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梁啟超《少年中國說》是表達愛國主義的經典名篇。其內涵包括深沉的愛國主義憂患、進步的愛國主義主張、熾熱的愛國主義情感、清醒的愛國主義理性。在當今價值觀多元化的社會背景中,它啟示我們:愛國主義是有多種內涵和形式的。
[關鍵詞]梁啟超 少年中國說 愛國主義
1840年鴉片戰爭之后,以一系列與西方列強的不平等條約為標志,中國進入了一個空前衰敗與恥辱的時代。當時的先進知識分子紛紛探索各種救國途徑,推動中國開始了艱難的現代化進程。其中,康有為梁啟超等人欲求從國家治理制度上變法圖強,發起了一系列政治維新的改良運動。《少年中國說》一文,就是梁啟超在維新變法失敗后,發表于1900年的一篇時事性政論。這篇政論行文氣勢磅礴,充滿豪情壯志,如同一篇愛國主義的宣言書般激勵人心,電視劇《恰同學少年》中,青年毛澤東與眾同學朗朗背誦《少年中國說》的鏡頭,就是那個時代情境的生動寫照。此劇的熱播,也在當代青年中宏揚放大了《少年中國說》一文的感召力。筆者2008年4月7日在百度博客搜索中輸入“梁啟超《少年中國說》”,就找到相關文章約2910篇,很多博文表達了對梁啟超此文所洋溢的愛國主義精神的欽佩和感懷,但由于歷史年代的久遠和知識背景的缺陷,一些青年網民對其內涵產生了誤讀,甚至引用梁啟超的語錄激勵個人志向,表達的卻是對其他愛國主義言行的敵視和攻擊,助長了社會的不和諧音。因此,筆者認為有必要重新闡釋此文,啟示讀者理解愛國主義的多種內涵和形式。
一、深沉的愛國主義憂患
《少年中國說》的主要篇幅是對中國這個“老大帝國”進行解剖。梁啟超藉多種鮮明的意象,對比辨析了“老大帝國”的衰頹腐朽與“少年中國”的朦朧憧憬,更直接描述了國家衰敗民族危亡的當前處境:“昨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處處雀鼠盡,夜夜雞犬驚。十八省之土地財產,已為人懷中之肉;四百兆之父兄子弟,已為人注籍之奴……國為待死之國,一國之民為待死之民。萬事付之奈何,一切憑人作弄,亦何足怪!”梁啟超意識到,中國為西歐日本等世界列強譏為“老大帝國”欺負宰割,皆因“握國權者皆老朽之人”。由此,他對中國當時官僚制度的丑態做了尖銳的批判:“非哦幾十年八股,非寫幾十年白折,非當幾十年差,非捱幾十年俸,非遞幾十年手本,非唱幾十年喏,非磕幾十年頭,非請幾十年安,則必不能得一官,進一職。”他認為,這些老而昏庸的官員只會八股白折、磕頭唱諾、茍且偷生,只求保全自己的官職地位,全然不思如何抵御外侮。靠這樣的官僚掌權,中國如何不落后挨打?在梁啟超筆下,當時的國家已經成為等死的國家,國民已經成為等死的國民,握國權者皆老朽腐敗之流。這種痛徹的國情認知令其憂國憂民,深沉的愛國主義憂患躍然紙上,構成其愛國主義精神的強大動力。
二、進步的愛國主義主張
面對國外列強環伺、國內統治腐敗的民族危機,梁啟超積極探索民族救亡的具體路徑,在國家觀方面形成了與朝廷統治者根本不同的政治主張。他在文中表述了自己的國家理想形態,給出了現代意義的國家定義:“夫國也者何物也?有土地,有人民,以居于其土地之人民,而治其所居之土地之事,自制法律而自守之;有主權,有服從,人人皆主權者,人人皆服從者。”這里包含了現代意義的國家組成要素:領土、人民、自治、法律、主權、民主。他還在文中分析了中國迄今未成為現代國家的根本原因:“夫古昔之中國者,雖有國之名,而未成國之形也。或為家族之國,或為酋長之國,或為諸候封建之國,或為一王專制之國,雖種類不一,要之其于國家之體質也,有其一部而缺其一部。”“且我中國疇昔,豈嘗有國家哉,不過有朝廷耳。”并且指出了專制朝廷與現代國家的本質區別:“朝也者,一家之私產也;國也者,人民之公產也。”他用這個觀點說服讀者:“朝庭”的中國雖然歷經更替老大衰朽,但“國家”的中國尚未現于世界,還處在萌芽狀態。此處表明了他在愛國主義精神主導下的進步理念——否定現行的政治制度,希望改變王朝政體,讓中國成為真正現代意義的國家。
三、熾熱的愛國主義情感
解昆樺在《論梁啟超的知識分子情懷及其轉型——以〈少年中國說〉為例的討論》一文中指出,因為梁啟超太急于呼喚“少年中國”,以至于忽略了自己提出的國家與朝廷的概念,使文章出現了前后矛盾。梁啟超在文中對唐虞時代至康乾年間出現盛世的文治武功熱情歌頌并一一陳列,感嘆“何一非我國民少年時代、良辰美景賞心樂事之陳跡哉”,用了“國”的概念,且認為這些是國民之少年時代;而后文又認為中國迄今沒有國家之形,有朝而無國。這種行文的前后矛盾是思維邏輯錯誤,但恰恰表現了作者強烈熾熱的愛國主義情感。他在文末還運用了大量氣勢恢宏激情洋溢的排比句表達這種情感,如“美哉我少年中國,與天不老!壯哉我中國少年,與國無疆!”把愛國主義情感表達得淋漓盡致。
四、清醒的愛國主義理性
在辨明了老大帝國與少年中國、朝廷與國家等關鍵概念以后,梁啟超感嘆一個瑪志尼便能救意大利,而中國盡管有四百兆國民,卻因握國權者盡為老朽誤盡中國,號召中國少年負起責任,再造少年中國。他在文中向讀者發出了熱烈的召喚:“故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于歐洲則國勝于歐洲,少年雄于地球則國雄于地球。”這種強烈的愛國主義使命感使他具有了超越時代的清醒:國家的繁榮富強不能指望造成中國落后局面的“老朽”,而要寄望于“少年”——不是普通的少年,而是具有智、富、強、獨立、自由、進步等現代國民品質特征的少年。梁啟超這種清醒的愛國主義理性,使其洞見了少年國民素質與未來國家狀態的密切關系,以致他畢生致力于塑造“新民”,進行青少年的思想啟蒙,喚醒了無數熱血青年投身于挽救民族危亡的偉大事業。
總之,由于上述愛國主義內涵,梁啟超的《少年中國說》遠超一般文學名篇的感人魅力,具有了超越時代激勵民心的巨大作用。而百年之后的中國,面對的國內外環境已與梁啟超當年迥異。中國正在作為經濟大國為世界所矚目,由此引發的國際摩擦和外交事件日漸增多;同時,伴隨改革開放而來的社會價值觀日益呈現多元化,公民表達愛國態度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也日益呈現多元化。在這個多元化的社會背景中,怎樣的言行屬于愛國主義?怎樣的言行不屬于愛國主義?《少年中國說》一文啟示我們:或表達深沉憂患,或堅持進步主張,或抒發熾熱情感,或顯示清醒理性……愛國主義是有多種內涵和形式的。輕言別人“不愛國”的敵視和攻擊,不利于構建和諧社會。只有全民之間相互包容、求同存異,才能同心協力地實現“勝于歐洲”“雄于地球”的大國崛起。
參考文獻:
[1]張耀輝.中華愛國文萃#8226;少年中國說.安徽文藝出版社,1990,7.
(作者單位:山東青年管理干部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