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語文教學 語感培養 教學方法
我們的中小學語文教學,長期艱難跋涉在應試的崎嶇小道上。注重語文知識的傳授,忽視了語文能力的培養,片面強調對語文思想內容、篇章結構的詳盡剖析,忽視了對語言材料的感受領悟,使語文教學在一定程度上陷入誤區。造成學生語感素質不高,語文素質總體不盡人意。那么,語文教改的根本出路究竟何在?筆者的看法是:語文教學應該重在引導學生感悟,建立以美感為中心的語文教學,語文跟著感覺走。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語感呢?
我們要明確:第一,學生對生活的認識是一個逐漸加深的過程,用以表達生活的語言就有深淺之分;同時,語言又從世俗狀態不斷地趨向專門化和藝術化的,因而語言就其表現形式而言又有雅俗之分。這樣,就可根據語言的深淺雅俗,將語感的對象劃分為若干個語層。第二,語感本身也是逐漸深化的,總是從獲得一些模糊朦朧的印象開始,逐漸地感到明晰,最后才達到透徹的領悟。所以,語感本身也劃分為若干個感層,大體可分為感覺、感知和感悟三層。依據語層而逐層遞進,在一定語層上又依據感層而步步深人,這就是語文美感教學的程序。
語感的深淺取決于對語感對象的熟知程度。總的教學方法是:少講析,多讀背;少灌輸,多陶冶。針對不同的語層感層,提出不同的要求。在感覺的基礎上模仿,在感知的基礎上借鑒,在感悟的基礎上創造。獲得感覺只須泛讀,獲得感知就要精讀,而獲得感悟就要熟讀成誦,根據不同的需要設計不同的教學方法。
具體方法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誦讀吟詠,感受語言。語感的獲得是建立在對語言現象條件反射般熟悉的基礎之上的、它具有直覺性的特征,所以反復的誦讀是產生這種直覺感受最有效的途徑。把主觀感受同作品實際統一起來,漸入佳境,沉浸在作者所創造的藝術世界里,愛作者所愛,恨作者所恨,使情操的陶冶寓于審美享受之中。“讀書百遍,其意自見。”辦法固然笨,但說明讀書對理解的重要作用,語文課本上所選的美文,都有很強的可讀性,教師要充分運用閱讀教學,加強學生的直觀感知。
2.品味語言,揣摩精華。葉老說“一篇作品只讀一兩遍,未必理解的透,必須多揣摩。”從認知上的會意能力看,領悟語感需要對語言材料進行反復揣摩體味,調動生活經驗,體會意蘊。
3.“披文入情”走進心靈。任何作品都只能提供一個具有多層次內容的結構框架,其中有許多未定點,而這些“空白區域”期待讀者用已有的生活經驗,知識積累,形象記憶和情緒記憶去從反復的誦讀中領會、體驗和補充,讀出語意潛能。作者常常是“用意十分,下語三分”,讀者必須通過作品中有限的語言去體會作者“十分”的用心,甚至超出這“十分”,才會有自己獨特的感悟。
4.注重實踐,活化語感。語感靠長期積淀,只有持之以恒強化實踐,養成習慣,才能形成對文章的感受能力,我們可以從聽說讀寫四方面著手。“聽”,把握信息,抓住中心和要點,理解意思和蘊涵的情感;“說”,準確、連貫、得體;尤其要突出的是“讀寫”,博覽群書,一般說班上語文成績較好的同學常常是對課外書情有獨鐘的,只有“博覽”才能給大腦皮層形成多側面語言刺激,逐漸形成語感;“寫”是調動頭腦中的語言信息來激發大腦皮層細胞之間的信息、回憶、交流、篩選,從而激發了自身的語言積淀,又促進了語感的形成。
(作者單位:江蘇鹽城市解放路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