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歇后語在漢語中由來已久,是漢語的一種獨特的表達方式,常被人們用來針砭時弊,逗笑取樂。歇后語中蘊涵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反映了漢民族的歷史、經濟生活、文化心態及思維方式等。本文擬從分析漢語歇后語中的文化內涵入手對歇后語的英譯進行初步探討。
[關鍵詞]歇后語 文化內涵 翻譯
一、漢語歇后語的定義、分類及其獨特性
歇后語是漢語習語中一種獨特的語言形式,在其他語言中幾乎難以找到相同結構的表達方式。它具有幽默、風趣、詼諧、生動形象的特點,是人們廣為流傳,喜聞樂見的一種語言形式。歇后語通常分為前后兩截,之間以破折號“——”連接,采用比喻這一修辭手法來說明問題;前一部分是形象的比喻,像謎語里的“謎面”,稱為喻體或語面,后一部分對前面的比喻作出解釋說明,像謎語里的“謎底”,是真意所在,稱為喻義或語底;前后兩部分之間有一種內在的邏輯聯系,后邊的解釋跟前邊的比喻是完全一致的。歇后語多用比喻和雙關兩種修辭手法,大致可以分為比喻式歇后語(數量較多)和雙關式歇后語(數量較少),雙關式歇后語又包括意義雙關和諧音雙關兩類。例如:
①貓兒洞口等老鼠——目不轉睛(比喻式:以事解義)
②當鋪的掌柜——坑人(比喻式:以人解義)
③雞蛋炒鴨蛋——混蛋(雙關式:語義雙關)
④剛下鍋的餃子——有點生(雙關式:語義雙關)
⑤夏天穿棉襖——武漢(捂汗)(雙關式:諧音雙關)
⑥洞庭湖里吹喇叭——想(響)得寬(雙關式:諧音雙關)
二、歇后語中蘊涵的中國文化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一個民族的語言記載著前人的勞動和生活經驗,記錄著該民族的歷史,蘊涵著該民族的文化心態。歇后語作為漢語習語的一部分,堪稱語言的精華,在體現漢民族的文化特征方面,比之其他的語言形式更具典型性。
1.漢語歇后語的獨特形式得益于漢語言文字的獨特性
漢語歇后語以破折號“——”相連的兩部分多為短語或短句,可以直接加入句子充當句子成分而不需其他句法手段。兩部分之間沒有明顯的顯性銜接手段,由于具有相似的聯想意象,只通過語義邏輯實現其內在的連貫。
漢語歇后語前后兩部分各自至多不過十來個字,少則三五個字;看起來精煉簡捷,說起來瑯瑯上口,聽起來鏗鏘有韻;而且言簡意賅、生動形象、幽默風趣,給聽眾或讀者展示出一幅極為生動的圖像,其喻義不言自明。例如:
①花生的殼,大蔥的皮——一層管一層
②豬八戒照鏡子——里外不是人
③百年老松,十年芭蕉——粗枝大葉
漢字絕大多數是單音節詞,且多同音字,為實現歇后語的音韻工整、詞格對仗提供了極為便利的條件。可以很容易地找到這樣的例子。
①人心換人心——八兩對半斤(押韻)
②白洋河里的卵石——圓圓滑滑(同音字雙關)
2.歇后語中的文化寶藏漢語歇后語以口頭和書面的形式長期存在于大眾和文人的創作之中,題材廣泛,哲理豐富,凝聚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本文只選幾個突出的方面展開。
(1)歇后語中的自然觀
大量的漢語歇后語以自然山水、地理環境為表現對象。這些以山水自然為主題的歇后語反映出一個總體的意象,即以崇高廣闊為美。它們傳遞了漢民族對偉大自然景觀的贊美和敬畏,在表現自然的同時揭示了人生哲理,反映出漢民族對自然山水的重視和關注以及自然環境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例如:
①黃河的水,長江的浪——源遠流長
②昆侖山上扔茶壺——找不到詞(瓷)了
③大江里漂浮萍——隨波逐流
此外,中國經濟自古以來以農業為本,春夏秋冬、四季節氣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這也反映在歇后語中。例如:
①春筍破土——節節高
②秋天的棉桃——合不攏嘴
③八月十五的月亮——正大光明
這些歇后語涉及了不同歲時的節氣變化,展示了大自然的生命力。每一條歇后語都是雙關,借自然之理描繪人事,其中所蘊涵的精神是本色的、健康的勞動人民的情懷,與大自然融為一體,自然感發。
(2)歇后語中的宗教文化
宗教是人類文化的一種特殊形態,在各民族的歷史進程中都起著重要的作用。
很多歇后語也從宗教引用了諸如“和尚”、“尼姑”等神職稱謂,或“菩薩”、“閻王”、“灶王爺”及“判官”等宗教傳說中的形象,這些形象和西方宗教的神佛迥然不同,蘊涵著獨特的文化氣息。例如:
①灶王爺上天——有一說一
②和尚頭上一個虱——看得分明
③閻王爺出告示——鬼話連篇
(3)歇后語中的典籍文化
中國素來以其悠久燦爛的文化著稱于世。中國古典名著是中國文化的瑰寶,而中華民族歷來視祖先的典籍為權威,習慣于從古典的詩文名篇中尋求可資借鑒的典范。因此,浩瀚如海的中國經史典籍就成為了漢語歇后語豐富的源泉。僅僅源自四大名著的歇后語就數不勝數,下面各選一例。
①劉姥姥進大觀園——眼花繚亂(《紅樓夢》)
②周瑜謀荊州——賠了夫人又折兵(《三國演義》)
③林沖上梁山——官逼民反(《水滸傳》)
④孫悟空七十二變——神通廣大(《西游記》)
三、歇后語英譯的基本方法
雖然英語中也存在少量的歇后語,但是跟它在漢語中的極大量的存在和使用相比,幾乎可以忽略不計。鑒于上文所分析的漢語歇后語的文化內涵,許多漢語歇后語只有在挖掘出它所包涵的文化內容時,才能得到圓滿的詮釋。因此,在跨文化交流中將漢語的歇后語轉換成英語時,應根據實際情況和上下文及語境的要求,盡可能使原歇后語的內容和形式在譯入語中得到最大限度的體現。一般來講,翻譯不同類型的歇后語不外乎直譯、直譯加注、轉換、意譯和意譯加注等方法。
(一)比喻式歇后語的英譯
比喻式的歇后語根據其喻體的不同可以分別采取直譯,喻體轉換,直譯加注等不同的方法翻譯。
1.比喻和語義屬于一般的事物,其比喻關系清楚,比喻的形象直接生動,漢英兩個民族都能理解時,一般采取直譯,既保留原文的內容,又保留原文的形式,從而保持原文與譯文在語言形式和內容上的一致性。例如:
①咱倆的事,一條繩子上拴著兩只螞蚱——誰也跑不了!(老舍《駱駝祥子》)
We’re like two grasshoppers tied to one cord, neither can get away!
②“那寶玉是個丈八的燈臺——照見人家,照不見自己的,只知嫌人家腌臜。”
(曹雪芹《紅樓夢》)
As for Baoyu, he’s like a ten-foot lampstand that sheds light on others but none on itself.
上面兩個歇后語的解釋和比喻都是很直觀的,容易理解,因此按原樣直譯并不會影響譯入語讀者的理解,而且能夠達到跟原文相同的語言效果。
2.如果漢語歇后語所采取的喻體和要表達的喻義在英語中能夠找到對應的短語或習語,翻譯時可以將喻體進行轉換,選用含有相同或相似意義的英語短語或習語,利用地道的語言形式使讀者體味到同等的語言效果。
例如:姨奶奶犯不著來罵我,我又不是姨奶奶家買的。梅香拜把子——都是奴才罷咧!這是何苦來呢?(曹雪芹《紅樓夢》)
You’ve no call to swear at me, madam. You didn’t buy me. We’re all birds of a feather—all slaves here. Why go for me?
這個歇后語中的“梅香”是舊時中國丫鬟常用的名字;“拜把子”指異姓結為兄弟姐妹,但是受等級觀念的制約,丫鬟只跟丫鬟拜把子。這一意義剛好和英語習語birds of feather的比喻意義相近。(古時中國大戶人家的小老婆被稱為姨奶奶,常從丫鬟擢升的,沒有地位。)
又如:怪不得人說你們“詩云子曰”的人難講話!這樣看來,你好像“老鼠尾巴上害癤子,出膿也不多”!(吳敬梓《儒林外史》)
No wonder they say you bookworms are hard to deal with: one might just as well try to squeeze water out of a stone.
原文中的癤子指“小瘡”,比喻“大不到哪兒去”;“出膿也不多”的引申義是“沒多大能耐”,與英語成語“to squeeze water out of a stone”(石頭里榨不出油來)意思比較接近。
3.漢語中存在著大量的具有濃厚的民族色彩的歇后語,其中包含著中國特有的地名、典故、傳說和風俗,帶有獨特的文化印記,要是不顧一切地直譯會讓英語讀者難以領悟其中的深意,所以此類歇后語還是采用直譯加注的方法比較好,有一些也可以直接意譯,然后加上注解。看下面的例子。
(1)直譯(加注)
①有些同志寫的文章,就象懶婆娘的裹腳——又臭又長(《毛澤東選集》)
Some comrades love to write long articles, but such articles are exactly like the foot-bandages of a slut, long and smelly.
②“三個臭皮匠,頂一個諸葛亮”,這就是說,群眾有偉大額達創造力。(《毛澤東選集》)
The old saying,“Three cobblers with their wits combined would equal Chukeh Liang the master mind,”simply means that the masses have great creative power.
③狗咬呂洞賓——不識好歹人。(曹雪芹《紅樓夢》)
A dog biting Lv Dongbin-not being able to recognize a kind-hearted man.
在上面的幾個歇后語中,“裹腳”是被現代人斥之為糟粕的中國古代特有的一種文化現象,“諸葛亮”和“呂洞賓”分別是中國古代歷史故事和神話中的人物,對中國文化不甚的英語讀者可能無法得知它們是何許物何許人。筆者認為,對于這些負載著獨特的中國文化信息的詞語,除了在翻譯中重現它們的字面含義之外,還應該進一步地對其所代表的文化現象進行補充說明,以便英文讀者領略其中的精神和意境,更好的了解中國文化。
(2)意譯(加注)
①他必審問我,我給他個“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老舍:《駱駝祥子》)
He’s sure to ask questions, butI’ll hold my tongue t begin with.
其中“徐庶”、“曹營”均取自中國古典小說《三國演義》,這里舍形取義,直接譯出其喻義。竊以為加個注解簡要說明一下“徐庶進曹營”這個故事則能讓讀者更多地了解中國的文化。
②我剛來,真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你的估計怎樣?(吳強《紅日》)
Being new here, I’m very much in the dark myself!Let’s hear your assessment of it.
這句里面由“摸不著頭腦”所產生的語義聯想對于中國人來說不成問題,但是英語民族卻有困難,直接譯出它的深層意義,并注明是漢語習慣用法則更好。
(二)雙關式歇后語
雙關式歇后語又可以分為諧義和諧音兩種。因為漢英兩種語言各自的特點,在翻譯中要找到對應的雙關語極為困難,所以實踐中常采用直譯加意譯的方法進行翻譯,并說明雙關所在,盡可能地表現原文的形式。例如:
①耗子進書房——咬文嚼字(語義雙關)
A rat entering a library—gnawing characters. (literal meaning)-a pedant who lays great stress on externals in study.(pun)
②棺材板上畫老虎——嚇死人(語義雙關)
Painting a tiger on a coffin—frighten the dead(literal meaning)
—frighten(ed) to death(pun)
③我們校隊近年來可是“孔夫子搬家——凈是書(輸)”。(諧音雙關)
Our school teamhas kept losing in the recent years.
諧音雙關式歇后語則只能采用意譯法譯出其含義即可,因為要想在英語中找到可以轉換的諧音詞極為困難。
四、由歇后語的翻譯所想到的
從上面所列舉的例子來看,歇后語的翻譯決不能僅僅著眼于語言形式的轉換,更要要透過語言表層了解其蘊含的文化內涵,并進行仔細的漢英文化比較,尋找形式和內容之間的平衡點。由此推及其他語言形式的翻譯,都不能忽視文化因素在其中的地位。對于這一點翻譯界早已達成共識:翻譯的功能既是信息交流,也是文化傳播。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和發展,世界范圍內的文化交流日益頻繁,各民族間的文化越來越多地相互滲透和影響,出現了比以往更多的相通性。但是,各民族文化的差異性是絕對的,反映在語言形式上的不同也是絕對的。前文已經講過,不同的語言因為有同才可以翻譯,有異才需要技巧。處于兩種文化背景夾縫之中的譯者該如何取舍呢?是以譯入語還是原語的文化習慣為準繩,是照著字面直譯保持原文風貌,還是轉換意象采用譯入語地道的表達方式?這是每一個譯者必須面對的問題,也是翻譯界長期以來爭論的焦點——異化還是歸化?
筆者認為,異化和歸化這兩種翻譯的方法之間并無不可調和的矛盾,都是異族語言翻譯和文化交流的必不可少的手段,關鍵是一個“度”的把握。由許均先生發起的有關《紅與黑》的讀者調查表明,中國讀者希望讀到原汁原味的外國文學譯作,而不是經過譯者刻意歸化的中國味十足的譯作。這一調查結果同樣可以適用于英語譯作的讀者,講出了大多數譯作讀者的心聲:他們之所以讀譯作,其目的之一就是要通過譯作領略異族的文化。而翻譯工作者首先要做的是以譯作讀者為服務中心,在譯作中努力地保持原作的面目,將全新的語言成分和新穎別致的表達方式引入譯入語,推進兩種異質文化的和語言的相互交流與滲透。
不同的文化,在保持各自的特點時才有吸引力,相遇時才會有深層次的思維方式的交流。在翻譯中撇開原文的語句和形象,只注重其語用功能,固然可以使其易于接受,但是另一方面卻犧牲了大量的文化信息,使文化對話失之交臂。
參考文獻:
[1]陳定安.英漢比較與翻譯.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0.
[2]楚風.民間文學集萃-歇后語集萃.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0.
[3]郭建中.文化與翻譯.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9.
[4]郭著章,李慶生.英漢互譯實用教程.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6.
[5]蔣磊.英漢習語的文化觀照與對比.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0.
[6]盧曉逸,吳叔平.歇后語例釋.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
[7]王曉娜.歇后語和漢文化.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
[8]許余龍.對比語言學.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9]尹斌庸編著,佳岑翻譯.歇后語100.北京:華語教學出版社,2000.
[10]張培基.習語漢譯英研究.
[11]王東風.文化差異與讀者反應.
(作者單位:華南商貿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