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言學習離不開不斷地運用,只有將語言在具體的情境中反復練習,學生才能真正地掌握。本文中,筆者深入探討了實際教學中,教師該如何構建生活化的英語課堂。
[關鍵詞]英語教學 教學情境 生活化
英語是一門語言,語言的學習離不開生活情境。教師的任務就是將難懂的英語用學生聽得懂的方式教給他們,將知識的引入和講解簡單化、生活化、幽默化。所以,提倡英語課堂教學生活化的呼聲越來越高,即讓課堂教學回歸生活,讓濃郁的生活氣息充滿課堂,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只有在具體的情境中去反復地操練和運用,學生才能真正地靈活掌握、學以致用。筆者作為一線的英語教師,僅淡談如何構建生活化的英語課堂。
一、創設教學情境,激趣引題
在英語教學中,創設教學情境,是激趣引題的一種較為理想的方法。激趣引題是指教師的課堂導入,這一環節在整個教學活動中,起著影響全局、輻射全課的作用。它就像一塊無形的“磁鐵”能夠緊緊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打動學生的心靈、形成良好的課堂氣氛。因此,教師在每節課的開頭,要圍繞教學內容和目的,為學生創設至少五分鐘時間的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感悟知識;在情境中構筑“學、思、疑、問”四個相互關聯的學習環節,為自主學習作好鋪墊;為引導學生主動進入課堂探究階段,以提高課堂教學效果作好鋪墊。
例如,在講解各種時態時,筆者設計“給學生三次機會詢問關于我個人的一些情況”,以此來導人課堂。學生都非常激動和興奮。當然了,他們的問題都在筆者的掌握之中,并且很快就陷入了筆者給他們設計的“陷阱”之中。當一個學生問到“How old are you?”時,筆者并不急于問答,而是讓學生們猜。當然,他們猜的都是讓筆者高興的數字。當筆者最后告訴他們“I’m 33.”的時候,學生都不太相信。這時,筆者就問“Do you want to know why I look younger than I am?”學生異口同聲地回答:“sure! Of course!”這時候。筆者就拿出事先準備好的蘋果說:“I like eating apples very much.”接著便是:“Every day I eat an apple . Yesterday I didn’t eat an apple . So today I’ll eat two apples .Just now when I came into your headmaster Miss Sun’s office, I noticed that she was eating apple . So can you guess what Miss Sun is doing now ?”學生馬上回答:“She’s eating apples .”“Do you know how many apples I have eaten ? Yes, I have eaten thousands of apples .”這時望著手上的蘋果,筆者作出一副垂涎欲滴的樣子問:“Do you know what I want to do now?Yes,I want to eat the apple。Can I eat it now? of course not.Why?”其中一個學生站起來說:“Because we can’t eat anything in class”。筆者在學生的笑聲中將要講解的內容都呈現在他們面前。此時,枯燥無味的時態在他們面前仿佛成了一個個可愛的蘋果和他們所喜歡的教師形象。這堂課不僅教給了他們要掌握的知識,而且拉近了教師和學生之間的距離。最后,筆者還提出了課堂紀律的要求,讓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教育。
二、準確運用生活化的語言,從情景中導疑、析疑
教材內容必須和學生的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如日常禮儀、口語交際,必須有鮮活的時代氣息和鮮明的民族文化特色。比如教“hug”一詞時,筆者就聯系了中西禮儀的不同。見面擁抱是西方國家常見的禮儀,但在中國人眼里卻是難以接受的。再比如加強會話教學,教師必須引導學生認識東西方語言的文化差異,從而培養學生準確運用語言的能力。
在一次日常用語的教學上,筆者設計了幾個中國人到美國人的家里作客的動畫情景。在這一情景中,首先是主人帶領他們參觀自己的住所。中國的客人邊參觀,邊說:“How beautiful your house is!”主人聽后很高興并按美國習慣笑著回答。此時,有些中國人對他的回答感到意外。這時,主人對大學剛畢業的一位中國客人說:“You speak English well.”他的回答:“Oh,no.”這卻令主人深感迷惑。
為了引導學生能夠準確運用語言,面對我們的實際,筆者提出了以下幾個問題:
1.對于他們的贊揚,美國人和中國人的反應有什么不同?
2.主人對客人的回答深感迷惑。假如你是客人,該如何回答?
3.How beautiful your house is!和You speak English well.是什么句子?如何用其他方式來表達同一種意思?
學貴有疑。為了激發和培養學生的積極性,在教學中,教師必須配合教學情境材料,設置相關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并在疑問中得到升華。為了讓學生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教師在解決這些問題時不但要介紹知識要點,而且要介紹知識背景。這樣才能真正實現“學會學習,靈活運用”的目的。
三、從學生的生活入手,將教學和學生的生活緊密地聯系起來
生活化的教學有著非凡的魅力,它是聯系學生學習和生活的橋梁,也體現了“以人為本”和“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原則。只有不斷地觀察生活、了解生活、觀察學生和了解學生,教師才能拉近英語課堂和現實生活的距離,使學生感到英語時刻就在我們身邊。
比如有段時間,個別學生上課時隨便講話,筆者沒有直接批評他們,而是設計了一個接龍游戲:If I talk in class…學生在討論和游戲中發現了上課講話的很多害處。這樣,在以后的課堂上,隨便講話的現象也明顯減少了。再比如在教“科學家的名言警句”這一話題時,筆者就抓住現在學生喜歡上網聊天這一契機,談起了QQ的話題。學生頓時來了興趣。當筆者問起:“When someone sends you some messages to get the permission to be your good friend. What are you most interested in his or her information?”對于這個問題,回答最多的是對對方的個性簽名。這時,筆者請幾位同學說出自己的個性簽名,然后再分析他們的個性,接著在全班進行了一個簡短的討論。然后,筆者在大家討論的基礎上總結說:“個性簽名從某種程度上可以看出一個人的人生觀,也可以看作是他們的座右銘。每個人都有他自己所崇拜的人或信奉的話,這是他們生活的指南針。而成功的科學家更是如此。”于是就自然而然地將話題引到科學家的名言警句上了。
我們要想發展學生的綜合語言應用能力,就必須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只要我們用一雙敏銳的眼睛去留意觀察、創設各種真實或者接近真實的情境,就能使學生充分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的過程中、融人到教學情境中、在多樣化的教學環境中感知語言、在使用語言中進一步發展語言。
四、從創設課堂情境中得到啟示
成人教育學家馬萊斯#8226;霍頓說過:“如果你想改變人們的行為,你不要用推理的方式告訴他們為什么要做出不同的行為,而應該把自己的精力放在改變人們生活于其中的社會結構上,從而使這些結構創造一系列不同的行為期望”。因此,我們教師應在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下,花時間和精力去改變課堂教學結構模式,努力創造生活情境,從而使我們的課堂變得有聲有色、有血有肉,充滿生機和活力。
“教學有法”,但“教無定法”。在英語教學上,創設情境是一種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積極思維的較好方法,是值得我們嘗試的一種教學法。它能將強制式的“要我學”轉化為自覺式的“我要學”。學生能在濃郁的生活氣息下,切身去體驗、參與、實踐以及主動嘗試和創造,從而獲得認知能力和語言能力的發展。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初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教育部基礎教育司.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對話.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3]文秋芳.英語教學策略論.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
[4]史紹典.初中英語課程方案教師讀本.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作者單位:浙江義烏市稠州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