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三育人”工作是高校德育工作的基本載體,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教書育人,管理干部在行政工作中管理育人,后勤工作人員在日常工作中服務育人,這是“三育人”的基本途徑,從而在德育工作中做到全方位育人,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形成了高校“三育人”工作的格局。
[關鍵詞]三育人 高校德育 教書育人
一、科學認識“三育人”重要意義是高校德育基本要求
教育工作,說到底就是如何育人,育出什么樣的人的問題。學校育人的主體是教職工,客體是學生。也就是說在學校這個范疇內,教師、管理干部、后勤職工都是育人的主體,都肩負著育人工作的責任,教師“教書育人”,“管理干部”管理育人,后勤職工“服務育人”,構成高校“三育人”工作格局。“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是由我國高校機構客觀存在的教學、管理、后勤三大系統所決定的。但是,現在有不少學校,甚至一些教育工作者,卻存在著一種單純的“教書育人”觀點。他們在育人工作中,無論是發文、作指示,還是下通知、安排工作,只講“教書育人”,學校“三育人”變成了“一育人”,似乎“教書育人”就是學校育人的完整定義。
如果我們對育人的意義沒有足夠的認識,對“三育人”工作缺乏科學的理解,其結果必然是阻礙“三育人”工作的深入發展,以至引入歧途。事實已充分證明了這一點。一個學校內,教學、管理、后勤三者之間,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誰也離不開誰,缺一不可。他們的任務雖各不相同,目標卻是一致的,都肩負著育人工作的重任。只有教師、干部、職工三者形成育人工作的合力,“三育人”才能健康發展,才能為建設和諧育人環境作出有益工作。
二、教師“教書育人”是高校“三育人”工作的重要環節
單純的“教書育人”觀點是錯誤的。同樣,對育人主體不分主次,也是錯誤的。高校育人的全過程,就是一項復雜龐大的系統工程。在這個系統工程中,各系統、各部門的教職工都圍繞著育人這一目標,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渠道對學生施加影響。
廣大教師是“教書育人”的主渠道,這是由教師在育人工作中獨特的優勢所決定的。其一,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課堂是教學的主要陣地,教師是這一陣地的主導力量。教師不但通過課堂教學,還可結合”第二課堂”的活動,在傳授科學知識、培養技能的同時,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有效的思想教育。其二,教師和學生之間的密切關系,使教師在學生的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青年學生對教師的尊重和信賴,是教師完成學校育人工作得天獨厚的優越條件。高校要出色地完成培養社會主義”四有”人才的任務,首先應抓好教師“教書育人”工作,把“教書育人”作為育人這一系統工程中的重點工程來抓。
強調了“教書育人”的主體不等于放棄其它育人方式,對于管理和后勤這兩個渠道來說,就是要搞好“管理育人”、“服務育人”。并將此納入高校“三育人”工作總體規劃。管理干部是指管理系統各級黨政干部,他們雖未在教學第一線,但卻負有領導和組“三育人”工作的成敗,同時他們自身的思想覺悟、工作能力和工作作風,也直接給廣大學生以重要影響。后勤系統職工是辦好學校的重要力量,他們的一切工作都是為教學和科研服務的,并且與學生頻繁的接觸,因此,他們的優質服務和文明風尚,能對學生的思想道德形成和科學文化知識的掌握產生積極的影響。
三、準確把握“教書育人”內涵是做好高校“三育人”工作的基礎
盡管”教書育人”這個特定的名詞已為教育工作者所熟知,但還不是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已準確地理解它特定的內涵。不少人一提起“教書育人”,就認為是班主任、政治輔導員與學生談心等思想教育工作;也有人提出滲透論,提倡教師將思想政治工作滲透到學生中間。不能說滲透論有什么錯誤,但嚴格說來,它總給人一種將思想政治教育和教學工作割裂開來的感覺,容易引導人們將“教書”、“育人”作為兩個不同的概念割裂開來理解。換而言之,就是把育人作為教師教書的一種附屬品,隨之出現育人工作上的兩張皮。這是“教書育人”工作不能深化的主要癥結。其實,任何時代、任何社會的教師,在教書的同時,都在育人工作,區別僅僅在于用什么觀點去育人,自覺還是不自覺地育人而已。
前蘇聯著名教育家馬卡連柯就曾說過,做一個人類靈魂工程師,就意味著“培養新時代的人”,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所需要的是既有豐富的知識,又有崇高道德的建設者。我國杰出的教育家徐特立先生則強調指出,教師應該既當“經師”,又當“人師”,“經師”是教學問的,“人師”是教行為的。他說,我們教學工作要采取“經師”、“人師”二者的合一,每一個傳授科學知識的人,他應是一個模范人物,同時也是有學問的人。這里,徐老說的“人師”與“經師”合一的教師,就是最理想的能出色完成教書育人重任的人民教師。他們把育人作為自己的教育目的,并將二者緊密地統一起來,具體說一個老師應在教學的全過程中,通過課堂教學,實踐活動和科研活動,在精心傳授科學知識,培養創造能力的同時,緊密地結合課程內容和教學的各個環節,有計劃有目的地向學生實施思想政治教育,形成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培養其社會主義覺悟和道德品質。所以說,教師的教書,不但決定著知識的傳授,也決定著課程的思想政治方向。
教師教書的過程,也是育人的過程。事實上,學生對教師和思想政治工作干部的要求是不同的。對教師來說,學生首先要求他能教好書,給自己以廣博的知識和熟練的技能,與此同時心悅誠服地接受他在世界觀方面的強有力的影響。很難設想,那種連書也教不好的教師能育好新人。
四、科學定位高校“三育人”工作是做好高校德育的重要保證
“三育人”工作由哪個部門協調來抓,這是一個亟待明確的問題。我們認為,在“三育人”工作中,應該形成學校黨委的領導,行政主抓,工會配合格局,這個關系是由高校的根本任務所決定的。然而由于認識上的差異,一方面,在某些尚未把”三育人”工作列入學校重要議事日程的學校,“三育人”工作多年來一直由工會承擔,這就在某些同志思想上形成了一種錯覺,認為學校工會應是”三育人”工作的主角。但從實際效果看,即使工會再努力,也不可能使”三育人”工作在整個學校形成良好氛圍,更不用說把”三育人”工作落實到學校工作和其他一切活動中。另一方面,也有部分學校工會的同志,一向積極主動地挑著”三育人”工作的重擔,一且學校明確了自己的重要職責,將”三育人”列入學校的經常性的中心工作,一時又不知道工會該如何當好配角。還有一些同志片面認為,工會當配角,就不能充分發揮積極主動作用。所謂主角與配角,是指在學校”三育人”整體工作中,黨政工各自所處的地位而言,并不是主動與被動的區別。就主角與配角各自來說,都必須在自己的職責范圍內,充分發揮自己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總之,學校各級工會組織要在學校黨委的領導下,自覺配合學校行政有關部門,結合工會組織的自身特點和廣大師生的需求,認真做好“三育人”工作,為構建和諧的育人環境和培養合格人才進行有益探索和實踐。
(作者單位:吉林大學護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