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要根據農村當地的發展水平、自然條件及其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同階段,因時因地來決定建設工作的重點。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明確提出要“統籌城鄉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關鍵詞]社會主義新農村 新農村建設 因時因地
當前,全國各地都掀起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熱潮,特別是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明確提出要“統籌城鄉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然而,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工作中,也出現了許多急功近利、脫離實際的現象。
什么是社會主義新農村,怎樣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溫家寶總理在“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建議的說明”中說:“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和要求,可以概括為: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這二十個字,內容豐富,涵義深刻,全面體現了新形勢下農村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發展的要求。也就是說,新農村建設是一個全面的、系統的工程,而決非做表面文章。
在我國,農村生產力發展水平很不平衡,自然條件差別很大,農村的發展受到地域、人口、環境、風俗等眾多因素的影響。所以,我認為新農村建設切不可一蹴而就,要因時因地制宜。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表明,人的需求是有層次的,并且由低到高,可以歸納為五種需要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尊重需要、交流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
按照這一理論,新農村建設擺在第一位的是生產,解決溫飽等基本生存問題。因此,我們在新農村建設中,應該根據不同農村不同的實際情況,以及同一農村不同的發展階段,采取不同的措施,把重點放在不同的領域和方面來發展。
一、對于貧困的村莊,重點是發展生產,搞好建設
要以農民增收為核心,加快現代農業建設步伐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進程。穩定黨在農村的各項基本政策,切實維護農民的權益。優化農業區域布局,優化農產品品種,充分發揮各地的比較優勢,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加大初級農產品的加工轉化,積極發展農產品的現代流通方式,增加農產品的附加值。將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有機結合起來,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應對進口農產品的沖擊,擴大我國優勢農產品的出口。創造有利于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的政策和法律環境,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切實加強農村勞動力培訓,大力發展農村職業教育,提高農民勞動技能,培育新型農民。
二、對于較富裕的村莊,重點在于公共設施建設,鄉風文明建設上
推進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在逐步實行農村免費義務教育的同時,不斷改善農村學校的辦學條件,提高其教育質量。加大中央政府和省級政府對義務教育的投入,把農村義務教育全面納入公共財政保障范圍,構建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的新機制。
逐步提高農民的醫療保障水平。看病難、醫療費用高、醫療保障程度低,是當前農村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大病戶的醫療負擔,但保障水平仍然偏低,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農村居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問題。應進一步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相關政策,逐步健全農村醫療衛生服務體系。
逐步建立適合農村實際的社會救助和保障體系。完善農村“五保戶”和重病、重殘人群的供養、救助制度,逐步提高供養、救助標準,完善救助方式。在具備條件的地區,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養老保障方面,有條件的地區可以將家庭養老、土地保障和社會養老保險相結合,探索建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
三、對于村級組織渙散的村莊,要著力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
農村基層黨組織作為黨在農村全部工作和戰斗力的基礎,作為農村各種組織和各項工作的領導核心,擔負著重要歷史使命,必須以新農村建設為主題,進一步加強和改進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為新農村建設提供堅強的組織保障。首先,選準支部書記,配好支部委員,要把黨性強、作風正、懂經營、善管理、熱愛集體、立志創業的人選拔到村支部書記崗位上來。并配備一個結構合理、辦事公道、群眾擁護、廉潔奉公、團結協作的班子。其次,要在提高農村黨員隊伍素質上下功夫,從改善結構、保持均衡發展入手,重點要在35歲以下、有文化、有一技之長、能帶頭帶領致富的優秀分子中發展黨員。同時,通過加強理想信念、政治理論和黨建知識教育等,強化黨員的角色意識、使命意識和責任意識;通過涉農政策法規、科技文化知識、農村工作方法、實用技術培訓等,更新發展觀念和思維方式,不斷增強他們帶頭致富、帶領致富的能力。最后,建立村級干部激勵約束機制。強化村干部任期目標考核,將村級經濟發展、民主政治建設、黨的建設、精神文明建設、平安建設和各項臨時性工作納入任期目標管理,本著盡力而為、量力而行的原則,合理制定任期工作目標,明確工作標準、時限、責任。在經濟上,要健全完善村干部工資逐步增長機制,不斷提高現任村干部的經濟待遇,解除村干部的后顧之憂。在工作上,要積極支持村干部大膽開展工作,幫助解決工作上的一些難題,為村干部創造良好的工作環境。在政治上,積極探索從優秀村干部中選任鄉鎮領導干部,充分調動村干部的積極性。
四、對于生產發展、生活富裕和基礎設施、村容村貌都比較健全的村莊,就要從政治領域建設新農村
在農村廣泛開展塑造新風貌活動,使農民的思想道德、科學文化水平、民主法制觀念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提高。要大力開展“除陋習,樹新風”活動,促使新風尚蔚然成風,不斷增強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發展的能力。全面啟動鄉鎮基層政權組織改革,完善農村基層民主自治制度是實現鄉村管理民主的關鍵。要以轉變鄉鎮政府職能為重點,加快鄉鎮綜合管理體制改革,強化鄉鎮政府的社會管理與公共服務職能,緊緊圍繞服務群眾這個中心,切實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服務群眾、凝聚人心和農村基層自治組織協調利益、化解矛盾、排憂解難的作用。堅持村務公開等公開辦事制度,保證基層群眾依法行使選舉權、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等民主權利。
五、同一個村落的不同發展階段,我們也應該采取不同措施,遵照循序漸進的發展原則
從生產發展到管理民主,一步步往前推進。貧窮階段不要大做面子文章,富裕階段也應勇敢邁向鄉風文明和民主管理的臺階,不能仍然停留在生產發展的層次。新農村建設中,要注意認清自己所處的階段和現實狀況,明確不同的目標和任務,分步驟完成。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要既立足當前,突出重點,又著眼未來正確認識和處理“當前”和“長遠”的關系。當前的努力是實現長遠目標的前提和基礎,長遠的目標是當前努力的方向和動力。做到既有長期目標規劃,又有分階段的工作安排,有計劃分步驟地推進新農村建設。面對我國農村發展的不均衡性,新農村建設的時間長,任務重,情況較為復雜。因此,在方法上既不能盲目行事,又不能平均用力,要堅持典型示范帶動的原則,抓好試點工作,實現以點帶面,實事求是。要針對每個村的實際情況,深入調查研究,制訂出符合當地實際和分階段的建設方案。緊緊圍繞“二十字”方針,因時因地搞好新農村建設。
(作者單位:山西水利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