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中國古代德育理念、培養目標、教育內容、實施途徑的歷史考察中,對現實高校德育工作提供經驗借鑒和有益啟示。
[關鍵詞]德育 考察 借鑒
德育具有歷史的繼承性和時代變異性,本文在遵循德育的自身規律,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原則的基礎上,結合時代特點對中國古代傳統德育作簡單的考察研究。
一、中國古代德育的借鑒
1.“以人為本,群己和諧,重義輕利”的傳統道德價值觀
中國古代傳統道德價值觀可概括為:“以人為本位,以道德取向為主導,以功利和權利取向為兩翼,以自然無為為補充,以群已和諧、天人合一為真善美統一的理想境界的價值取向體系。”在這種價值體系里,有群已、天人、義利、德力、義生、德智、理欲、公私等范疇,它們共同構成了一個完整的有機體系,彼此之間的關系具有鮮明的邏輯性和系統性。強調群體至上、群已和諧、天人合一、重義輕利、德高于力、理貴于欲、人貴于物、善統真美。這種傳統的道德價值觀一直主導著中國傳統道德教育。其中群已觀和義利觀又是其核心部分。中國古代傳統的道德價值觀典型地表現為群體取向,它強調的“人”是“社會”的人,而不是個體的人,這個“社會”的人是和社會融為一體的。義和利的關系是中國哲學史長期有爭議的問題。但基本是以重義輕利、以義為重的思想為主導。
2.“內圣外王”,“內圣”的目標是“外王”,以培養理想人格為奮斗目標
中國古代德育目標是培養有道德的人。其基本特征是“內圣外王”。儒家講“內圣外王”,加深自己的道德修養,了解開明的治國安邦之術。道家也講“內圣外王”,在“體用不二”傳統思維的制約下,道家把現象與本體聯系在一起,把理想人格和現實生活結合起來,他們立足于“內圣”,寄望于侯王、帝王。“內圣外王”以培養圣人、君子為其德育目的,以理想人格為奮斗目標,“內圣”的目標是“外王”。傳統教育中“學而優則仕”的思想,使得傳統德育把培養王侯之才作為最高理想,“內圣”和“外王”也就合乎邏輯地成為一個有機統一體。歷代學子“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信奉與追求,就是傳統德育“內圣外王”德育目標的有力說明。
3.中國古代教育中的德育內容
傳統德育內容以“仁”、“禮”為核心。孔子不僅要求學生“立于禮”,而且還要求學生“仁以為己任”;孟子認為“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因此,提出要用“仁、義、禮、智”來教育人們;“禮”是荀子德育的中心內容,他在《荀子#8226;修身》中說:“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這些德育內容符合當時時代的要求,是為當時的統治階級服務的,有些內容已為時代所拋棄,但是這些內容所隱含的對社會高度的責任和義務,對人生嚴肅的態度等豐富內涵卻是值得我們今天借鑒的。
4.中國古代傳統德育的實施
中國古代傳統德育雖未提出品德心理結構包含知(道德認識)、情(道德情感)、意(道德意志)、行(道德行為)這一概念,但其德育過程就是培養學生知、情、意、行的過程。孔子在道德認識上強調“多聞”、“多見”、“多識”,要求學生要“知德”、“知仁”、“知禮”、“學道”。孔子還非常重視道德情感的培養,注重以“詩”、“樂”來揭發學生的情感,陶冶學生的性情,即所謂的“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孟子也十分重視對學生意志的培養,他認為:“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欲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中國古代傳統德育也比較重視道德行為的培養,孔子對學生提出了“行有余力,則以學文、訥于言而敏于行”等要求。
5.中國古代傳統德育的方法
中國古代傳統道德教育在實踐中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體系。其中,中國古代的思想家們強調道德修養的手段和方法主要就是依賴道德自覺,進行自我反省,進行自我教育。孔子認為:“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自省也”、“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并且進一步指出:“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敏、疑思問、貧思難、見得思義。”這里的“思”就是內省、反思之意。孟子也非常重視這種“反求諸己”的內省和自我反省,他在《孟子#8226;離婁上》中說:“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荀子也很重視內省的作用,他認為:“君子博學而日參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二、中國古代德育的啟示
1.中國古代傳統德育的最終目標是塑造理想人格,它既反映了當時全部社會道德的最高水平,又是現實生活中真實個體人格的概括和升華。這樣,德育目標的理想和現實生活就結合起來,通過道德教育和道德修養,理想人格就有被逐漸接近的可能。而我們當今的德育目標,理想化色彩過濃,使得偉大崇高的理想因缺乏現實基礎而變得可望而不可及。因此,高校德育應立足于社會經濟基礎,與建設社會主義小康社會相適應,使偉大理想與社會現實及大學生的實際情況結合起來。
2.我國古代傳統德育認為完整的人格是理性和非理性的統一,因而在德育過程中要注重知、情、意、行的統一培養。而我們今天的德育只是強調對道德認識、道德行為等道德理性因素的培養,而對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等非理性因素卻忽視了。這就要求我們在培養完整的人格時,不僅要注重道德認識及道德認識能力、道德行為等理性精神的培養,還必須注重對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等非理性精神因素的培養。
3.中國古代傳統德育重視個人的自我修養,注重內省和躬行,是因為認識到人是具有自我意識的,能夠自我認識、自我發現和自我評價。自我教育、自我修養是對人的主體性的弘揚,這種方法能夠使人們對人生的目的和意義,對自身的價值有所體會和認識,這對促進人自身的發展將起到非常積極的作用。在高校德育中,不僅要把大學生當作教育的對象,而且還要把他們看作是自我教育的主體,引導他們進行自我教育。讓他們明確自身應該具備那些思想政治品質、道德品質以及心理素質,學會對自身的各種品質做出有分析和有批判的評價,自覺地克服自身的弱點和缺點,以良好的精神狀態和行動,達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孟萬全.繼承與超越:中國德育傳統的現代化.高等教育研究,1996,(3):19.
[2][宋]朱熹撰.論語#8226;泰伯.四書章句集注.齊魯書社出版,1992.77.
[3][宋]朱熹撰.論語#8226;告子上.四書章句集注.齊魯書社出版,1992.159.
[4]王先謙著.諸子集成 荀子集解.上海書局出版,1991.14.
[5][宋]朱熹撰.論語#8226;告子下.四書章句集注.齊魯書社出版,1992.184.
[6][宋]朱熹撰.論語#8226;里仁.四書章句集注.齊魯書社出版,1992.37.
[7][宋]朱熹撰.論語#8226;季氏.四書章句集注.齊魯書社出版,1992.95-170.
[8]王先謙著.荀子#8226;勤學.諸子集成#8226;荀子集解.上海書局出版,1991.1.
(作者單位:吉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