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五代北宋時的山水畫中點景人物有世俗生活氣息,從北宋發展到南宋時,點景人物出現新的內容,如攜琴訪友等。元四家畫中的點景人物已成為畫家自己的化身,這種創作形式為后世畫家所借鑒,成為他們學習的楷模。
[關鍵詞]點景人物 生活氣息 自我關照 抒情寫意
山水畫從五代十國時逐漸走向成熟,經歷兩宋再到元代,是山水畫變法和最終成熟的標志。而畫中的點景人物也隨著繪畫風格的變化而轉變,北宋時的山水畫中點景人物帶有明顯的生活氣息。元代畫家由于社會心理的變化,在繪畫上轉向了自我宣泄和抒情寫意,山水畫成了畫家平衡現實與心理差距的主要創作對象。
五代時出現了描繪太行山為主的山水畫家荊浩,以及表現關陜一帶風物景致的畫家關同,近于同時,董源的畫中開始較細致的描繪江南山水的平林遠淡,一片天真。效法董源的畫家居巨然畫中既有南方山水的溫潤秀麗,也有北方山水的高大奇古。這個時候的山水畫在反映自然方面已經走向成熟,這幾位畫家的畫中無一例外都有點景人物。從荊關董巨的代表作品中分析,可以發現大多數畫中有人物出沒,有的還通過山水來渲染人物的活動。后來出現的以李成為宗師的院體山水畫,其中點景人物在表現的內容和題材上世俗生活氣息更加濃烈。師法郭熙一系的王詵,在其帶表作《漁村小雪圖》中描繪的人物仍帶有世俗生活情趣,畫中人物較多,他的作品中并不是像蘇軾、米芾的畫一樣,僅是一種筆墨游戲。荊浩的《匡廬圖》畫面右側山路小道上,有一人正趕著毛驢在行路。關同的《關山行旅圖》畫面下方描繪村落中來來往往的人群,道路上有匆忙忙趕路的行人和驢馬。范寬的《溪山行旅圖》畫面右下側也是畫一隊遠行人趕驢前行;董源的《龍袖驕民圖》數十人著白衣聯臂列立,仿佛載歌載舞,船上和岸上都有擂鼓者,路徑上也有行人往來。以上所舉的都是這些畫家的代表作品,可見,點景人物在山水畫中的重要作用。巨然的畫趣味與眾不同,畫中的點景人物與其它作品的不同處,在于人物似乎遠離世俗,隱逸思想較濃,如《秋山問道圖》、《萬壑松風圖》。這種趣味與元代士大夫山水畫中點景人物的行蹤更加相似。
由此看出,點景人物只是畫家用來作為反映現實生活的一個畫面組成部分。北宋韓拙的《山水純全集》中說道:“凡畫人物,不可粗俗,歸純雅而出閑,其隱居傲逸之士,村居耕叟漁父輩體貌不同……”。其中的“隱居傲逸之士”與“村居耕叟漁父輩”在處理刻畫上要求的不同,表明畫家在山水畫創作中要求反映真實的現實生活。郭熙在《林泉高志集》中說道“春山煙云連綿人欣欣,夏山嘉木繁蔭人坦坦,秋山明凈搖落人肅肅,冬山昏翳瘞塞人寂寂”。他們所要在山水畫中表達的意趣是對現實生活的深入觀察,使作品在內容和主題上達到完美統一。
南宋最具代表的“馬一角、夏半邊”風格的作品中,點景人物既有漁父、耕叟、行旅者,也有文人雅士,或遠觀、納涼、暢游山林者。馬遠的《踏歌圖》中人物有老有少,作載歌歡笑之狀,這件作品其實和作者生活的時期相符,因為此時南宋已經出現了短暫的復興,畫中除了對太平的歌頌之外,也可看作是作者對繁華和盛世的向往。與之前的行旅圖相比,這時“攜琴訪友”經常出現在作品中,這也說明南宋時期的畫家們的思想已從對現實的觀察在向表現自我悄悄轉變。整個南宋的主流畫風中,山水畫中的點景人物,相比北宋時期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轉變,而且人物主要是為了作秀美山川的陪襯,行旅的人物與靜穆的山川形成一靜一動的對比,畫家通過創作山水畫來滿足自己對山林的向往,山水皆作可行、可望、可游、可居之景,延續自五代起的風尚。但是這種山林之氣是畫家對自我不自覺的描繪的產物,與元代山水畫家所具有的山野之氣不同。
元代對士人影響最大的是蒙古統治者取消了科舉取士,士人普遍產生一種信仰危機感,最終他們的內心轉向閑雅、超逸、苦悶、悲涼,對社會現實缺少關心,他們轉向自我關照,這種關照的具體表現就是隱居,元代文人士大夫的隱居是一種徹底的社會性的退避。
在趙孟頫的引領下,元代繪畫走向了徹底的抒情寫意。山水畫中的點景人物,在題材、筆墨和意趣上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大多為僧道隱士。而趙孟頫思想的實踐者和集大成者是“元四家”——黃公望、吳鎮、倪瓚、王蒙。在他們的畫作中,點景人物已居非常主要的地位。但倪瓚的作品除合作之外一概不作人物,這也符合他超逸脫俗的性情,畫面中的世界清靜到連人的足跡都已斷絕。吳鎮畫中有點景人物的幾乎都為《漁父圖》,漁父成了畫家本人的化身,在畫中是一個特殊的符號。元四家中,王蒙畫中人物表現最豐富,他的山水畫場面宏大,點景人物較多,如《葛稚川移居圖》中,近景遠景中都有人物,在主題上,即便是表現“移居”,人物的動態也輕松閑適,這和作者的隱居心態有關。
山水畫中的點景人物,從李成、范寬到“李劉馬夏”再到“元四家”的延續及變化,從畫面中匆忙的行旅者,捕魚的漁父到攜琴訪友者和優游于山林的士大夫,再到放浪江湖的隱士,畫家在審美趣味上逐漸走向抒情達意的自我宣泄,和心理上對悠閑安定生活的向往,這也成了明清兩代主流畫家普遍追求的目標和滿足自我的精神支柱。
參考文獻:
[1]俞劍華.國畫研究.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陳傳席.中國山水畫史.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
[3]黃賓虹.黃賓虹自述.文化藝術出版社.
[4]徐建融.傳統的興衰.上海書畫出版社.
[6]熊志庭,劉城淮,金五德.宋人畫論.湖南美術出版社.
(作者單位:西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