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教育目的 幸福 終極目標
在漫長的人類歷史長河中,似乎人類的一切活動都是為了追求幸福。那么,幸福的真正涵義何在?對教育與幸福關系問題的關注,不得不提到教育目的。社會對教育目的是有專門規定的,并且在人類社會發展的各個歷史階段,教育目的都不完全相同。于是,又一個問題產生:教育目的與幸福的目標在本質上是否一致,有無沖突?二者究竟有何關系?作為一種特殊社會活動的教育,它的終極目標是否也為了追求人的幸福?
一、幸福的內涵
人的活動不但要滿足自身的主觀感受,還要遵循社會倫理道德方面的規定。只有二者同時得到滿足時,個體才能得到幸福。其中,“‘主觀感受’決定了一個人是否有幸福,‘倫理規定’則決定了一個人的幸福是否得當。”綜上所述,關于幸福的內涵得出這樣的結論:“幸福是主觀心理體驗與客觀倫理規定的統一。”
二、幸福與教育的耦合關系
幸福與教育有無關系以及有何關系,是“幸福是教育追求的終極目標”能否成立的前提。筆者認為,教育與幸福是耦合的關系。因為幸福與教育是互相需要的,在實施教育與獲得幸福體驗的活動過程中,二者互相需要,互相促進、補充,以期促成彼此的完滿。
幸福需要教育。從以上給定的幸福涵義可以看出,幸福既是心理的,也是倫理的。由于幸福是心理的,所以幸福才具有個體生存的意義,由于幸福是倫理的,幸福才需要教育。對于相同的刺激,不同的人或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條件下,都會產生不同的幸福感。而人大腦中形成的幸福觀,正是對來自外界刺激做出分析評價并進行選擇的那個中間變量。如果說,幸福是一種感受不可教的話,那么幸福觀作為一種觀念則是可教的、可培養的,教育作為一種培養人的活動,理所當然有責任、有能力擔負起培養個體建立正確的幸福觀,從而幫助他們產生幸福的體驗。
教育需要幸福。幸福是教育追求的終極目標。就是指教育最終要達到的目標、就是要實現人的幸福。我們知道,教育的目的是一個復雜的多維度、多層次的系統。從教育目的的涵義來看,“教育目的,是指社會對教育所要造就的社會個體的質量規格的總的設想或規定。”因此,教育目的包括兩部分內容,一是就教育所要培養出的人的身心素質作出規定,二是就教育所要培養出的人的社會價值做出規定。于是,教育可能為了較高的經濟收入、提高社會地位等功利性目的,也可能是為了身心的全面發展、精神世界的陶冶等非功利性目的;教育有認知情感上的近期目的,也有牽涉到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長期目的。這些目標都是為了實現幸福,包括社會的幸福和人的幸福。換句話說,教育是需要幸福的。
三、教育最終是為了人的幸福
關于“人的幸福是否是教育追求的終極目標”的討論,教育理論研究學者們已經發出了不同的聲音。有的學者持贊成的態度,如“基礎教育需要將追求幸福列為教育目的。因為一旦列為教育目的,對于教育者來說,就變為任務規范,只要從事教育工作,就必須去完成這項任務。此外,幸福列為教育目的,教育質量概念、教育評價內容、教育督導方式等會相應發生變化。這是一個很好的教育理想,追求兒童幸福就是目的,沒有比這個目的更人性化,更有價值,更有說服力了。
人生是為了讓自己幸福而存在的。人的幸福是人類追求的最終目的。我們看到,人們形成各種群體、共同關系,實質上也是為了更好地彌補、加強和充實自己的力量。當然,人不能只顧及自己的幸福,人的社會性要求他必須服從于社會的發展,但是社會的發展卻又以個人的幸福為目的。所以,我們可以說,追求社會幸福的目的最終也是為了人的幸福。如此說來,教育的終極目標則只能是人的幸福。
(作者單位:河北唐山市灤縣灤州鎮高坎學區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