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形象思維是詩歌創作的思維方法,也是詩歌創作的一種寫作技巧。在詩歌教學中,通過抓住詩歌的形象性這一特點來展開一系列的教學活動,對訓練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培養創造性思維,加深學生對詩歌文學形象的理解,加強對詩歌的審美感受,能起到事倍功半的作用。
[關鍵詞]形象思維 詩歌 美感
一、形象思維對于詩歌教學的作用
詩歌中的“形象思維”是一個古老話題,古代文論中有大量論析。早在上世紀60年代,周振甫先生在其《詩詞例話》一書中談及“形象思維”與“邏輯思維”的關系。例證寫詩必須運用形象思維的例子。論述了可視的“形”與不可視的“情”之間的關系,以及形象思維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一般認為,人的思維方式分為抽象思維、邏輯思維、形象思維、直感思維和靈感思維,前兩種是主要的。抽象思維和形象思維是人類理性認識中的兩種不同方式,它們都是在實踐基礎由感性認識產生的。抽象思維用抽象材料概念、數字、理論通過形成概念、作出判斷、進行推理的抽象方式進行。形象思維則用形象材料表象,通過對表象的加工改造分解、組合、類比、聯想、想象進行思維。
因此,對形象思維的界定是:形象思維是以事物的形象表象為思維材料的一種思維。它具有形象性、概括性、跳躍性和創造性等特征。近些年,相當多的學者傾向于將這種思維的形式分為表象、聯想和想象。表象是單個的,相當于抽象思維的概念,聯想是兩個以上表象的聯結,它相當于抽象思維的判斷,想象是聯想的聯想,是許多表象的融合,它相當于抽象思維的推理。
形象思維是詩歌創作的思維方法,也是詩歌創作的一種寫作技巧。在詩歌教學中,通過抓住詩歌的形象性這一特點來展開一系列的教學活動,對訓練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培養創造性思維,加深學生對詩歌文學形象的理解,加強對詩歌的審美感受,能起到事倍功半的作用。
詩歌屬于文學作品。我們知道,“文學‘本文’帶有話語含蘊性質,即含蓄和含混。含蓄是把似乎無限的意味隱含,蘊蓄在有限的話語中,使讀者從有限中體味無限;含混則是表面單一而又明確的話語,卻有著多重而不確定的意義,令讀者回味無窮。”文學中的“話語含蘊”揭示出文學本文豐富意義生成的可能性。詩歌是一種語詞凝練、結構跳躍、富有節奏和韻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表達思想感情的文學體裁。因此,詩歌本文所體現出來的話語更具“話語含蘊”的特點。優秀的詩歌能將這一特點發揮得淋漓盡致,并通過一定的文學形象表達了“小”中蓄“大”和“一”中生“多”的豐富意義。在用簡單的文字來表達豐富意義這一方面,“形象思維”起了很大的作用。那么,用“形象思維”來進行詩歌教學,同樣有很大的作用。教師可以通過形象思維來啟發學生的抽象思維,使抽象思維與形象思維之間形成互動。通過有形的東西來啟發學生去理解詩歌中無形的東西,通過明確的形象來啟發學生去理解詩歌中無限豐富的思想內容。積極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引導學生走向更廣泛的語文天地,使語文教學與培養審美情操相結合。使學生領悟到詩歌中的語言美、情感美、哲理美、自然美,引發學生從“文字思維”向“形象思維”飛躍。實現用“形象思維”激發學生的“非語言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和創造力。
詩歌中大量運用比、興、夸張和想象等藝術手法,都是借助形象思維的思維方法來完成。詩歌中“意象”和“意境”必須通過形象描寫表現出來。因此,在詩歌教學中,教師運用“形象思維”作為一種教學手段,用“形象”來解釋“意象”與“意境”,能增強講授的生動性,使例證具體化、形象化,增加類比參照物。使學生易于理解,也易記憶,得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二、通過“形象思維”引發想象活動
“當前,以教師講析為主的語文教學還普遍存在。在這種情況下,學生不能充分地參與教學活動,他們所接受的知識大多是教師自己備課中的心得體會,屬于現成的結論,很難看出學生是怎樣學習的以及他們在學習方法上存在的問題。這種教學方法,的確不利于學生個性的發展,必須破除。”因為它違背了課程標準關于知識與能力、情感與態度、過程與方法的追求目標。因此,可在具體教學方法上嘗試用“教學互動”的方法,即教師先對詩歌進行“導讀”,然后由教師提出問題,讓學生回答。回答問題要求有創造性,有獨立見解,不能停留于一般的讀后感。
下面,我們以李賀的詩《李憑箜篌引》為例,來談談詩歌教學中如何引發學生的想象活動。
首先,由教師對詩歌作講解,啟發學生思路,首句“吳絲蜀桐”寫箜篌構造精良,形象地襯托演奏者的技藝的高超。“高秋”一詞除了表明時間,還表明了秋意。二、三兩句寫樂聲,實際上是用可視形象來代替“樂聲”,因為聲音只能“聽”不能“看”。同樣的道理,詩歌文本不能“聽”只能“看”,這就出現了用文字符號來表達“聲音”的矛盾,如何解決這一矛盾,這對于詩人,是一種挑戰。最好的辦法還是通過形象來產生聯想:空白凝云頹不流——優美的樂曲使本不懂得音樂的流云頹然不動,江娥啼竹素女愁——悲傷的樂曲使傳說中善于弦歌的湘娥女都揮淚生愁。這就是由“形象”引起想象所產生的力量。優美悅耳的歌聲一經傳出,空曠山野上的浮云便凝滯不前,仿佛在俯首傾聽;善于鼓瑟的湘娥素女,也被這樂聲觸動了愁懷,潸然淚下。五、六句正面寫樂聲,再以“昆山”以聲寫聲,“芙蓉”則以形寫聲,昆山玉碎鳳凰叫——像是昆山鳳凰鳴叫;芙蓉泣露香蘭笑——像蓮花哭泣香蘭歡笑。這些,都需要讀者的想象力加以補充才能產生出來的聲音效果。第七句開始,作者繼續用可視筆墨渲染聲音效果。“十二門前融冷光,二十三絲動紫皇——篌聲使長安城的寒光籠罩,篌聲感動了天帝。長安十二道城門前的冷氣寒光,全被箜篌聲所消融。“紫皇”是雙關語,兼指天帝和當時的皇帝,巧妙過渡把詩歌的意境由人寰擴大到天堂。最后六句,詩人憑借想象的翅膀,借助一定的形象發揮創造性的思維,飛向天庭,飛向神山,把讀者帶進更為遼闊深廣、神奇瑰麗的境界。詩人的想象是奇特的,與眾不同的。詩歌理論界曾經有一些評論認為:音樂引動魚鳥,用魚與鳥的動態來表現音樂的聲韻,前人也曾寫過,這種描寫還是一種常規思維軌跡。然而,李賀卻用“老魚”寫“瘦蛟”,這樣的藝術形象就十分奇特。又如,詩中寫到“教神嫗”如按一般思維方式,就會將李憑高超的技藝推為神女所傳授,這種說法已經是夸張并有一定的想象力了。但李賀卻說李憑教善彈箜篌的神女彈奏,這就不同尋常,是一種創造性的“逆思維”。將李賀的“逆思維”與白居易描寫音樂的聲音進行比較,更看出李賀形象思維的獨特性。再如,白居易寫樂聲“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突然如銀瓶破裂水漿飛迸,又像鐵騎突然沖出刀槍齊鳴。白居易對音樂聲音的形象化描寫的思維軌跡是一般讀者能把握的。李賀描繪樂聲形象極為奇特,想象出樂聲將女媧煉五色石補天之處震破,引出一場秋雨。這樣的寫法就新奇多了。還有芙蓉哭泣、香蘭笑這樣的描寫也充滿了想象力,體現了形象性思維在詩歌中的創造性的發揮。我們從這里可以看到李賀想象奇異,描繪意象新奇的藝術特色。詩人在這首詩中的幻想、聯想,都是形象思維的產物。詩中所描寫神仙世界,作者不可能有真實的生活依據,只有靠想象,而這些想象之所以能夠寫得如此生動形象、栩栩如生、躍然紙上,顯然不可能在抽象思維中產生,只能從形象思維中產生。
為了避免教師的解釋成為一種先入為主的導向,有時候,教學中的“師生互動”也可采取先由教師提出問題,讓學生回答問題,再共同解決問題的辦法。針對“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岳掩赤城。天臺一萬八千丈,為此欲倒東南傾。”的詩句。教師指出這樣的問題:“是什么事物使你感受到天姥山的高大?”在回答中,學生基本都能認識到詩人借用了其它名山的形象表達天姥山之高大。經過學生的自由發言之后,教師再作綜合性的評論:詩人沒有具體寫出天姥之高,而用“五岳”、“赤城”這類原有的高山與之相比,天姥山之高仍然在于想象之中,沒有具體化或量化。詩人再來一個巨大的“一萬八千丈”的物體來與之相比,“一萬八千丈”并不是一個真實的數字,天老山之高大還是在想象之中!學生對天姥山之高可以一直想象下去。憑天姥“飛”上九天云霄,再登上“云梯”而聽到“天雞”的叫聲。天無盡則天姥山不盡!一路景物變幻無窮。幻想的色彩步步加深。在半山腰看到海日升空,聽到天雞啼唱。本是一片黎明的景色,卻又于山花迷人,倚石暫歇之中,寫出了一座高大而虛幻的天姥山。
三、運用形象思維來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詩歌用自己獨特的形象化語言,創造出有別于其它藝術門類的獨特美感。尤其是一些風景詩,閱讀的過程也是一個審美享受的過程。在指導學生學習山水詩的時候,我們用繪畫中的“視覺形象”同詩歌中的“文字形象”相比較,使學生產生一種視覺美的體驗。山水詩之美,是通過美的形象體現出來的。一首好的風景詩往往能達到“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境界。但詩中之畫并不是用畫筆畫出來的,而是用語言“描繪”出來的。在這方面,王維的詩最為突出,達到了“一切景語皆情語”的詩畫交融的最高境界。
有時候,詩中寫“愁”也是用具有美感的形象來表現的。如周邦彥的《虞美人#8226;疏籬曲徑田家小》,這是一首敘寫送行惜別的詞作。欣賞的時候,可以給學生指出這首詞中情隨景移的審美體驗。“疏籬曲徑田家小,云樹開清曉”,“疏籬”、“曲徑”是典型的農家景致。這時,分手時分在即,“天寒山色有中無,野外一聲鐘起,送孤篷”,四野一片寂靜,遠處山寺鐘聲傳來,給送別場面增添了音樂背景,感傷的色彩。詞作以“疏籬”、“曲徑”、“田家”、“云樹”、“山色”、“孤篷”等形象組織成一幅清靜淡雅的動人畫面。讓我們在感受畫面中所渲染的色調的同時,體驗出一種送別的傷感。接著,作者并沒有用直接抒胸臆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心情,而是繼續以動作和畫面來敘事。“添衣策馬尋亭堠,愁抱唯宜酒。”這是說送別之后,感到寒意襲人,愁上加愁。“菰蒲睡鴨占陂塘,縱被行人驚散,又成雙”,作者飲罷解愁之酒,又匆匆上路,馬蹄聲聲,驚散了池塘旁水草中尚在熟睡的鴨子,但它們很快又睡在一起了。在這樣一些山村常見之景中,情是“愁”的,但景卻是美的。盡管作者傳達給讀者是一種離別的思愁情懷,但詞中的抒情語言卻是美的,詞中所描繪的形象也是美的,讀者在領會作者“愁”的情感過程中,實際上得到了一種美的享受。“愁抱”是全詞中唯一直抒情感的詞句。除此之外,作者所敘述的事件和想要表達的情感都通過一系列的優美、細膩的環境描寫來表達,讀者在審美過程中感悟作者的用意。
美感離不開感性形象,如果沒有提供一定的“形象”,“美感”便難以獲得。美感必須從感性形象出發,而達到對事物的審美價值和屬性的認識。詩與畫之所以受到人們的喜愛,是因為詩與畫以美的形式傳達給讀者,即使詩中所包含的情感是悲壯的或愁苦的,詩歌本身總是以美的形式去打動讀者,讓讀者在賞識的過程中得到美的享受和美的啟迪,使學生的思維從“文字思維”向“形象思維”飛躍。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使語文教學與培養審美情操相結合,使詩歌教學與素質教育的理念吻合。
參考文獻:
[1]同等學力人員申請碩士學位,中國語言文學學科綜合水平統考指南.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15.
[2]文宇.新課標新理念.中學語文教學,2002,(1):3.
[3]郭立坤.隨堂優化訓練.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6.116.
(作者單位:廣東汕頭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