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課堂提問是課堂教學中最常見的行為之一。研究發(fā)現(xiàn),師生對教師所提問題的難度、提問方式、提問對象的選擇等方面的認同比較一致;但對在提出問題后的“延長等待時間”、“追問并引出新問題”等理答和誘導策略存在著較大的認同差異。課堂提問應該是一種師生平等的對話行為。在教學中,應該樹立新的師生倫理觀,嘗試由學生啟動課堂提問的方式,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參與課堂提問,設計一些思維性問題,以提高課堂提問的有效性。
[關鍵詞]課堂提問 認同差異 師生關系
一、引言
課程改革的核心環(huán)節(jié)是教學改革,教學改革的主陣地是課堂,促進課堂教學改革的主要因素之一是課堂教學行為的改良。在課堂教學行為中,課堂提問是最重要的行為之一,自從20世紀60年代以來,就受到了中外研究人員的廣泛關注。總的來看,這些研究要么集中于課堂提問問題的類型,例如弗蘭德斯(Flanders)把課堂提問的問題分為知識性記憶問題、趨同性問題、趨異性問題和評價性問題;要么集中于教師提問的藝術,例如,李建新認為“課堂所提問題要提前準備,以理解性問題為主、記憶性問題為輔,問題要帶有共性,問題要難易適當,要采取多種形式提問等”;還有學者從課堂提問的有效性及評價方法的角度進行研究,例如,魯志鯤研究了提問目的、提問結果、提問過程的有效性,并介紹了幾種研究課堂提問有效性的方法。但是,從師生對課堂提問認同的視角,對課堂提問進行研究的成果非常少見。
通過大量的觀察發(fā)現(xiàn),教師提出問題、學生回答問題構成了課堂互動的基本模式,也就是說教師是課堂提問的發(fā)起者,掌控著課堂提問的話語權。多數(shù)學生認為,教師之所以提出問題,僅僅是為了考評,而且很多問題很虛假,從而在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上產生了一種話語隔閡:教師提出問題后,學生,特別是高年級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不高,或者僅僅出于禮貌,懶洋洋地應付教師的提問,教師也深感郁悶:為什么呢?本文通過分別對學生和教師進行問卷調查和訪談的方法,比較學生和教師對課堂提問的認同差異,從而為改進課堂行為提供建議。
二、研究設計
1.問題的界定

關于課堂提問的研究視角是多層面的。本文主要從學生和教師對課堂提問認同差異的視角進行研究,目的是試圖發(fā)現(xiàn)學生和教師對課堂提問的認同有沒有差異,有哪些差異,并為提高課堂提問的有效性提供一些建議。
2.研究方法
問卷調查。首先,通過課堂觀察,分析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經常提問問題的類型,教師的提問方式,學生對教師提問的反應,教師的理答行為,教師的誘導策略,教師提問對象的選擇等,擬定五分制調查問卷。然后,在師范院校的學生中征求意見,修改問卷。最后,在使用新課改教材的學生和教師中進行問卷調查。
訪談。問卷調查結束后,進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把師生認同差異較低的項目向教師反饋與推薦;對認同差異較大的項目,分別對師生進行抽樣訪談,分析原因,尋求改進方法。
三、調查結果與分析
在進行問卷調查時,考慮到學科的差異性,主要以調查語言與文學、人文與社會學習領域的教師為主,也特別告訴學生主要以這兩個學習領域的課堂教學為參考,來填寫調查問卷。調查對象選擇的是地級市一所中學、縣城一所中學和鄉(xiāng)鎮(zhèn)一所中學的部分學生和教師。本次問卷調查共收回學生調查問卷672份,無效卷5份,有效問卷共667份;收回教師問卷32份,無效卷1份,有效卷31份。
1.教師該如何提問
在表1所列的提問方式中,師生對“提問后讓學生討論回答”“提問后讓舉手者回答”的認同差異較大。在提出問題后,學生認為要“三思而后發(fā)言”,最好讓“學生小組討論,然后選一個代表陳述小組的觀念”;而有些教師則認為,讓學生過多地討論會占用太多的教學時間,可能導致完不成教學任務。
在選擇提問對象上,教師非常認同讓舉手者回答;然而,有些學生認為:“舉手的同學一般都會,不舉手的同學大多不自信、害羞,應多引導不舉手的同學回答問題”。
師生對“先點名后提問”的認同差異較小,且基本上不予認同。這與W.G佩里的研究成果是相似的。佩里認為,只有在自我義務感形成之后,才能具有較高思維形式。毫無疑問,學生被點名后,其自我義務感會表現(xiàn)出來。但如果先叫學生后發(fā)問,那么大多數(shù)學生的自我義務感就被壓抑了,不僅被叫的學生缺乏思考時間,而且影響了其他學生的思維積極性,思維亦難以達到較高的水平。但也有學生認為:“老師應該在心中先挑人,然后根據他的知識能力提出相應的問題”,這雖然類似于“先點名后提問”,但卻不影響學生的思維過程。
2.問題的難度該多大

難度是指問題的深度和廣度。從表2中可以看出,師生對問題難度的認同差異較小。多數(shù)師生認為,教師提問問題的難度應該適中。問題過難,超出了學生的知識水平,學生茫然無措;問題過易,學生不假思索,這些都不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對“提問時不考慮難度”,師生基本上都持“不予認同”的態(tài)度。
這與杰爾#8226;布洛菲和湯姆#8226;古德對問題難度的研究基本相吻合。他們認為課堂問題的難度要考慮三個準則:一是大部分問題(四分之三)必須處在一個班級里的學生都能給出正確答案的難度水平;二是其他四分之一問題的難度水平,必須能讓學生給出一些答案,即使答案是不完整的;三是不能提問那種學生完全無法回答的問題。
3.學生如何回應教師的提問
提出問題后,師生對“思考一會兒回答”的認同差異非常大,參看表3。對于學生來說,非常認同“思考一會兒回答”。例如,有些同學說:“老師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后回答,不要盲目回答”,“要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想問題”等。然而,教師則普遍擔心教學時間不夠,教學任務完不成,因此對“思考一會兒回答”的認同較低。
在“等待老師講解”這一選項上,師生的認同差異也較大。部分學生認為,反正老師知道所提問題的答案,就不要賣關子了,認為課堂提問是老師在“做秀”。而教師認為,課堂提問的主要目的是對“知識點的回憶”,所以應該是有正確答案的。這表明,在部分教師看來,提問的主要目的仍然是對課本知識的記憶和復述。
師生對學生“踴躍回答”的認同度都較高。然而有老師也認為,在踴躍回答中,可能掩蓋了個別同學的不理解,甚至個別同學有“南郭先生”的嫌疑。所以,教師對其的認同感沒有學生高。為什么師生對“踴躍回答”都比較認同,這是一個需要進一步研究的問題。
4.教師該提問誰
教師提出問題后,選擇哪位同學來回答,是一個涉及到課堂公平的問題。課堂提問應該面向“全體學生”,師生對這一點非常認同,參看表4。但在訪談過程中,教師選擇回答對象的心理偏向還是比較明顯的,特別是在觀摩課中。教師認為,老師也是人,對乖巧、聰明的學生不可避免地有心理偏愛。部分學生則滿腹怨言:“老師太偏心,只照顧好學生,把學習差的學生給忘了。我認為老師應該多管管學習不太好的學生,這樣他們才能轉化為中等學生”;“老師應在多數(shù)同學感興趣的問題上提問,針對不同的同學設計不同的問題,簡單的問題讓成績不好的同學回答,復雜的問題讓成績好的同學回答,讓大家都有機會”。
所以,要使課堂提問產生積極的、良好的效果,教師提問就要面向全體同學,不能醉心于一枝獨秀而忽視滿園花開。
5.教師該怎樣理答
學生作答后,教師傾向于“贊賞學生回答”,特別是當學生回答正確的時候。然而對于學生來說,對于教師習慣性的“表揚”有點麻木,甚至感覺尷尬。如有學生說:“對內向、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只要他們有些微進步,都要給與贊揚和鼓勵,但不能濫用”。Gary D. Borich對有意義的口頭表揚(meaningful verbal praise)進行過系統(tǒng)研究,認為表揚要與學生的實際表現(xiàn)密切相連,當學生的答案部分正確,或者正確但又不敢肯定時,表揚是非常重要的。這與本次調查的結果有一致性。
對于“批評學生回答”“忽略學生回答”“打斷學生回答”,師生對其認同都較低。如有的學生說:“對同學們的回答,不管對和錯,都不應該進行批評”,“如果學生的答案和老師的不一樣,也要聽聽學生的意見”,“老師提問學生后,要仔細聽學生的回答,不要左顧右盼”等,而且多數(shù)學生希望“老師要對學生的回答要有積極的回應”。
在問卷前,專門向師生解釋了“追問并引出新問題”的含義,但師生對此項的認同不高。部分學生認為老師追問是在“故意難為他”;有些老師也認為,課堂提問要“就事論事”,沒有必要追問下去,否則教學的效率是不高的。這表明課堂提問的問題大多還是孤立型問題,不能引出新的問題,探討新知識。
6.教師該怎樣引導
問題提出后,學生難于回答、出現(xiàn)“冷場”怎么辦?這時就需要一些誘導策略。從結果來看,師生對“換種方式表達問題”“要求學生分組討論”都比較認同(參看表6)。
學生希望老師能“分析問題簡化難度”“換種方式表達問題”,其實是希望簡化問題的難度;學生希望分組討論后再回答問題,說明學生希望參與小組學習。出現(xiàn)冷場時學生最不認可的措施是“點名回答”,部分學生認為,既然沒有學生能夠或者不愿意回答,教師就不要強迫學生回答,而應該選擇其他的策略。
“等待時間”是指教師提問和學生回答之間的間歇,是反映教師和學生交流速度的一個變量?,旣?8226;巴德#8226;羅對“等待時間”這一教學變量進行過有趣的研究,認為“教師們應該放棄其自然的傾向以及快速的教學步調,以便開展更仔細的探究性討論和更深入的對話;當?shù)却龝r間延長時,學生會提供更多的‘論據型’敘述去支持他們正在做的推斷,他們還會問更多相關的問題”。從本次調查來看,師生對“延長等待時間”的認同差異較大,學生希望教師“延長等待時間”,而教師對其的認同程度一般。
四、結論與建議
從本研究的結果來看,師生對課堂提問本身的認同差異較?。赫n堂提問是學生有效參與課堂教學的重要途徑。
但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師生對某些具體行為的認同有一定程度的差異。例如,學生回答后,教師更喜歡“贊賞學生回答”,但學生卻認為贊賞應該有意義,特別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更需要教師準確、即時的反饋;對于教師的追問,大多學生感覺不適應,而教師追問的方式也比較單調,常常是簡單的“為什么這樣想呢”“還有別的想法嗎”等。
在訪談過程中,明顯地感覺到課堂提問的重要目的仍是為完成課堂計劃服務,教師總是在擔心課堂計劃完不成怎么辦。這是知識本位的反映,缺乏智慧型課堂教學的即興品質。
結果還顯示,學生熱切希望參加小組合作學習。教師也希望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參與教學活動,但對小組的建設還只限于同桌、前后桌的自然小組,而不是依照學生的興趣、性格等內在因素進行分組,所以師生交往實質上還只限于教師與全班、單個學生的交往,與學生小組的真正互動非常少。為此,作者提出以下建議。
1.樹立新的師生倫理觀。在課堂內外,拋卻“師道尊嚴”的傳統(tǒng)師生關系觀,學會與學生交朋友,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在提問時,嘗試提問行為啟動的雙向性。從調查的結果來看,課堂提問常常是由教師啟動、學生被動應答的活動,并逐漸演變成教師對課堂教學的一種掌控行為。在獲取信息途徑多樣化的時代,學生可能會先得先知,在某一方面比教師積淀更多的資源,教師與學生的身份與標識可以呈現(xiàn)交叉配列:師是師,生是生,師是生,生是師。也就是說,在師生課堂交往中,“反哺”現(xiàn)象是可能存在的。
總之,就像一個學生所說:“老師要時常和學生進行平等交流;提出的問題要有趣味性,可以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課堂氣氛不能太嚴肅,老師和同學應該像一家人”。
2.設計“問題串”,注重知識的生成。從調查結果來看,教師提問的問題大多是“孤立問題”,答案具有單一性、封閉性,大多是課本知識的復述,師生互動零散而單調。為避免課堂提問演變成“灌輸”的另外一種形式,教師應該對提問的類型、提問發(fā)生的情景、提問的語言,以及提問對其他相關活動的影響進行反思,增加“問題串”的設計,以第一個問題為引子,在師生平等的基礎上,引發(fā)學生、教師無盡的知識,引出對某一問題更深層次的疑問和答案。
3.學會等待,注重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對于事實性問題,學生可以迅速做出反應,教師也可以即時反饋,但這對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是低效的。因此,應該設計一些能激發(fā)學生思考的問題,讓學生利用已有的經驗進行思維;教師也要學會等待,并參與學生的思維活動。這樣做,雖然提問的問題減少了,但對培養(yǎng)學生智慧,提高對外辦事能力具有更大的幫助作用。
4.建設和參與小組合作。學習小組有助于學生密切合作。當一個組員參與課堂提問時,其他組員可以為他提供后援,為他歡呼,從而鼓勵和支持他參與課堂活動。在小組建設初期,教師可以提供幫助,讓學生根據興趣、愛好、學習成績、性別等組建小組,以后應逐漸讓學生自己組建學習小組。在課堂提問時,教師要加強與學生小組的對話交流。
參考文獻:
[1]魯?shù)婪?8226;海德爾曼著.劉運閣譯.課堂形體語言的魅力[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115.
[2]李建新.芻議課堂提問的藝術[J].江西教育科研,2000,(5):40-42.
[3]魯志鯤.課堂提問的有效性及評價方法[J].高等農業(yè)教育,2005,(8):69-72.
[4]課堂提問的時機控制方法[EB/OL].
[5]理查德#8226;I#8226;阿蘭茲著.叢立新譯.學會教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371.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招標課題:基于課程標準課堂教學行為研究。課題標號:2006GDXM 084。
(作者單位:河南洛陽理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