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就初中化學的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自己發現知識,培養自主學習的習慣;引導學生自己動手,培養實驗能力;引導學生自已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自己小結、總結,培養學生綜合思維能力的做法作簡單的探討。
[關鍵詞]化學教學 自主學習 自己發現 自我分析 自己總結
在學校的教學中,怎樣引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成了一項重要的教學任務。本文就初中化學的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探索作一些闡述。
一、引導學生自己發現知識,培養自主學習的習慣
閱讀,是發現知識,獲得知識的重要途徑。因此,指導學生掌握科學的閱讀方法,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一個重要步驟。例如,在學習新課時,教師布置學生閱讀課本有關內容,列出提綱,讓學生有目的的閱讀,根據提綱找出新知識,從而逐步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教材中的選學內容,是學生課外閱讀的最好材料,教師定期檢查閱讀效果,并給予肯定和鼓勵,可激發學生的自學熱情,使學生樂于自學,善于自學。
觀察實驗現象,并進行比較、分析,也是發現知識、獲得知識的重要途徑。因此,要充分利用化學實驗,引導學生從中發現知識,掌握知識。例如,學習鹽酸性質時,讓學生通過實驗,觀察鹽酸與硝酸銀溶液反應的現象和氯化鈉溶液與硝酸銀溶液反應的現象,并分別寫出反應方程式,再引導學生根據實驗現象及有關知識進行比較、分析,學生便可發現兩個實驗中發生的現象實質上是氯離子與硝酸銀溶液作用生成氯化銀的反應,從而掌握了氯離子的特性。
二、讓學生自己動手,培養實驗能力
讓學生自己進行實驗,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還可解決許多課堂上單純靠教師講解而難以掌握的問題,同時,又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最好途徑。

1.讓學生動手訓練,強化實驗基本操作技能?;瘜W實驗基本操作,是完成化學實驗的基本功夫,但靠死記硬背,則容易遺忘。如果把實驗基本操作的教學搬到實驗室里,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動手實踐,掌握容易、印象深刻;幾次練習,操作自如。另外,如圖所示,是近幾年來中考試題中常見的實驗裝置。
(1)用水從導管哪一端通入可以把瓶內氣體排出?
(2)當瓶內裝滿水時,氣體從導管哪一端通入才能把水排出?在課堂上單純靠教師講解,許多學生都難以理解掌握。如果讓學生到實驗室里,把裝置導管口A、B先后接上水龍試一試,學生對上述問題(1)便可悉心領悟。當瓶里裝滿水之后,讓學生用口先后向導管口A、B吹氣試一試,對上述問題(2)又能一清二楚,從而掌握了該裝置的應用。
2.讓學生動手實驗,更好培養觀察能力?;瘜W實驗的特點決定學生觀察的內容很多,從物質的色、味、態、光澤、硬度、溶解性、揮發性、熔沸點等物理性質到實驗過程中發生的一切現象變化甚至實驗中儀器的選擇、連接、實驗方法、反應條件的選擇等,因此每一次實驗時,教師如何綜合這些內容并正確加以引導,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并充分結合其年齡心理特征,激發其好奇心和求知欲則顯得十分重要,良好的引導能使學生全身的感官聚焦于即將進行的實驗中,使其對即將發生的實驗產生強烈的好奇心,求知的欲望劇增,觀察能力也因而得到培養和鍛煉,此為學生思維源泉的激活,引發其創新活力的基礎,所以在進行傳統、經典的實驗的實驗教學中,教師應立足本實驗的特點,在實驗過程中加以正確引導,逐步培養學生正確、良好的觀察能力,引發其創新活力。
3.讓學生動手設計,培養學生創造能力。學習實驗設計,是培養學生創造力的重要方法。在學習了酸、堿、鹽性質之后,為了培養學生的設計能力,可設置這樣的習題讓學生訓練:以鐵、氧化銅、稀硫酸三種物質為原料,設計兩種實驗方案制取銅,并比較哪一方法更好。首先,教師要引導學生從理論上進行分析,用所給物質,經過哪些化學反應,可以得到所需物質?還可通過哪些反應得到所需物質?從而使學生找出理論上制取銅的兩種方案。再根據不同的方案,引導學生從反應條件、實驗操作、所需儀器及藥物用量以至對環境影響等方面進行綜合分析、比較,然后進行判斷,得出結論。這樣,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一步一步地摸著石頭過河,從理論到實踐,逐步學會設計實驗的方法。
4.讓學生動手探索,在實驗中獲取知識。實驗探索,是獲得科學知識的重要途徑。在學習金屬與鹽反應規律時,為了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索能力,給每個實驗小組以硫酸銅、硫酸鋅、硝酸汞、硝酸銀四種鹽溶液和鋅片、鐵片、銅片幾種金屬單質以及必要的儀器,讓學生分別用金屬單質與鹽溶液作用,觀察實驗現象,再引導學生分析實驗結果,比較、概括、歸納出金屬與鹽置換的規律。這樣的學習,比起教師單獨的演示、講解,學生單獨靠觀察、聽講更容易理解和掌握,而且印象更深刻,同時,可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使學生學會探索科學知識的方法。
三、引導學生自已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學習科學知識的最終目的,是為了用所學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為了培養學生自己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課堂教學中,要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自主學習,盡量避免學生始終在“聽”而處于被動地位。教師要盡可能尋找機會讓學生發言,把一些話題讓給學生講,經常由學生來判斷一道題或講一個問題。
四、引導學生自己小結、總結,培養綜合思維能力
學習到一定階段,進行知識的小結或總結,有利于知識的整理、掌握和鞏固。讓學生進行自我小結和總結,可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課堂小結,是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一節課授完,讓學生以“這節課我學會了……”為題說一段話,進行課堂小結,不僅可鍛煉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又能使教師及時得到教學信息的反饋,了解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發現新問題,同時,也加深了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學習一章之后,也要讓學生自己進行小結。例如,學習了《碳及其化合物》一章之后,可提出一定的線索讓學生進行自我小結:這一章我們學習了哪些物質?金剛石和石墨的組成和性質上有何異同點?原因何在?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組成和性質上有何異同點?原因何在?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在什么條件下可互相轉化?等等。在學完初中化學各章內容之后,為了讓學生復習、鞏固有關元素化合物知識,讓學生按化學反應基本類型分別寫出所學化學方程式、按反應條件(如通電、高溫、加熱、點燃、常溫下反應)分別寫出所學化學方程式、寫出有水生成的化學方程式、寫出有二氧化碳生成的化學方程式等,使學生通過總結,不僅達到掌握知識、鞏固知識的目的,而且使所學知識更具有條理性、系統性,應用起來更有靈活性。這比教師為學生歸納總結,印象更深刻,復習效果更好。
總之,在化學教學中,一定要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動口、動手、動腦,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使學生既學好科學知識,又掌握學習的方法,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為學生的終身學習、終身發展打下基礎。
(作者單位:廣東揭陽市衛生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