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保護環境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加強生態環保意識的培養是貫徹執行基本國策的基礎工程,是一項長期的、全民的重要任務。在造成生態環境破壞的諸多因素中,化學因素占80%,治理生態環境污染的技術中有80%以上是依據化學原理。因而作為一名化學工作者義不容辭的應承擔起生態環保意識培養的責任。
[關鍵詞]化學教學 生態環保 溫室效應 環保微型實驗
化學是一門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及其變化規律的自然科學,化學教學是傳播人類化學文明成果、科學知識和與生產生活相聯系的科學經驗并培養人的社會活動;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施加影響,以培養一定社會所需要的人才的活動;生態環保意識是反映人與自然環境和諧與可持續發展的一種新的價值觀念,是人與自然環境關系所反映的社會思想、理論、情感、意志、知覺等觀念形態的總和。隨著全球經濟的飛速增長,生態環境遭受了前所未有的破壞,全球性生態危機席卷而來,人類生存和發展面臨著空前的威脅,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遇到諸如人口膨脹、資源短缺、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野生動物大量滅絕、大氣污染、水污染、臭氧層破壞、溫室效應、酸雨、森林慘遭嚴重砍伐等等影響乃至危及人類未來的社會問題。造成這嚴重后果的原因雖然很多,但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勞動者生態環境素質低,而勞動者生態環保素質的提高,歸根結底依靠教育。在造成生態環境破壞的各種因素中,化學物質占有的比例最大、影響也較嚴重。在現代社會里,化學制品和化學物質幾乎滲透到人類生產和生活的各個方面。這些為人類作出有益貢獻的化學物質,如化肥、農藥、塑料、洗滌劑、有機溶劑等,在使用后都被有意或無意地排放到環境中。因此,化學教師應自覺寓生態環境教育于化學教學中,著力提高青少年的生態環保意識,樹立生態環境道德和生態環境責任感,培養改造和優化環境的能力,明確生態環境保護事業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課堂教學是生態環保意識培養的主渠道
1.從教材中挖掘生態環保的內容,結合現實中的實例,豐富課堂講授
(1)在講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質時,介紹“溫室效應”。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氣具有吸收太陽長波輻射的作用,被加熱的同時又以長波向地表輻射,致使大部分長波輻射能被阻留在地表和大氣下層,使其溫度增高,這種現象稱為“溫室效應”?,該效應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必要條件。但近幾年來,由于工廠、居民、汽車大量使用礦物燃料,排入大氣中的二氧化碳越來越多;再加上一些人受眼前利益的驅動亂砍濫伐,無計劃的放養馬、牛、羊等,嚴重破壞了森林植物。造成每年約有170億噸二氧化碳排放到大氣中,按目前二氧化碳含量上升速率,今后四、五十年內,不僅全球氣溫繼續上升,干旱地區繼續擴大,南極冰層也將發生滑動、融化,從而導致世界海平面上升,沿海城市和一片陸地將被淹沒。因此,要求控制“溫室效應”,穩定全球氣候。然后讓學生討論“自己能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栽花種草,植樹造林,不在林中玩火,節約用紙,不使用一次性筷子,積極進行保護森林的宣傳;努力學習,為將來開發新能源奠定基礎;向當地政府部門建議:減少使用煤、石油、天然氣等化石燃料,減少工業廢氣排放,對廢氣進行回收凈化再利用等。大力植樹造林嚴禁亂砍濫伐,政府部門合理規劃、制定標準、加強監測。
(2)在講工業硫酸的制取及性質時,向學生介紹酸雨的形成及危害,如何防治。煤燃燒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硫,遇水或潮濕的空氣就會轉化為硫酸,降雨時溶在雨水中降下,形成酸雨,酸雨的PH值低于5.6。我國是世界上一大酸雨區中唯一降水酸度仍在升高,面積迅速擴大的地區,目前年均降水酸度PH值小于5.6的地區占全國百分之四十左右,最強酸度值高于美、日、韓等國,酸雨對農作物生長、土壤結構、建筑物等有很大破壞作用,現在有人設想將煤粉變成油,除去硫,可以減少污染。
2.通過典型的問題對學生進行環保意識的培養
(1)我國現已建成的三峽工程,一年可節約5000萬噸原煤,煤中含硫1.6%,每年少排放的SO2是多少噸?對控制酸雨有何意義?(2)為什么提倡使用無磷洗衣粉?(3)白色污染是什么,如何減少白色污染?(4)綠色化學是什么?(5)為什么要使用無鉛汽油?城市要淘汰助力車,提倡電動車與人力車?
3.化學實驗中滲透生態環保意識的培養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實驗是學生直接獲取化學知識的窗口,形象直觀,以其獨有的魅力吸引學生,是生態環保意識培養的最佳情境的有效手段。在實驗教學中,通過實驗裝置設計,條件改進,廢棄物處理滲入生態環保教育。
化學實驗往往會產生大量的廢棄物,如不加以處理,隨意排放,不僅會污染環境,而且會淡化學生的生態環保意識,養成不良習慣。采用全封閉微型裝置既能保護環境,又能使藥品不浪費。因此,在教學中要指導學生利用現有知識條件設計出對實驗的無害化處理方案。
二、化學教學空間開放中滲透生態環保意識
隨著建構主義和現代主義觀點的滲入,人們逐漸認識到知識不再是封閉的、靜態的、隔離的和分析的,而是對外開放的,復雜多變的現實的解釋。因而需要改變過去單一型和封閉型的教學模式,形成以化學課堂教學為主,活動課、實踐課并存的課程模式和課內外、校內外、家庭、社會組成的全方位的開放的教學空間。
我校附近有幾座磚瓦廠,整天黑煙滾滾嚴重影響師生們的身體健康。于是布置給實驗班的第一個課外實踐活動,就是測量學校上空的空氣質量,尤其是SO2有毒氣體的含量。要求學生擬定實驗步驟,搜集有關的數據或資料,并運用已學的化學知識來分析和解釋某些現象,寫出實驗報告。通過該實驗增強了學生的環保意識及責任感。為了鼓勵學生積極開展課外實踐對學生在實驗報告中提出的問題,及時作出解答或組織學生再實驗,鼓勵學生繼續探索,在實驗中出真理,在實驗中求發展。要求學生在實驗基礎上,將體會寫出來,把實驗上升為理論,加深對生態環保化學知識的理解,對學生的論文、實驗報告評分,將分數納入化學總結評分之中。
在課外活動課、實踐課的開展中,學生必須克服種種困難,不僅學到了生態環保化學知識,還鍛煉了意志和社會能力;培養和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使他們“學會生存”、“學會關心”。
保護環境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加強生態環保意識的培養是貫徹執行基本國策的基礎工程,是一項長期的、全民的重要任務。在造成生態環境污染的諸多因素中,化學因素占80%,治理生態環境污染的技術中有80%以上是依據化學原理。因而作為一名化學工作者義不容辭的應承擔起生態環保意識培養的責任。為了孩子,為了地球,為了未來,讓我們攜起手來“讓地球充滿生機”!
參考文獻:
[1]顧明運.國際環境教育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35-90.
[2]國家環境保護局.中國的環境教育[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92.1-4.
[3]環境教育雜志社.環境教育(合訂本)[J].1995-1997,(1-9).
(作者單位:廣西柳州地區技工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