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國家精品課程評審指標體系是評判精品課程的重要依據,對精品課程的建設起導向和規范作用。本文在對2006—2008年國家精品課程評審指標體系的變化進行比較分析研究的基礎上,結合教育部2007年1號文件,提出基于評審指標體系導向下的精品課程建設展望和啟示。
[關鍵詞]精品課程 評審指標 精品課程建設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步入大眾化階段,教學質量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和熱點。教育部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提高教學質量,精品課程建設是其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旨在以現代化的教育信息技術手段將精品課程的相關內容上網并免費開放,以實現優質教學資源共享,進而提高高等教育教學質量。
精品課程評審指標體系是評判申報課程是否具有精品課程“五個一流”標準的重要依據,對精品課程的認識和建設起導向和規范作用,因此,詳細分析比較和研究2006~2008年這三年來的精品課程評審指標體系,利于我們全面解讀指標內涵,正確把握國家精品課程政策的變化,及時調整建設的方向和重點,探索高校教學資源共享建設路徑的范式。
一、2006~2008年國家精品課程評審指標體系的比較分析
1.基本構成部分有3個地方發生變化
精品課程指標體系由評審指標說明和評審指標及內涵構成,縱觀這三年評審指標體系的構成,在總體保持穩定的同時,在評審指標說明、指標數量、計分方式等三方面發生變化。
評審指標說明是對評審指標高度理論概括,在指標說明第三點上,2007年以后的指標均要協調傳統教學手段和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并做好與課程的整合,科學地指出了教學手段與教學內容的關系,一切教學手段的應用都是為了更好地服務于教學。在指標數量的設計上,5個一級指標和1個特色及政策支持數量不變,15個二級指標和15個觀測點在2008年相應減為14個。精品課程計分采用百分制,評審總分由綜合評審和特色及政策支持兩部分組成,其中綜合評審由教學隊伍、教學內容、教學條件、教學方法與手段、教學效果等5個一級指標組成。兩部分分數在總分中所占比例交替升降,2006年綜合評審分占總分70%,特色及政策支持分數占30%,2007年后則加大綜合評審分比例,占80%,特色及政策支持分數則相應下調為20%,表明國家精品課程建設中的課程特色與教學隊伍、教學內容等5項建設并重的理念。2008年,指標增加“共享輻射”一項,表明我國精品課程在經歷5年建設周期后,轉入課程資源共享建設階段,著力打造基于網絡運行的優質教學資源交流與共享新局面。
2.一級指標分值分布變化明顯,二級指標則保持相對穩定
對各級指標權重分值不同的研究有助于我們掌握體系的變化,抓住課程建設的關鍵。通過對2006~2008年評審指標體系的一級、二級指標進行仔細比對,我們發現,一級指標分值分布變化明顯,二級指標則保持相對穩定。
從指標賦值情況來看,在一級指標中,教學內容和教學效果分值分布最穩定,分別占20分和18分。教學內容、教學條件、教學方法與手段三者波動最大;從分值來看,課程特色所占分值最高,表明課程特色是精品課程的精髓和靈魂所在,而教學內容、教學條件分值雖然每年有些變化,但連續三年分值和教學隊伍分值一樣,占20分以上,說明這三方面是精品課程建設的重點和難點;2008年指標中的政策支持和輻射共享分值同等,表明國家要求各高校制定切實可行措施,激勵更多的一線教師投入更多時間、精力從事本科教學研究工作,形成教學促進科研,科研反哺教學的良好發展態勢。二級指標分值分布較為穩定,2008年指標中有3處發生變化,一是教學條件中的“網絡教學環境”由原來的5分增到10分,表明對精品課程資源建設的評價將由知識靜態呈現向動態利用轉變,課程資源的共享、開放程度將成為人們關注精品課程的亮點,二是教學效果的同行評價分降低2分,三是課堂錄像資料評價增加2分,表明在評審時更注重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主導作用,課堂能力和素質等教學水平的綜合評價。
3.評估標準表述更具體,更具先進的教育思想和理念
在指標評估體系中,對教學內容、教學條件、教學方法與手段主要觀測點的評估標準表述措辭更為嚴謹、科學。在教學內容中的“課程內容設計”,將2007年指標的實踐教學內容納入課程內容設計,細化課程分類,明確課程分理論課和實驗課兩種,明確規范理論和實驗課程內容設計標準;突破學科交叉設定課程內容設計總體目標,強調與人才培養目標的對接,具有時代性、科學性和先進性。在“教學內容組織與安排”的表述上,側重考察開展相關實習、社會調查及其他實踐活動的成效,將第一、第二課堂有效結合,培養學生實踐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與當前國家提倡培養應用型人才和創新人才的教育思想保持高度一致。
在“教學條件”中,對“教材及相關資料建設”的表述,強調課件、案例、習題等相關資料豐富,并為學生的研究性學習和自主學習提供有效的文獻資料;對“網絡教學資源和硬件環境”的表述,由前兩年的網絡教學資源建設初具規模,并能經常更新,運行機制良好,在教學中確實發揮了作用,轉變為2008年的建有資源豐富、功能比較齊全、運行良好的課程網站,并能有效共享。這個觀測點的描述充分體現了教育部實施精品課程建設開發和共享的初衷,用信息化技術推動精品課程數字化共享進程的決心。
對“教學方法與手段”指標項的描述,強調重視探究性學習、研究性學習,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重視教學方法改革,靈活運用多種恰當的教學方法,恰當充分地使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開展教學活動,有效地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發展。表明教師要以學生為本、因材施教、教學相長等先進的教學理念來指導教學設計和教學方法的改革,敢于打破多媒體教學的神話,而是適應不同的學科、專業、課堂教學實際,根據教學需要,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發展。
通過以上分析,可能看出精品課程評審指標體系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僵化的,而是穩定性和動態性的有機結合,它在踐行現代先進教育思想理念的基礎上日臻完善,并對精品課程建設起引導作用。
二、基于評審指標體系導向下的精品課程建設展望和啟示
1.高水平師資隊伍的建設仍是精品課程建設重點
縱觀2006~2008年國家精品課程評審指標體系,教學隊伍分值在整個評審指標體系保持穩定且所占分值居高不下20分,可見,建設高水平的師資隊伍是精品課程建設的關鍵。因此,建設精品課程必須建設一支一流的教師隊伍,建成一支由學術造詣較高、教學經驗豐富、教學效果明顯的教授作為帶頭人,在年齡、職稱、學歷、知識結構等合理、人員穩定、教學水平高、教學效果好的教師梯隊。教學隊伍的可持續發展是精品課程教師團隊建設的重中之重,應注重青年教師的培養和指導,發揮團隊中老教師的傳、幫、帶作用,著力培養課程師資隊伍的后備力量,提高課程師資隊伍整體素質。
2.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是精品課程建設的核心
課程內容是精品課程建設的主要內容,精品課程在不斷豐富和完善課程內容時,在正確處理好教學內容經典性、知識結構科學性的基礎上,將最新的科研成果融入課堂教學中,將先進的教育思想融入課程體系中,有效實現知識更新和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在教學方法與手段上,隨著知識更新速度的加快,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方法已不適應課堂內容和創新教育的要求,必須根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的需要進行啟發式、討論式教學、案例教學等教學方法的選擇和創設,現代教育技術手段走進課堂,有針對性地、有選擇地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以活躍課堂氣氛,實現師生教學互動,使大學課堂煥發蓬勃的生機和活力。
3.網絡教學資源環境建設和共享開放程度將成為評估精品課程的亮點
國家精品課程建設是實現優質教學資源共享的載體。教育部1號文件中關于精品課程二期建設的闡述,再次強調了資源共享在精品課程建設中的重要地位。繼續推進國家精品課程建設,要積極推進網絡教育資源的開發和共享平臺建設,建設面向全國高校的精品課程和立體化教材的數字化資源中心,建成一批具有示范作用和服務功能的數字化學習中心,實現精品課程的教案、大綱、習題、實驗、教學文件以及參考資料等教學資源上網開放,為廣大教師和學生提供免費使用的優質教育資源,完善服務終身學習的支持服務體系。2008年指標充分體現了現階段對精品課程資源在網絡應用、共享、開放性程度方面的評價,因此,必須在網絡資源教學環境方面著手抓好以下兩點:
第一,不斷豐富網上教學資源,注重課程網站師生互動系統的設計和建設。培養一批精品課程建設專業人才,加大技術指導和支持,教學大綱、網絡課件、教案、習題、實踐教學指導、參考文獻目錄等數字化學習資源呈現形式多樣化,實現優質教學資源的整合與共享,通過BBS方式、電子郵件、實時答疑、教學博客等多種形式建立網絡教學平臺,實現在線討論、答疑、作業批改、考核、評價等網上師生教學互動。
第二,注重特色系列教材和課件、案例、習題等輔助教學材料的建設。教育部1號文中啟動“萬種的教材建設項目”,加強新教材和立體化教材建設,鼓勵教師編寫新教材,積極做好高質量教材擴廣和新教材選用工作。這標志著對精品課程教材的關注點由教材的選用向教材的建設轉變。教材建設和選用要注意立體化,注意教科書、教學參考書、電子教材等配套使用,強調不僅是國內外優秀教材或自編的選用,而且要廣大教師投身教材建設當中,注意積累和挖掘具有本校特色的教學內容,在局部優勢領域編寫出校本精品教材。
參考文獻:
[1]李慧仙.“精品課程”評審體系:問題與對策[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2):45-47.
[2]李立.高校精品課程建設的幾點思考[J].煤炭高等教育,2003,(6):14-16.
[3]王根順,孟子博.關于高校精品課程建設的若干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2007,(6):27-30.[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國家精品課程評審指標體系(本科.2006,2007,2008.
[5]教育部.財政部關于實施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意見.
(作者單位:廣西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