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研究采用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量表(CCSMHS),對城市生源大學生中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了比較與分析。結果發現:城市生源大學生中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在焦慮、抑郁、社交退縮、社交攻擊、偏執、強迫、依賴和精神病傾向方面存在顯著差異;二者在軀體化、自卑、性心理障礙和沖動四個方面差異不顯著;城市生源大學生中獨生子女比非獨生子女心理更健康。
[關鍵詞]大學生 獨生子女 非獨生子女 心理健康
一、引言
近年來,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的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凸顯,并且有日趨加重的趨勢。心理學界、教育學界等許多學科領域的專家和學者對于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給予了廣泛的關注。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是在校大學生中的兩類群體,這兩類群體的心理健康狀況的差異性也是許多專家學者研究的重要領域之一。很多專家學者利用各種研究方法從不同的研究視角對大學生中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的心理健康問題進行了大量的比較、研究和探討,并且得出了不一致的結論。
有研究采用抑郁量表(SDS)和焦慮量表(SAS)對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的心理狀況進行了比較分析,結果發現二者在抑郁和焦慮方面不存在顯著差異。張櫻櫻等人利用元分析的方法對我國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的心理健康狀況做一次總的效度檢驗與評估,結果發現二者差異不顯著。段鑫星等人對大學一年級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了調查與研究,結果發現二者存在顯著性差異,獨生子女的心理健康狀況明顯好于非獨生子女。屈艷紅等人研究結果顯示,非獨生子女比獨生子女在社交方面、性心理方面和軀體問題上更容易出現問題,并且更容易出現強迫癥狀。張曉文研究發現,獨生子女大學生整體心理健康狀況優于非獨生子女。但也有研究卻得出了相反的結論:獨生子女抑郁、焦慮、偏執、敵對、精神病性和恐怖因子分高于非獨生子女,差異非常顯著。這表明獨生子女比非獨生子女更容易出現抑郁、焦慮、偏執、敵對、精神病性和恐怖等不健康的心理問題。
綜上所述,對于獨生子與非獨生子女在心理健康方面是否存在差異性問題,理論界存有不同的觀點。就目前情況而言,大多數獨生子女來自城市,而大多數非獨生子女來自農村。研究者在進行關于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心理健康狀況差異性研究中,如果不對被試生源地加以控制,那么研究者所抽取的獨生子女中,來自城市的學生占大多數,而所抽取的非獨生子女中,來自農村的學生占多數。因此,研究者所得出的結論不能充分解釋說明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的差異性,所得出的結論有可能是由于城市子女與農村子女差異所致。目前的很多研究在分析獨生子與非獨生子女心理健康狀況差異時,盡管在很多變量方面作了嚴格控制,但在被試生源地變量方面控制的研究尚不多見。鑒此,本研究抽取生源地在城市的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作為研究對象,分析比較來自城市的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心理健康狀況的差異性。
二、研究方法
1.被試
436名大學生,其中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各為218人。所有被試生源地均為城市,都為漢族。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兩組學生男女生比例和年級均相同。
2.研究工具
采用教育部組織編制的《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量表》(簡稱CCSMHS)。該量表包含12個分量標,共有104個項目,采用5級評分:1=沒有,2=偶爾,3=有時,4=經常,5=總是。每一項目的自評分值越高,表明心理癥狀越嚴重。

3.數據的統計與整理
本研究采用SPSS10.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與處理。
三、研究結果與分析
城市生源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CCSMHS各分量表分值見表1。
經過統計分析發現,城市生源非獨生子女在焦慮、抑郁、社交攻擊、強迫和依賴五個分量表的分值均高于城市生源獨生子女,且差異非常顯著(p<0.01);在軀體化、自卑、性心理障礙和沖動四個分量表方面,城市生源非獨生子女分值高于城市生源獨生子女,但差異不顯著(p>0.05);在社交退縮、偏執和精神病傾向三個分量表方面,城市生源非獨生子女分值高于城市生源獨生子女,且差異非常顯著(p<0.05)。
四、討論
本研究采用教育部組織編制的《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量表》對城市生源中大學生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的心里健康狀況進行了調查和研究。經過統計分析發現,非獨生子女12個分量表的分值均高于獨生子女,其中在8個分量表方面存在顯著差異,在其它四個分量表方面差異不顯著。
《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量表》采用五級評分,分值越高表明心理越不健康。鑒此,本研究的分析統計結果表明,城市生源獨生子女大學生整體的心理健康狀況要優于非獨生子女大學生。非獨生子女大學生比獨生子女大學生更容易出現焦慮、抑郁、偏執、強迫、依賴和精神病傾向等不健康的心理狀況,并且也更容易出現社交退縮和社交攻擊心理。
有研究采用EPQ人格問卷和16PF人格問卷對獨生子女大學生與非獨生子女大學生的人格特征進行了比較與分析。EPQ人格問卷調查研究結果顯示:獨生子女比非獨生子女更外向,傾向于愛交際,樂觀,愿動不愿靜。16PF人格問卷調查研究結果顯示:(1)獨生子女在憂慮性人格因素方面的分值顯著低于非獨生子女。(2)獨生子女比非獨生子女更為輕松興奮,活潑愉快。EPQ人格問卷和16PF人格問卷的調查研究結果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獨生子女與非獨生生子女的某些人格差異,這些人格差異表明非獨生子女比獨生子女更容易出現抑郁和焦慮心理,在社交方面更容易出現退縮等不良的心理狀況。
張小遠等人采用16PF人格問卷和安全量表對獨生子女大學生與非獨生子女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和素質進行了對照研究。結果發現,非獨生子女大學生在16PF人格問卷中的憂慮因子方面,顯著高于獨生子女;在興奮性因子方面得分顯著低于獨生子女。獨生子女大學生人際安全和確定控制因子及安全感總分的得分顯著高于非獨生子女大學生。這些差異也在某種程度上說明了非獨生子女比獨生子女更容易出現焦慮、社交障礙、偏執、強迫等不良心理健康狀況的原因。
許多人格心理學家都認為“人格是對環境的內部的、心理的、情緒的反映模式——一種影響人體生活每一方面的思想、情感和行為模式”。從人格的內涵來看,個體的人格特征和心理特征密切相關。程琳杰等人的研究揭示了個性與心理健康的關系即個性是影響心理健康的內在因素。還有研究發現,人格是由多種因素組成的,這些因素對心理健康的影響是不一樣的。不良人格特征是導致心理障礙的內在因素。綜上所述表明,個體的人格特征與個體的心理健康狀況有著密切的關系。很多研究發現,獨生子女大學生與非獨生子女大學生的人格存在某些差異。本研究發現獨生子女大學生與非獨生子女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存在差異。由于個體的人格特征與個體的心理健康狀況密切相關,因此可以說二者心理健康狀況存在的差異與二者人格特征存在的某些差異有關。大學生人格特征與心理健康狀況之間的關系問題是一個復雜的問題,而城市獨生子女大學生和非獨生子女大學生是兩類不同的大學生群體,影響他們心理健康狀況的因素以及造成二者心理健康狀況產生差異的原因也是一個比較復雜而深刻的問題,這些還有待于進一步研究和探討。
參考文獻:
[1]謝宜鵬,王靜,宗琴珍.某高校獨生子女大學生行為及心理狀況分析[J].中國校醫,2006,2(1):41-44.
[2]張櫻櫻,童輝杰.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心理健康狀況的元分析[J].蘇州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23(4):112-115.
[3]段鑫星,池忠軍,張利先等.獨生子女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分析[J].青年研究,1997,(2):17-21.
[4]屈艷紅,黃居源,周秀艷.大學新生心理健康現狀分析及應對措施[J].山東省團校學報,2007,(5):18-20.
[5]張曉文.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大學生個性發展及心理健康狀況的比較研究[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1,17(2):36-38.
[6]伍翔.高職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分析及對策[J].深圳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3):83-86.
[7]黃雪薇,張瑛,項中等.大學生中獨生與非獨生心理素質的比較研究[J].廣東醫學院學報,2000,18(3):250-252.
[8]李志.城市獨生子女大學生人格特征的調查研究[J].青年研究,1998,(9):13-16.
[9]張伯華,齊冬梅,孫英新等.大學新生中獨生與非獨生子女的心理狀況研究[J] .中國學校衛生,1999,20(4):251-253.
[10]張小遠 ,俞守義,趙久波等.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態和素質的對照研究[J].南方醫科大學學報,2007,27(4):482-484.
[11]李志.城市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大學生人格特征的比較研究[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5(2):73-79.
[12]程琳杰,劉廣珠.大學生個性與心理健康關系研究[J].健康心理學雜志,2000,8(4):401-402.
[13]齊平,桂莉娜,蔡寶鴻.我國大學生人格特征與心理健康狀況的研究進展[J].廣東藥學院學報,2007,23(4):437-444.
[14]邵曉順,倪曉峰,邵曉楓.警察院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與人格特征的研究[J].健康心理學雜志,2005,13(2):126-127.
[15]范妮,肖豐,楊少文.醫學院新生心理健康狀況及影響因素研究[J].健康心理學雜志,2000,(4):380-382.
(作者單位:天津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