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信息技術手段在輔助閱讀教學中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作為新時代的語文教師,要本著培養(yǎng)自主、探究的學生為目標,運用好信息技術手段,把語文教育改革不斷推向嶄新的天地和更高的境界。
[關鍵詞]現(xiàn)代信息技術 語文課改 閱讀教學
信息社會的新形勢,人才培養(yǎng)的新要求,全球一體化的新趨勢,對語文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語文課上的教師一支粉筆、一張嘴的信息傳輸模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現(xiàn)代教育技術能以具體、鮮明、生動的教育特點感染學生,給他們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信息技術表現(xiàn)手法靈活多樣,使學生不僅能獲得知識技能,而且在學習知識的同時,還能獲得美,創(chuàng)造美。
一、信息技術手段的設計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那么在計算機輔助教學中,課件就是“米”,而且我們需要質(zhì)量高的米——那就是內(nèi)容豐富合理、形式活潑多樣,并且易于操作的課件,從而激發(fā)學生自主、探究學習。
信息技術課件輔助閱讀教學,要注意以下幾點。
1.運用信息技術,再現(xiàn)歷史,增強感受。每一篇閱讀課文都有一定的時代背景,有的離學生的生活較近,學生理解起來輕車熟路;有的離學生的生活十分遙遠,學生很難理解人物的思想語言、行為等,比如《飛奪瀘淀橋》一課,學生對奪橋的危險之處想象起來有些困難,這時利用課件內(nèi)容再現(xiàn)那硝煙彌漫的奪橋場景,學生立即會增強感受,體會到勝利的不易,也有利于情感教育——把握今天的幸福時光。
2.信息技術內(nèi)容的設計,要貼近自然、貼近生活。在小學生的閱讀體裁中,寫景文章是必不可少而又很重要的一項。大自然是一幅活的畫,很多文人墨客都用優(yōu)美的文字記敘下來抒發(fā)內(nèi)心的感情。可學生的視野有限,并且即使見過的景色也并不一定觀察得十分細致,記得清楚。這時,課件內(nèi)容要緊扣目標,根據(jù)重難點將生活中的景色帶到課堂上來,跨越空間來學習。比如《富饒的西沙群島》中美麗的海灘是什么樣的?《海底世界》中五光十色的魚有哪些?魚身上的發(fā)光器官是什么樣的?景色“奇異”在何處?……這些問題,都可以請CAI課件來幫忙,只要選擇相應的片斷就可以滿足孩子們的好奇心,理解語言文字,熏陶人文情懷。
3.信息技術設計,幫助理清文章脈絡。有些閱讀課文需要學生了解文章的脈絡。如《草船借箭》一課,諸葛亮安排的進軍路線是理解文章的前提,我在聽這一課的教學時,授課老師在課件中用圖畫和箭頭來表示,學生體會到路線方案精妙之處后,再請兩位同學上臺當諸葛亮,其他同學向他們兩位諸葛亮提問,學生興趣大增,自主思考了很多問題,課堂效果不錯。
4.信息技術設計,進行語言文字訓練。語文教學中基本的技能之一就是語言文字訓練,課件中可以安排訓練內(nèi)容。如重點句與對比句的比較,可以將個別字加重顏色,鼓勵學生自主發(fā)現(xiàn)重點字、詞的用法;又如詞語的填寫、標點的應用等都可以作為設計內(nèi)容。
5.信息技術設計,進行動態(tài)演示。CAI課件的一大優(yōu)點是可以化抽象為形象,化虛為實。我曾聽過六年級一堂語文課《詹天佑》,文中開鑿隧道一部分是個難點,中部鑿井法很抽象,教師設計了動態(tài)演示的課件,再讓學生自主發(fā)現(xiàn)這種方法的好處,學生理解起來輕而易舉。
二、信息技術手段在閱讀教學中的運用
我以本人教授語文第五冊閱讀課文《雨》為例,談談CAI課件輔助閱讀教學的三個操作程序。
1.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產(chǎn)生聯(lián)想,自然導入
每一堂語文課教師都應該用最好的方法將學生吸引到課堂內(nèi)容上來,而課件中聲、色、光的結合,能將學生帶入具體的情境之中。《雨》描寫的是夏天一場雷陣雨的景色,按照雨前—雨中—雨后的順序寫的。上這一課時已是在秋季的一個晴天,而課件幫了很大的忙。
2.在感知階段,運用課件,理解詞語、突破重難點,培養(yǎng)能力
(1)理解詞語,突破難點
《雨》一文中雨中的景色描寫是詳寫也是重點,文中用并列的形式將美景再現(xiàn):
我透過玻璃窗向外望去,天地間像掛著無比寬大的珠簾,迷蒙蒙的一片。雨落在對面屋頂?shù)耐咂希瑸R起一朵朵水花,像一層薄煙籠罩在屋頂上。雨水順著房檐流下來,開始像斷了線的珠子,漸漸地連成了一條線。地上的水越來越多,匯合成一條條小溪。
這一段中,學生對“珠簾”、“測起”、“籠罩”等詞很難理解。教學時,我先要求學生自讀自悟,找出不懂的詞,學生經(jīng)歷了這一初步感悟過程中,再展示課件。課件中將雨落的位置、水花濺起的形態(tài)都形象地放映出來,學生很快發(fā)現(xiàn)了屋檐在哪兒,“濺起”就是指水花向四面射出,“籠罩”就是指覆蓋的意思。突破了這些難點,學生才能體會到雨景的美。
(2)理清脈絡
在自學自悟、理解內(nèi)容之后,本課還要培養(yǎng)學生按順序寫景的能力,所以在小結階段要表述這一順序。文中上述一段中是按照從天空—屋頂—房檐—地面的順序寫的,于是我將四句話的景色連放,并讓學生自主觀察,隨著鏡頭的變換,學生不時說出“天空”、“屋頂”……這一項教學目標順利完成。
(3)輔助語言文字訓練,積累語言
閱讀教學中語言文字訓練是重點。本文寫法美在于用了四個比喻句。在理解文字,理清脈絡后放映了課件。課件中將四句話呈現(xiàn)出來,并將“像”字設計成了醒目的紅色字,讓學生自主觀察,發(fā)現(xiàn)這四句話都將雨景比成別的東西,我適時提問:“你覺得這樣寫好嗎?”學生回答得生動有趣。于是我順水推舟,鼓勵學生背誦這一段文字。在檢查背誦時,學生背出一句,我就在屏幕點擊出這一句,那醒目的“像”字仿佛提醒學生別忘了它。在應用階段,又讓學生進行用“像”字說一句話。
3.在鞏固階段,運用信息技術,打開思路,積極探究,進行拓展
《雨》這篇文章,安排在寫景單元,是唯一一篇寫自然景色的文章。學習目標之一即讓學生學習按時間、位置順序描寫自然景色。在拓展階段,我課前了解到學生最感興趣的是雪景,于是教學中我安排了以下三個步驟。
(1)拉近生活距離。先讓學生回想雪景,產(chǎn)生表象。
(2)放映CAI課件,直觀再現(xiàn)。要課件中按照由上到下的位置順序放映了潔白無暇的雪景,學生立即被吸引了。
(3)練說階段。有限感受,學生們早已想展示自己了,我讓學生準備好摘抄本(課前布置摘抄感興趣的雪景),由四人為一小組練說。學生們說得十分精彩。如金鑫同學所寫:“一片片雪花像一個個淘氣的孩子,在天空中盡情地舞蹈。”何珊珊寫到:“雪花像一片片輕盈的花瓣,落到屋頂,像一層層棉被,蓋在大地媽媽身上。”你瞧,課件讓學生在課堂上積極探索,當上了學習的主人。
三、信息技術在語文閱讀教學中運用的幾點誤區(qū)
1.課件包辦了所有的媒體
建議:傳統(tǒng)的媒體不能少,粉筆、黑板能將重難點板書書來,有利整體復習鞏固,不可忽視。
2.課件內(nèi)容越多越好,語文課成了展示課,教師和學生被課件牽著走
建議:貼近目標,精選、細選內(nèi)容,突出重難點。
3.出現(xiàn)的時間不恰當,替代了學生的感悟,思考過程
建議:
(1)所有的信息技術手段要為目標所服務,不能盲目和過于追求形式。
(2)信息技術出現(xiàn)要適時,不宜過早,要給充分的時間讓學生感悟,每次課件出現(xiàn)的目標要明確,要有層次性。
(作者單位:甘肅民勤縣東關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