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農學基礎》是一門實踐性、綜合性很強的學科。為了滿足新形勢下社會對農業經濟管理人才的要求,就如何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從教師隊伍、課堂教學模式、實踐教學等方面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農學基礎》 課堂教學 教學質量
《農學基礎》是一門高等農業院校農業經濟管理專業的專業基礎課之一。《農學基礎》的研究任務是學生初步掌握與農業經濟管理密切相關的土壤基礎知識、主要農作物的生長規律的基本知識,為后續課程,增強職業技能,從事農業經濟管理應用于推廣打下必要的基礎。為了滿足新形勢下社會對農業水利科技人才的需求,需要不斷改革《農
學基礎》教學模式,提高教學質量,全力培養創新型人才。
一、高度重視教師隊伍的建設
教師是教學的主體,是課程建設、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因此,建設一支政治素質高、業務能力強、結構合理、責任心強的高水平教師隊伍,是完成創新人才培養的關鍵。首先,針對教研室《農學基礎》教師匱乏的現狀,有計劃、多途徑增加高學歷教師數量;重點培養名師,建立一支年齡結構、學歷結構合理的教師梯隊。其次,在知識不斷更新的今天,積極鼓勵現有教師攻讀博士學位或到相關名校進修取經,充實自身知識和開拓思路。第三,《農學基礎》是一門實踐性、綜合性很強的學科,教師不僅要有系統扎實的理論知識,還必須有一定的生產實踐經驗。這就要求專業教師必須經常到生產實踐中,努力開展科學研究,豐富自己的教學內容,做到結合生產實踐傳授本專業的系統理論知識,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專業知識,了解農業生產實際。第四,教育是一門藝術,要想教授好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僅有廣博的知識是不夠的,必須借助于科學的教育理論、先進的多媒體授課手段,不斷研究和掌握教與學互動的教學方法和技巧。
二、建立健全教學文件
建立健全教學文件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基礎。教學文件包括教材、講稿、教學大綱、考試大綱、教案、記分冊、課程表、教學日歷等(即所謂教學八大件),它是教師課堂教學的有力武器,其質量的好壞直接關系到課堂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為了適應21世紀對高素質創新人才的培養,改變過去無統一教學大綱、統一考試大綱、無教案等的現狀。在選用21世紀全國統編教材的基礎上,建立健全統一的教學大綱,圍繞教學大綱,結合農業生產實踐和教師的科研課題,生動形象地系統講授專業理論知識和技能,改變純理論授課帶來的呆板僵化、缺少生機與活力的狀態。此外,寫好、用好教案是保證課堂教學質量的又一關鍵。貫徹好教案,教師可以做到課前心中有數,課中突出重點和難點,制約隨意更改內容、壓縮內容的行為。制定統一的考試大綱,是評價授課效果的重要方法之一。它不僅可以考察學生對課程理解和掌握的程度,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反映出教師授課的狀況。
三、改革課堂教學方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課堂教學仍然是《農學基礎》課程教學的主要方式。而正確適宜的課堂教學不僅可以滿足學生渴望獲取大量系統理論知識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可以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原動力,在興趣的驅使下,會使被動學習變為為主動學習。因此,針對《農學基礎》專業基礎課的特點,緊密結合農業生產實際,采取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創新思維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1.增強課堂討論和課程專題
為了適應市場經濟條件下對創新人才的需求,開展以老師講授為主,課堂討論和課程專題為輔的教學模式,改變滿堂灌輸的傳統教學模式,變灌輸式為啟發式,變被動學習為主動、互動學習。通過課堂討論,老師少講、精講,啟發學生結合生產實踐中發現的問題獨立思考、創新思維,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課程專題讓學生參與到課堂中來,調動學生查閱文獻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僅做到理論聯系實際,而且鍛煉了學生的寫作和歸納能力。
2.自制和應用多媒體課件
多媒體教學,可以將教師的教學意圖形象直觀地表現出來,激發學生的注意力,喚起學生旺盛的求知欲,同時,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因此,教師應大量收集、儲存豐富多樣的與教材內容密切相關的圖片、錄像等制作成多媒體課件,利用多媒體手段將課件展示給同學,如種植模式、土壤耕作措施、農作物方面等。從而可以使原本抽象、深奧的理論問題以精彩生動的形象展現出來,這樣既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效率,又幫助同學更具體透徹地理解教材,加強專業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四、加強實踐技能的培養
《農學基礎》是一門實踐性、綜合性很強學科,為了加深對課程的理解,在原有授課內容的基礎上,對教材進行刪處或添補,可以把一些內容提前或推后。比如說,農作物栽培理論基礎章節后講主要農作物栽培技術,土壤基礎知識章節后可將土壤耕作措施,土壤培肥等,為了加深對課程理解,增加自己結合實踐的教學內容,如免耕技術、化學育種技術、種植方式中的復播向日葵技術、棉花膜下滴灌技術等給學生創造獨立思考、獨立查閱資料、了解當前農業生產實際的平臺,培養學生設計思想、開拓意識、創新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給學生講授書本知識到結合本地區生產實際中,實踐內容通過多媒體課件制作講解,加深同學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體會外專業學生學習這一門課程的重要性。
五、改變考核辦法,注重能力培養
整個教學過程中的最后環節是考核。針對目前學生上課記筆記、考試背筆記、考完扔筆記的死讀書現狀,改革考核辦法,使考核方法更有利于學生真正理解和掌握課程內容。改變過去僅以理論知識考試為成績的做法,采取理論知識、課程論文或專題、學過的理論知識在田間考核相結合的考核辦法。即理論知識的考核占總成績的70%,平時表現占總成績的15%、田間考試占總成績的15%。這樣,既可以使學生注重理論知識的學習,提高動手能力,又達到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及寫作能力的目的。
課堂教學在未來一段時間仍將是向學生傳承知識、啟迪智慧的主陣地。為了適應我國農業發展對農業經濟管理人才的要求,培養出高素質創新人才,不斷搞好教學研究,提高課堂教學質量,仍將是一項長期而重要的工作。
參考文獻:
[1]王永飛,馬三梅.提高植物細胞工程實驗教學質量的一些體會.海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6,(1).
[2]閔維方.高等院校與終身教育[J].中國大學教學,2004,(2).
[3]強海燕.加拿大第二語言浸入式教學及其在我國的借鑒[J].比較教育研究,2000,(4).
[4]桂詩春.心理語言學[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85.
[5]朱曼殊.心理語言學[M].華東師大出版社,1990.
[6]李楨,劉錦梅,潘慶杰.提高細胞生物學理論教學效果的體會.中國林業教育,2006,(2).
[7]余惠邦.雙語研究[M].四川大學出版社,1995.
[8]王秀鎖.適應社會需求增強技能培養──森林病蟲害防治方法教學的幾點體會.內蒙古林業,2000,(4).
[9]李旭.淺談專業課雙語教學[J].中國民航飛行學院學報,2005,(2).
基金項目:石河子大學“263”青年骨干教師資助計劃(NX05008)。
(作者單位:新疆石河子大學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