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文課在中學用時最多,教學效果卻屢遭詬病,部分學生對語文課興趣索然,閱讀現狀、閱讀能力堪憂已是不爭的事實。素質教育要求教師應該是學者型的教師,語文教師除了研究本學科的教育教學理論,也要開闊視野,研究、借鑒相關學科理論對本學科的影響,如教育哲學、系統科學、接受美學等,尤其是教育教學心理的研究,從而完善學科理論體系并指導學科教改。
[關鍵詞]閱讀教學 認知心理學 圖式理論
教學就其本質來說是一種認知活動,教學的過程乃是學生內部的心理因素與教學的外部條件交互作用的一種特殊的認知過程。要提高學生語文水平,就必須研究如何合理地利用教學的外部條件,去影響和促進學生內在心理因素的積極活動,它是發揮學生能動精神,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基礎和科學依據。
一、認知心理學對認知心理的闡述
“圖式”是由康德國提出的一個哲學概念。20世紀初,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把圖式概念引入心理學的研究。后來,隨著現代認知心理學的產生和發展,圖式概念獲得了更新、更豐富的含義并被運用于研究閱讀、理解等心理過程。皮亞杰關于認識結構的理論是通過以下幾個概念來闡述的。
1.圖式。圖式就是指動作的結構或組織,個體所以能對外界刺激作出這樣或那樣的反應,就是由于個體具有某種圖式能同化這種刺激。
2.同化。所謂同化就是有機體把外界刺激納入到自身已經形成或正在形成中的圖式中去。
3.順應。是與同化相對的,是指主體受到外界刺激而引起的自身變化過程,當主體原有的動作圖式不能同化新的刺激時,主體就要調整或改變原有圖式以適應環境的變化。
4.平衡。是指同化和順應兩種活動間的平衡。兒童每遇到新情況,總試圖用原有的圖式去同化,如獲得成功,便得到認識上的暫時平衡。反之,便作出順應調整原有圖式,創立新的圖式去同化新的情況,直到達到認識上新的平衡。這種不平衡再到平衡的過程就是由低到高的智力發展過程,也是認識由簡單到復雜,由貧乏到豐富的不斷建構的過程。
二、閱讀過程中學生認知的特點
現代圖式理論的研究成果,對于語文閱讀教學中如何通過影響學生的認知結構,教會他們掌握閱讀方法,提高閱讀能力具有指導意義。根據圖式理論,知識在頭腦中都是被安排到一定的單元中,這些單元就是圖式。語文閱讀是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舊圖式)與課文中的新知識相互聯系和作用,從而在學生頭腦中構建新的知識結構(新圖式),或者對原有的知識結構進行調整、修正的過程。這是一個復雜的動態過程。在這過程中,學生通過同化和順應,導致個體內部認知結構(圖式)的變化,從而達到新的平衡。
閱讀的對象語言文字是一種言語形式,言語符號始終與人腦中的表象聯想和想象結合在一起,它們負載著特定的環境下人們對生活的經驗理解,是抽象的。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要使之具象化,并內化成自己的具體經驗,就必須以自身的過去經驗知識的積累來理解課文這樣的言語作品,它涉及學生原有的知識圖式。當新知識與原有圖式較一致時,就能產生同化,閱讀就能取得較好的效果,新的知識被接受,成為學生知識圖式的一部分。當新圖式與原有的知識經驗發生沖突時,沖突不大時學生就會試圖調整自己原有的知識圖式來順應新知識,這樣的知識也能被接受;沖突較大時就傾向于拒絕新的圖式,教學就不能取得預期的效果。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感知和理解課文時,不能不充分考慮學生認知過程的這一特點。教師在教學中的任務就是啟發、引導、幫助學生把新知識納入或同化到原有的認知結構(舊圖式)之中,或者達成對外界客體新知識的順應,重建新的認知結構(新圖式)。
三、把握學生認知特點,改進語文閱讀教學效果
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把握學生的認知心理特征,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設計,是每一個教學者首先和必須考慮的問題。根據認知圖式理論,新的知識要被學生接受,內化到學生原有的認知識結構中,取得新的平衡,只有經過同化或順應才能實現,因此,在語文閱讀教學中要取得好效果,讓學生接受知識并養成學習能力,必須著重做好三方面的工作。
1.了解學生水平,豐富學生知識結構
根據圖式理論,讀者的背景知識是閱讀理解的重要因素。教師在教學中就要了解學生原有的知識水平,才能因材施教。同時,教學中,教師應注重豐富學生的知識圖式,一方面,通過課堂的學習,教學中要把握教材體系及單元教學特點,幫助學生將獲得的知識整理系統化,如各種類型文章的學習方法,不同文體的體裁特點,等等。另一方面,引導學生注意和搜集來自教科書之外的周圍環境的直接或間接經驗,如社會實踐、大眾傳播媒介等,豐富他們的背景知識。
2.創造合適情境,促使圖式同化
既然新知識的理解和吸收有賴于讀者的已有知識和經驗,只有當讀者的已有知識和經驗與文章的言語信息發生相互作用時才能產生理解。因此,教學中,教師要激發和調動讀者的已有知識經驗,使新的言語信息變得更容易理解和吸收。
圖式理論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創設情境,把作者筆下的“境”再現出來,充分發揮學生的原有知識圖式在新知識學習中的作用。所創設的情境,一種是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生活情景。把這種情景與教學相結合,學生容易理解和接受。另一種是與學生的生活毫不相關的情境。如語文課文中的時代特點、寫作背景,等等,也能幫助學生理解抽象的言語作品。情境教學論并不新,許多教師有過探索,如聯系生活再現法;運用實物演示法;借助圖表形象法,音樂渲染法;角色扮演體會法等都有助于創造與學生已有生活經驗一致或相似的“境”,從而發揮學生舊圖式的作用。
3.制造認知矛盾,達成圖式順應
讀書無疑處,須教有疑。教學中,教師如果只是創設與學生原有知識圖式一致的情境,固然能讓學生理解知識,但是也會造成學生的知識圖式得不到應有的更新、發展,停留在原來的知識水平上。因此,在教學中,教師還應適當制造認知的矛盾,讓新的知識與學生的舊的圖式有沖突,如利用課堂問題情境,造成學生現有認知結構與閱讀求知的矛盾沖突,從而刺激他們探求新知的動機要求,并發揮思維潛力去解決、調整自己原有的知識結構,達成對新知識的順應并產生新的知識圖式。
創設問題情境要把握“度”,太易太難都不易激發學生的認知激情。“跳一跳,摘桃子”,要讓學生通過努力能達到目標,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認知程度來設計恰當的情境。學生的認知的對象少,已認知的對象構不成系統,要補充認知的內容多。要完成發展學生認知的艱巨任務,必須隨時把握循序漸進的原則,因此教學要根據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和水平,對教材進行有效的組織處理,按順序施教,“不凌節而施”,把各種繁雜的知識轉化成各個年級的學生都能理解的結構,就能發揮圖式順應的作用,事半功倍地培養學生整體感知理解課文的能力。
閱讀過程是認知的過程,圖式理論揭示了這一過程的特點,是我們探討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果的心理基礎和依據。
參考文獻:
[1]崔錄,李玢.現代教育思想精粹.光明日報出版社,1987.
(作者單位:福建石獅鵬山工貿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