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職教育的任務要求高職教育必須將實踐教學作為教學的主要組成部分。本文結合“林業高職教育產學研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課題探討性的提出通過完善實踐教學體系、正確把握實踐教學內涵、建立多途徑實訓基地和實踐教學評價體系等內容,全面有效的構建多元綜合實踐教學運行機制。
[關鍵詞]高職教育 多元綜合 實踐教學機制
高等職業技術教育是培養生產一線、基層單位所需要的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的教育,社會發展帶來的人才需求崗位的變化要求學校培育與之相適應的技術人才,相應地教學模式要適應這種要求。結合“林業高職教育產學研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課題,改變實踐教學依附于理論教學的思想,將實踐教學作為職業技術教學體系中主要組成部分,并構建科學的多元實訓方式,是完成教育目標的關鍵。
一、完善實踐教學體系,為實踐教學的科學、高效運行提供保證
實踐教學體系的完備程度直接影響著實踐性教學的組織、過程與效果,以學生為中心,實踐教學要以職業能力為目標,構建較為完善的教學體系,使學生想學、能學、易學,使教學有壓力、有動力、有保證。實踐教學體系可由四個子體系構成,即:目標子體系、內容子體系、條件子體系、管理子體系。見表1。
只有目標清晰、有針對性,內容豐富、合理,條件充分、有效,管理完善、到位,才能為實踐教學目標奠定堅實基礎。
二、課內外相結合,多途徑實現實踐教學目標
從技能目標出發,采用課內外相結合的多種方式,突出實踐教學的重要地位,提高學生的操作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并形成良好的職業道德素養。

1.課內實驗。是按課程教學大綱安排進行的課堂驗證性實踐教學,作為課程理論教學的輔助,通過實驗使學生對課程理論和知識點加深理解,以校內實驗室完成為基礎。
2.課內實訓。是從課程教學內容出發、為掌握基本教學單元(節或章)的操作能力而實施的教學環節,是課程理論教學的加強。
3.課程實習。為訓練學生的單項或幾個項目的技能和應用而設計的實訓,是學生理解專業知識、熟悉專業設備和掌握基本技能的必要環節,培養學生動手能力、應用能力。
4.課程設計。為訓練學生的課程綜合能力而設計的實訓環節,提高學生分析問題、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方法能力。
5.綜合實習。按課程能力模塊設計的綜合實訓環節,通過多個相關技能的綜合訓練,建立技能間的聯系運用,促進學生職業能力的提高。
6.畢業設計。以專業綜合技能項目的完成為目標,通過基礎理論與相關技能綜合運用,提升學生運用知識技能、方法能力的訓練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7.學研結合。通過參與科研項目,尤其是應用性研究項目,在教師的指導下、在參與項目過程中掌握基礎理論及技能,鍛煉學生的綜合能力。
8.產學結合。主要通過生產實習的方式完成。在生產一線有崗位、有任務,在真實的職業環境中完成職業能力、方法能力、社會能力的綜合訓練,是學生走向社會的非常必要的方式。此外,參與學院的生產項目也屬此方式。
9.職業技能輔導訓練。主要是為達到某種職業資格所要求的技能水平,通過課外輔導的方式,完善學生職業能力的、非學校主體安排的一種輔助性技能教學形式。
10.社會實踐。社會實踐是一種雙向互動的學習方式,即服務于生產、學習于生產的一種綜合職業能力訓練。如三下鄉活動,技術服務等。
所有實踐教學方式有規范文件,有管理制度、考核方式,使實踐過程順利執行。
三、重視實踐過程,把握實踐教學體系的內涵
在實踐教學中,不論是哪一種方式,都可概括為“5W5H”,見表2。
理解5W5H,實訓就會有方案、有執行、有結果,取得良好的效果。
四、加強實訓基地的建設,保證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
1.建立高起點、多形式、多渠道的實訓基地
通過改建、新建、聯建、協作等靈活多樣的形式建立校內外實訓基地,形成內外一體的開放式的實踐教學體系,營造廣泛真實的職業教學氛圍。包括室內仿真實訓基地、室內模擬實訓基地、學院室外實訓基地、聯建校外實訓基地和校外協議實訓基地
可按“雙方介入,緊密合作,互惠互利,相互補充”的原則,選擇技術水平先進、管理規范、經營狀況良好的企事業單位作為穩定的校外實訓基地。聯建校外實訓基地提供了真實職業能力訓練場所,可以讓學生充分吸收企業文化的營養,捕捉市場信息,了解新材料和新技術,學習生產經營理念,深化學生專業技能,提高社會能力,有利于雙師素質師資的建設,從企業挖掘兼職教師,同時可彌補學院建設經費的不足,在建設、學習中互惠互利,是一種非常成功的實訓基地建設途徑。
2.搭建共用平臺,實現實訓基地資源共享
發揮現有實訓基地的有限資源,杜絕盲目、重復投資,適應多專業、多崗位的職業技能訓練,是搭建共用平臺的目的所在。這些平臺在一個或幾個職業崗位的綜合與交叉的技能訓練中起積極的作用,“平臺”可采取院、系級管理,以保證功效的最大化發揮。
3.發揮實訓基地的社會服務功能
實習基地要真正體現專業特色和水平,體現先進性、專業性和實用性,不僅要產生教育效益,而且要產生經濟效益,形成以生產帶效益、以效益促教學、以教學帶學生、以生產促學習的教學、實訓、生產、服務于一體的運行機制。在實訓基地滿足教學的同時,應充分發揮技術優勢和先進實驗設備的優勢,以生產項目為突破口,在保證實踐教學的同時,面向社會開展服務工作,學生通過參與工作,可大大提高學生的專業能力與方法能力。通過社會服務,除獲得一定的經濟效益外,可起到擴大專業影響,提高學院知名度的良好作用。
4.依托實訓基地,建立產、學、研、就業四結合機制
充分的實訓條件為產、學、研奠定了基礎。在科研、生產過程中,教師的理論、實踐水平大大提高,成為培養雙師型教師的一個有效方式;學生積極參與,成為提升學生能力素質的必不可少的途徑。
科研為經濟建設服務、以科研提升教師水平、以科研培養學生能力。科研活動可使教師與生產單位人員緊密合作,使教師的理論與實踐良好結合,教學水平不斷提高;部分學生參與項目,使理論知識與應用能力、創新能力同時進步,為就業及后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基于實訓基地開展生產服務活動。教師帶領學生共同對外承擔、完成工程項目,學生不但提升了能力,具備良好能力素質的學生受到服務單位的青睞,直接獲得就業機會。
生產、就業活動的全面開展還應體現于學生的生產實習中。依托校外實訓基地,實現產學結合、生產就業結合。實習結束時學生可具備直接進行生產的能力,實現了就業“零適應期”,部分學生在頂崗實習中可與實訓基地簽訂就業協議,是學生就業的一條主要途徑。
產學研結合還廣泛表現于對生產單位人力資源的良好應用上。有合作關系的生產單位專家參與專業建設,也成為兼職教師的主要來源,促進了專業教學的科學發展,不但提高了學生的技能水平,同時更新了專職校教師的知識水平。
五、建立實踐教學評價體系
教學評價是實現專業循環發展的關鍵環節,為保證實踐教學效果,學院需制訂《專業實踐環節質量標準》,結合畢業生就業、質量調查,加強教學評價工作的科學性,使教學評價落到實處。
學生實習結束后,通過學生實踐總結、成績,掌握學生的實訓效果、實踐體會、對教學過程的建議;通過生產單位對學生的評價、建議,掌握專業教學體系的缺陷,形成專業評價的基本數據。
根據評價數據,改進教學計劃、調整培養方案、改(完)善實訓條件,使實訓教學不斷適應社會需要。
參考文獻:
[1]周慧崇,袁光德.高職實踐教學的改革與創新研究[J]. 大眾科技, 2006,(8).
[2] 王勇,張游.關于創新高職實踐教學模式的研究[J].連云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5,(4).
[3]俞仲文,劉守義等.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實踐教學研究[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
[4]丁繼安.高等職業教育實踐性學習研究[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5]楊偉軍,張磊.高職高專實踐教學基地建設的研究與實踐[J].職業技術教育,2003,(19).
[6]石偉平,徐國慶.論高等職業教育課程的國際比較[J].職業技術教育,2002,(1).
基金項目:林業高職教育產學研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研究。
(作者單位:①②③甘肅林業職業技術學院;④北京林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