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關于進一步加強學校體育工作,切實提高學生健康素質的意見》的精神指導下,從2007年9月1日起,我國從小學到高中的學生將開始統(tǒng)一學習校園集體舞,但在推廣的過程中,有贊同的,也有反對的。本文就中小學校開展校園集體舞談談自己的看法。
[關鍵詞]中小學 校園集體舞 重新認識
一、前言
為促進青少年學生健康成長、全面發(fā)展,教育部組織創(chuàng)編了《第一套全國中小學校園集體舞》,并于2007年9月1日新學期開始,在全國中小學校全面推廣。其中,男女生手拉手共跳的華爾茲將成為高中生的指定舞蹈。對這一新創(chuàng)議,疑慮者有之,反對者有之,當然,贊成者亦有之。
二、目前,對中小學校開展校園集體舞的認識
經過近一年時間的推廣,教育部對北京、上海、廣東、福建部分中小學的3094名學生進行了抽樣調查。結果顯示:72.3%的中小學生“喜歡”或“比較喜歡”校園集體舞。在已經實驗校園集體舞的學校,74.3%的學生、教師“喜歡”或“比較喜歡”這套舞蹈,75%的學生選擇男女合跳。
有關校園集體舞的新聞標題由《避免身體接觸上海試點校園集體舞男女不配對》、《湖南一中學校園舞摟腰動作因學生尷尬而取消》、《廣東中小學校園集體舞只牽手不摟腰》、《江蘇校園集體舞男女生牽手用面巾紙隔開》等開始轉向《校園集體舞——終會修成正果》、《校園需要集體舞》、《消除認識誤區(qū)為校園集體舞喝彩》等的報道。這些都說明學生、學校、學生家長都由疑慮開始轉向接受校園集體舞的開展。
三、中小學開展校園集體舞的必要性
開展校園集體舞活動,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文明素養(yǎng)和審美情趣,培養(yǎng)合作意識和交際能力,形成開朗、樂觀的健康個性;有利于培養(yǎng)健美的身體形態(tài),發(fā)展動作的協(xié)調性、節(jié)奏感和韻律感,提高身體素質;有利于營造“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園文化,引導青少年追求真善美。
筆者作為一名長期在基層任教的體育教師,結合實際工作中的一些體會和經驗來談談對校園集體舞的看法和認識。
1.時代的進步和需要
時至今日,校園廣播體操或眼保健操的伴奏音樂已經成為了80后甚至70后一代人縈繞心頭的一段經典旋律,然而,近視發(fā)病率上升、身體素質集體下降的預警信號,似乎在諷刺這兩項一度流于形式的“集體活動”,到了二十一世紀,全國很多中小學已經逐漸開始“自立門戶”,要么取消這“兩操”,要么因地制宜,自編自導一些簡單實用的校園操。而教育部推廣校園集體舞正是迎合青少年的心理、滿足他們的需求。
同時,校園集體舞能夠在中小學階段就培養(yǎng)學生在體會團結、合作的力量,在互動與歡笑中消除害羞、膽怯、自卑等心理障礙,培養(yǎng)學生積極樂觀、健康向上的性格。
2.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藝術感染力
校園集體舞是一種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在跳舞的過程中,學生的注意力必須集中在欣賞優(yōu)雅的舞曲和依照音樂節(jié)奏將內心情感抒發(fā)在舞姿上,由于注意的轉移,能使其他部分的機體得到調整和充分的休息,所以跳校園集體舞具有康復機體、消除疲勞等多種作用。另外,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們不單單滿足于教會學生一個技巧、一段組合,而是給學生留下一個創(chuàng)造性的空間,讓他們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這種創(chuàng)造性的藝術活動,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形象思維,訓練其敏銳的觀察能力,使學生的感知、聯(lián)想、想象、幻想等得到淋漓盡致地發(fā)揮,從而促進智力發(fā)展。不少學生反映跳了集體舞,感覺睡眠更好,精力更加充沛,學習更有效率。
3.通過校園集體舞引導學生異性交往
筆者在基層任教體育多年,對中學生的成長特點有較多的感性認識,就以中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的特點來分析中學生異性交往的問題,以此來引出教育部推廣校園集體舞的用意及回答一些公眾對中學生早戀的擔憂。
中學生處于青春發(fā)育期,男女學生在共同的學習、生活中產生友誼是很自然的。他們向往純潔的友情,尋求異性同伴的理解是這一時期青年心理需求的反映。學校和家長應該積極引導,讓他們大方、得體地去認識異性、了解異性,而校園集體舞中有一些邀請、致敬、迎送的動作,而且跳舞時要求大家動作協(xié)調、配合得當、舉止文雅等,這些都有利于學生們能夠積極、主動地了解他們的同伴、異性。當然,在高中的指定舞蹈中,也充分考慮了年輕學生肢體接觸帶來的影響。比如,在舞蹈中,舞伴不是固定的,隨時都交換。因此,筆者認為,校園集體舞為中學生異性交往提供了一種科學、得體、可行的途徑和渠道,而不是中學生產生早戀現(xiàn)象的根本原因。
針對一些學生家長擔心“男女學生手拉手共跳華爾茲,容易導致學生早戀”的問題,教育部體育衛(wèi)生與藝術教育司司長楊貴仁明確表示,男女學生的正常交往不能拒絕。他說,早戀不會因為跳集體舞而發(fā)生,也不會因為不跳集體舞就不會發(fā)生。在集體舞的創(chuàng)編過程中,有關人員已就這個問題做了一些考慮。在舞蹈中,舞伴隨時都在交換,一般是4個人一個組,不為男女學生發(fā)生早戀提供條件。他強調,男女生早戀問題關鍵在于正確引導。
四、小結
還有很多人擔心,在全國推行校園集體舞是否可行,是不是過于強制,是不是形式主義。筆者認為,這種擔心來自于3個方面,一是擔心很多學校的場地條件和師資條件有限,難以推廣;二是擔心過于強制引起學生和學校的反感;三是擔心大家都“跳舞”,影響了其他體育活動的開展。
針對第一個擔心,筆者認為,中小學校園集體舞在全國的推廣并不是“一刀切”,也不是要求一步到位。連《教育法》中規(guī)定的義務教育都沒有一步到位,又怎么能讓邊遠山區(qū)的學校馬上就一起跳舞呢?國家在全國推行或推介一項運動時,也會要求各地根據(jù)實際情況來進行。
針對第二個擔心,筆者認為,教育必須要有一定的強制性和規(guī)定性,要考慮實際困難,也要提倡“克服困難也要上”。場地不足要想辦法,教師不會教就要大力培訓,沒有時間就擠時間,否則就是教育的不作為,就是放任學生體質下降。沒有政府的提倡和推動,學校體育只能一步一步下滑;沒有政府的引導和宣傳鼓勵,又怎能有“上下同欲”。我們在方法上,可以靈活多樣、因地制宜,但在增強學生體質的大目標上,還必須全國“整齊劃一”。
針對第三個擔心,筆者認為,現(xiàn)在學校的體育活動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當缺乏體育活動內容時,就是給了學生時間,他們往往也白白浪費掉,結果學生體質就下降。在當前缺場地、缺器材的情況下,把一套基本不需要器材、不要求很大場地的集體舞介紹給學校,只會使學生的體育活動更加豐富。只有豐富了學校體育的活動內容,才能更好地提高學生的思想情操、身體素質、學習效果,從而促進學生健康素質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唐云濤.校園集體舞之我見[J].中國學校體育,2007,(07).
[2]吳玉蓉.教育部:放心跳吧,不會早戀[N].東方早報, 2007-06-13.
[3]王貞.消除認識誤區(qū)—為校園集體舞喝彩[J].網(wǎng)絡科技時代,2007,(22).
[4]范麗英,王麗杰.從“校園集體舞”談學校的體育教學[J].體育世界(學術), 2007,(12).
(作者單位:江西吉安師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