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現代音樂課堂教學中,正確運用計算機多媒體,可使音樂課更顯得生動、形象、直觀,使學生對于錄音、錄像、圖片、動態視頻等綜合信息更感興趣,能更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創設了教學情景,提高了教學效率和學生的審美能力,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音樂教學 多媒體 教學運用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多媒體走進課堂早已成為新時代發展的需要,現代化教學媒體被越來越多地使用于音樂教學中,它突破了傳統教學在時間、空間上的限制,大大開闊了學生的音樂視野,拓展了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在現代音樂課堂教學中,正確運用計算機多媒體,可使音樂課更顯得生動、形象、直觀,使學生對于錄音、錄像、圖片、動態視頻等綜合信息更感興趣,能更大限度的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創設了教學情景,提高了教學效率和學生的審美能力,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一、運用多媒體教學開闊視野,拓展形象思維能力
在傳統的音樂教學中,用語言或靜態的圖片來開發學生的想象能力已經成為了很固定的教學方法,學生對某一音樂作品的理解只停留在一些對作品的形容詞和圖象上,不容易記住,而且想象的空間很有限。心理學家認為:動態刺激遠大于靜態刺激,給人留下的印象也最深刻。多媒體的加入,使其鮮活,且有聲有色。使音樂成為視覺的表象,對于想象音樂的形象,會更加的準確,且想象的會深刻和透徹一些。使欣賞者對音樂作品領悟不僅僅停留在表面上,學生在感受體驗,理解音樂的表現手段之后,會感到很有樂趣。
二、恰當地運用多媒體教學,加深印象,提高教學效率
多年的實踐告訴我們,最好是利用錄音、錄像、圖片、動態視頻等現代教學媒體。學生不但能把音樂的情感形象,樂器的音樂特點,表演的動作很直觀地看到,還可以學生進行反復的聽辨和鑒賞。豐富了知識,啟迪了智慧還加深了印象。比如,在音樂史的課上,如果在講西方音樂史部分的時候,一些外國同一時期的作曲家本來就很多,加上他們的名字本身很長,字還不常見,加上個人作品的數量較多,又很容易和其他作曲家混淆,很不易記住,那么,在運用多媒體后再辨別起來就會顯得輕松一些。也許,大家聽過作曲家斯美塔那,在文字的描繪中,它是捷克民族樂派的奠基人,他寫過歌劇、交響詩,在最為成功的交響詩套曲《我的祖國》中他以波西米亞人特有的質樸與自然的氣質處理交響詩,音樂中既有戲劇性的描繪,又充滿了詩意,套曲中的第二首《沃爾塔瓦河》成為了交響詩的佳作。這些學生記起來沒有問題,但印象并不深刻,也不容易展開想象,那么到底這首《沃爾塔瓦河》是如何表現的呢,在多媒體的幫助下,學生聽到了這首作品,一致地反應是體會到了用音樂來表現河的跳躍,波浪,優美和詩意。一下子就記住了這個偉大的作曲家和這個十分優美的作品。
三、運用多媒體教學,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著名音樂家李斯特所說過:“音樂可以稱作是人類的萬能語言,人類的感情用這種語言能夠向任何心靈說話和被一切人理解”。當音樂給人是一種聽覺形象美時,欣賞者對于復雜的生活現象感受,對于生活理解,對于生活審美理想等,都凝聚了一定的情感,并從作品中通過節奏、曲調、音色、結構等音樂形式表現出來,聽完藝術審美的這種特殊性,決定了聽覺審美能力的培養,在看音樂的方面,可以使抽象的理論具體化,從而得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音樂教育可以培養學生的音樂文化素質及審美能力,使之成為情操高尚、人格完善、全面發展的人,音樂教育的本質是審美教育,是我們當前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利用多媒體來教學,很容易讓學生在心靈上構建起審美的形象,容易產生的愉悅情感,隨著音樂的流動,一幅幅形象生動的畫面出現在眼前,在背景的襯托下,一個個美好的音樂形象馬上會在人的心理上投下深刻的倒影。此類的例子,如冼星海的非常有名的《黃河大合唱》中以第八樂章的《保衛黃河》和第九樂章的《怒吼吧!黃河》最為深入人心,這部以黃河為背景,熱情地歌頌中華民族堅強不屈的斗爭精神,從始到終都充滿了動人心弦的力量和雄偉渾厚力量的氣魄,成功地反映了當時中國人民如火如荼的愛國熱潮和堅持抗戰的必勝信念。作品在放映演唱錄像展示的過程當中,黃河的背景,樂隊的伴奏,合唱隊齊唱,合唱,輪唱和音樂的伴奏很有感染力,使學生從形象色彩,音樂旋律等視野和聽覺方面,身臨其境地強烈地感受到了磅礴的氣勢和中國人民奮起斗爭的英雄形象美,從心靈深處接受了美的教育、美的熏陶,從而提高了學生審美素質。
時代的發展,使得我們的教學條件,教學手段越來越豐富,作為教師,我們要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對音樂的感受、想象、表現、創造等素質都有更進一步的提高。現今的社會,要求人們在素質教育方面不斷地提高,以適應社會的需要,多媒體的技術也將不斷地完善和進步。我們要善于利用音樂的教學規律,將多媒體更廣泛地應用到音樂課堂教學上,全面提高音樂教學水平和質量。
(作者單位:河北藝術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