,人們對同一性的意義還是缺乏足夠的認識,辯證思維還是被賦予了對立斗爭的意義,仍然強調對立是矛盾的根本屬性。這就表明,即使是在改革開放以來,人們對辯證法理論的誤讀依然存在。如果不從根本上消除對辯證思維的誤讀、轉變對立斗爭的思維方式,就不可能形成和諧思維。而沒有和諧思維也就談不上和諧社會的構建。
三、實現從對立斗爭思維向和諧共生思維轉變的現實依據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從根本上轉變因對辯證法理論的誤讀而形成的極其頑固的對立斗爭思維方式,從和諧同一的視角去觀察和處理問題,以此作為構建和諧社會的理論基礎。這是因為:
第一,這是由社會主義的性質和發展目標所決定的。社會主義是一個不完全的階級社會,社會主義的矛盾具有非對抗性質。因此我們不能再用馬克思辯證法理論中僅用于觀察階級社會那樣的對立斗爭思維,來看待和處理社會主義社會中的問題,而要以積極的態度,寬容的心態,從矛盾雙方的協調統一去認識與處理問題,這樣才能防止矛盾的擴大化,有利于矛盾問題的解決。另外,盡管當今中國社會發展離馬克思所設想的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尚有很大距離,但“以人為本”的理念已日益被人們所接受,社會主義的發展目標被確定為人的全面發展,而人的全面發展內在地包含了和諧發展的內容。
第二,當代和平與發展的主導趨勢,使合作與雙贏成為發展的重要形式。兩次世界大戰以及隨之而來的冷戰局面,促使人們不斷反思。人們日益認識到,對立和對抗、矛盾和沖突,不是解決問題的出路,相容共處、協調合作才是正確的選擇。由此,在不同社會制度和不同意識形態的國家關系上,對立和斗爭被和平共處、合作互利所取代。改革開放30年來,社會主義的中國在謀求自身的發展中,積極擴大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交流與合作、香港和澳門回歸祖國這“一國兩制”理論指導下的成功實踐、我國經濟構成中公有制與私有制共存,這一系列體現對立面統一的事實充分證明,在當今時代和諧統一是解決各種矛盾問題的重要途徑,這就需要我們發展辯證思維,深入研究同一性在發展中的重要意義。
總之,辯證思維不僅意味著對立與斗爭,同時也包含著和諧與同一。只有對辯證法理論作正確的解讀,并在此基礎上進行不斷的創新,賦予它以時代發展的新內容,才能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堅實的哲學理論基礎。
參考文獻:
[1]俞可平等.馬克思主義視域中的和諧社會建設.重慶出版社,2007.
[2]趙甲明.和諧思維探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05,(5).
[3]陳業林,鄧曉丹.論辨證思維與和諧思維.哈爾濱市委黨校學報,2006,(5).
[4]柯文桂.和諧思維方式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江淮論壇,2007,(6).
[5]蔡玉珍.淺論現代和諧思維的辯證性.前沿,2007,(4).
[6]蘇承英.和諧思維:構建和諧社會的思維基礎.毛澤東思想研究,2006,(5).
(作者單位:云南保山師范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