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研究采用質性研究的方法,以我國現階段人文社會和藝術領域已經被公認取得了創造性成就的高創造群體作為研究對象,通過對該群體被試深度訪談獲得的文本資料進行質性化的深入分析,發現時代特征以及社會環境等因素在創造性人才成長的道路上產生了深遠影響,成為這些個體獲得創造力得以發揮的關鍵影響事件。
[關鍵詞]質性研究 創造者 關鍵事件 社會
創造力研究發展100多年以來,研究的內容經歷了一個從單一向縱深發展的過程。從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人們不僅僅關注創造性的思維認知特點、創造性人才人格特點的研究,同時開始認識到創造性成就不僅僅依賴天賦,依賴個體的努力程度,內在的動機或是其它人格特質,還要考慮社會環境各個要素對其產生的影響。因此開始運用系統的觀點,研究環境對于創造力發揮的影響作用。Amabile用著名小說家的工作說明沒有天賦在創造性模型中也是可以有突出貢獻的。創造性成就不僅僅依賴天賦,還有考慮工作的努力程度,內在的動機以及社會環境。
諸多學者的研究結果都表明,社會在塑造創造性人才的過程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國內,針對具有創造性的群體進行系統的深度訪談,總結中國背景下的創造性人才的成長影響要素的文章還不多見,因此本研究就是在這樣一個背景下聚焦中國文化下的人文社會和藝術領域的創造者,數據收集通過深度訪談法來完成的,通過質性研究的方法對訪談資料進行編碼分析,通過深入研究,以驗證以上觀點,并深入挖掘中國樣本群體的更多的特征。
一、人文社會科學與藝術創造者成長中的關鍵影響事件
研究者在多方面的幫助下,一共對38位相關領域的創造者進行了深度訪談。雖然研究被試的數量并不多,但鑒于這種高成就的創造性群體本就是一個相對小樣本群體,因此研究者認為這個數量的樣本已經具備一定的代表性。
通過質性研究中的分析方法,對深入訪談獲得的第一手資料逐句逐段的編碼分析,開放編碼形成了90個要素點,將90個要素點通過主軸編碼進一步歸納得到23概念詞,經過選擇編碼形成6個核心類別。這6個核心類別是:環境、時代特征、系統的教育、家庭、自身、機遇。將被試提及的關鍵事件進行進一步頻次統計,這些事件對創造者的影響的先后順序如表1所示。

從表1可以看出,6個核心類別中重要性程度的頻次排序為:系統的教育、時代特征、自身、環境、機遇、家庭。教育對人的成長產生的影響是無可置疑的,而以社會為主要因素的代特征對于創造個體的成長產生的影響更值得我們重視。
二、時代對一個人的影響
時代特征對一個人的影響的關鍵作用排在系統教育之后,名列第二。Painer K.Silbereisen在《社會變化與向成人的轉變》一文中曾經指出,大的政治事件,社會變化會影響人的發展。并且在這個影響道路上,自我效能是一種應對社會和政治體系迅速變化的重要資源,這和我們的研究結果非常一致,時代特征中一系列重大的政治事件對人的發展起到了關鍵作用及影響至關重要。
這種影響是全方位的,它可以影響人的思維方式、人的行為方式以及世界觀的形成。更為重要的是,作為我們的研究對象,他們的領域大都是與社會和人的生活息息相關,他們的創造大多是來源于生活的體悟和感悟,因此時代特征中大的政治事件都是他們進行創造的第一手資料,是他們創造的源泉。
被試提到的大的政治事件包括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還有文革、六四、香港回歸、改革開放等。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帶動了一大批的熱血青年投入到這場戰爭當中去,許多被試都是由于對這種政治的深刻反思,才從各個領域投身到社會或是藝術領域,通過自己的方式為國家服務,同時也在各自的領域做出富有創造性的貢獻(18-C1,28-D3,26- F3,36-Y2)(括號內標注為各被試的編號,以下同)。六四、香港回歸等事件都曾經是藝術家筆下的創作主題,這些主題的深刻性使得他們成為被試們里程碑式的作品,幫助他們取得了在領域內的創造性成就,得到了領域內的認可(10-A1,14-A2,35-C3)。改革開放更是為被試們帶來了機會,使得他們有可能在自己的領域中最大限度地吸收知識,進行最深厚的知識儲備,為獲得創造性成就創造條件(6-M1,15-P3)。
在所有的事件中,作用最為突出的是“文革的影響”。在我們總結出的23個影響事件概念詞中,它被提及的頻次最多,排名第一,可見此事件對于現階段的我國人文社會科學與藝術創造群體的影響。具體分析發現它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影響了做人——“文革影響人格,自我的養成,做事的風格,做人的風格”(11-D1,25-M3),“做人的感覺發生了變化”(28-D3,3-L1,35-C3),“自由感覺”(25-M3),“無法無天的自由影響了思維方式”(2-P1)。影響了人生道路——“大學之路受到影響”(14-A2,11-D1,25-M3)。給予了積累——“給予讀書積累時間”(3-L1,13-L4,17-D2),“一段經歷,生活的積累”(8-P2,22-A3),“碰到老師”(8-P2)。
“文革”雖然在很多人的回憶中都是灰暗、慘淡的,但是在提及文革對自己影響的時候,被試中沒有人認為這件事情對自己的影響是完全負面的,他們認為這個事件給予自己的更多。這正符合辯證法的思想,任何事情都是有兩面性,有好的一面必然也有壞的一面,有積極的一面必然有消極的一面,正所謂我們古語所講“禍福相倚”。關鍵不是事件本身是怎樣的,這些被試能取得創造性成就關鍵在于在這種事件中充分利用了事件本身積極的一方面,在事件中反思,為自己贏得了時間,獲得了積累。
任何一個時代都有這個時代特有的一些標志性事件,這種事件對人的影響時間越長,波及的范圍越廣,那么對人的影響也就越深刻,在各自的研究領域就越可能取得突破性的成就,獲得創造性成果。這不僅從被研究的被試身上可以發現這一點,我們回顧整個文明的發展史也是如此。科學領域取得最輝煌成就的階段是在全世界科學技術革命大的社會環境中。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在整個社會環境的影響下,造就的一大批有影響的思想家、文學家、藝術家,留下的一筆筆豐富的無可替代的精神財富,都是時代造就創造的典范。
三、環境的價值
Amabile,Simoton,Howard E. Gruber通過研究,都提出一個人的創造性成就不僅僅依賴天賦、依賴個體的努力程度、內在的動機或是其它人格特質,還要考慮社會環境各個要素對其產生的影響。
在本研究中此結論得到了驗證。這里的環境我們更多是考慮一個人所處的團體環境,本研究得出的環境要素包括幾個方面:自由競爭的外在條件、生活經歷的積累、傳統文化影響、文化事件。
1.自由競爭的外在條件
教師和同伴的引導、鼓勵、學習環境的開放性都能夠有效地促進學生才華嶄露,專業定向,這點在本研究也得到驗證。多位被試強調在一個開放的給予機會的條件中,可以更加自由地發揮自己。不被外界的名利所誘導,不被世俗的評價所制約,是一個人取得成就的關鍵所在(24-C2,5-L2,13-L4,21-H2,7-S1,8-P2)。
除了開放性的環境和條件以外,本研究還發現很多被試都提及競爭環境對于一個人的影響作用也是不可忽視的,尤其在系統教育的大學階段以及包括大學階段以前的教育中。一定的競爭環境可以激發人的強烈的欲望,這個在領域積累階段顯得尤為重要(2-P1,3-L1,23-F2,8-P2)。競爭環境對于領域知識積累階段的重要作用,最后會轉化為對創造性成就的作用。
2.生活經歷的積累
洛克,現代經驗主義哲學之父,闡釋過經驗主義原理,他認為知識僅僅來源于經驗。他提出過著名的明喻-白板說,指出心靈如同一張白紙,經驗在這張白紙上描繪各種觀念。他指出人的發展過程就是經驗積累的過程,創造性成就的取得也應該離不開這個經驗的積累過程。
本研究的結果充分表明,生活的經驗和經歷的積累也對被試日后取得創造性成就有著重要影響。這種影響有的直接發生作用,直接對自己研究的領域產生影響;有的研究本身就來源于對生活的認識;有的是生活的積累給予了啟發,獲得了突破。有的影響是間接發生作用,生活的積累樹立了個人的信念,養成了有助于創造性成就取得的人格特征,這些間接影響最終帶來被試創造性成就的取得。在研究中發現,尤其是逆境或是不順利的環境更有助于養成人的堅定、堅持的性格特征。比如說很多人提到的文革(11-D1,25-M3,28-D3,3-L1,35-C3),還有從小庶出的身份(31-S3),后母的不好(18-C1)等逆境環境都影響了被試日后的成長。
3.傳統文化影響
傳統文化對于被試氣質、性格養成的重要影響是研究者在研究之初所沒有估計到的。通過對訪談文本資料的逐步分析,傳統文化對于被試各方面的影響突顯出來。
這種影響一般來說是有一個發展過程的。首先是家庭對于傳統文化的重視,形成了一種潛移默化的文化氛圍,從而影響了一個人的最早對于知識的態度,影響了一個人的人生態度,影響了其行為和思考方式。這種影響延續到研究領域,就會影響到一個人對于研究的態度,對于研究領域的認識,從而影響到一個人對于研究問題的思考,對于問題解決采取的方式,最終影響到一個人的成就取得。
參考文獻:
[1]Amabile, Teresa M.Beyond talent: John Irving and the passionate craft of creativity. American Psychologist,2001,56(4):333-336.
[2]Amabile,T.M.et al.The work reference inventory: Assessing intrinsic and extrinsic motivational orientation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4,66.950-967.
[3]Amabile,T.M. Social psychology of creativity. New York: Springer Verlag,1983.
[4]Sternberg, R. J Todd I. Lubart. Investing in Creativity American Psychologist.1996,51(7):677-689.
[5]Howard E. Gruber,Doris B. Wallace.Creative work: The case of Charles Darwin. 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1,56(4):346-340.
[6]洪蘭譯.不同凡響─在一窩文化中開拓創造力[M].臺北:遠流,1999.
[7]荊其程主編,張厚粲等譯.當代國際心理科學進展(第二卷)—社會和應用心理學[M].上海:華東師大出版社, 2006.
[8]托馬斯#8226;H#8226;黎黑著,李維譯.心理學史.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9]張景煥.科學創造人才心理特征及影響因素研究[D].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博士論文,2005.
本研究得到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創新人才與教育創新研究”課題的資助。課題編號03JZD0034。
(作者單位:中國傳媒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