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農民越來越多地外出發展,“留守孩子”的教育和成長已經成為一個社會問題。本文對“留守孩子”存在的問題及原因進行了分析,對學校、家庭和社會齊抓共管、“三位一體”的教育舉措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農村 “留守孩子” 教育
在我國廣大農村,農民外出打工經商,把子女留在家鄉,已成為當前農村轉型期的一個獨特社會問題。遠離父母,跟隨老人或親戚朋友生活,在家鄉接受教育,這類孩子被稱為“留守孩子”。“留守孩子”作為一個特殊的弱勢群體,認識其存在問題的客觀性和改進教育的必要性,是關系孩子健康成長,關系家庭、學校和社會和諧發展的一個重大課題。
一、農村“留守孩子”教育問題及其根源
“留守孩子”年紀尚幼,思想單純,自我管理和保護能力差,加之長年難得雙親的直接關愛和教育,在心理上,容易患上性格孤僻、感情脆弱、自暴自棄等心理扭曲病癥;在認識上,容易導致讀書意識淡薄,厭倦上學的情況;在行為上,容易沾染不務學業、亂花錢、欺騙說謊、沉湎游戲等不良習氣。有的存有叛逆心理,出現出走、暴力等過激行為,甚至走上了盜竊、搶劫等違法犯罪的道路,不僅個人前途毀于一旦,而且埋下了家庭、學校和社會不和諧的隱患。
分析“留守孩子”在教育管理過程中面臨問題的根源:一是家長的溺愛放縱,難于教育。外出打工經商的家長,難得回家一次。在家時,對孩子過分溺愛,百依百順,于是與學校有規、有矩、有度的教育發生強烈的碰撞,以致學校教育難。二是“留守孩子”現實監護人存在監護的局限性。“留守孩子”的監護人多數為祖輩親人,隔代管教。由于監護人更多的存在年高體弱、文化水平偏低等特質,他們更關心孩子的生活,疼愛有加,卻對引導孩子的學習和心理需求無所適從,很難真正擔負起教育管理孩子的重任。三是托管教育具有功利性。第三方對“留守孩子”進行托管教育,由于無血緣關系,往往功利性較重,在“盡量不得罪他人孩子”的思想作祟下,使“留守孩子”得到了太多的自由,從而長期處于無人管束的真空狀態。
二、農村“留守孩子”教育的補全措施
解決農村“留守孩子”的教育、成長問題,需要把學校、家庭和社會教育有機結合起來,營造良好氛圍,構建教育合力。
1.要充分發揮學校教育的主陣地作用
“留守孩子’常常一方面表現為自私、任性、缺乏愛心、合作意識差、行為習慣差;另一方面又渴望關愛,渴望同情,渴望得到重視。因此學校的教育引導尤為關鍵。
一是引導孩子增強對父母的愛。學校要通過開展“父母對我的期望”、“我最想對父母說的話”等主題班會及組織參觀工地、參加勞動等集體活動,讓“留守孩子”表達對父母的情感,了解父母的生活狀況,體會父母外出掙錢的艱辛,增加對父母的理解、信任和感恩。
二是學校要定期召開家長會,反饋交流“留守孩子”的學習和操行情況。通過舉辦培訓班、召開家長座談會等途徑,加強對孩子家長或其它監護人的教育和培訓,使之轉變思想觀念和教育方式,增強育人能力,提高教育和監護孩子的水平。
三是學校要與“留守孩子”的家庭密切配合,努力培養學生的自尊、自律、自立的能力。通過開展豐富多采的課外活動,發揮孩子的長處,增強其自信心,引導他們學會接納、維護和發展自己,不斷完善和提升自身的人格。
四是實施“人文關懷”。開展“師生結對幫扶”和“生生結對幫扶”工程。對個別家庭貧窮、經濟困難的“留守學生”,為他們指派責任老師、責任同學,互相交流、共同進步,讓他們感受到集體的溫情,增添他們心中久違的溫馨。
五是教師要客觀公正地評價孩子,引導“留守孩子”增強自我教育和調節的能力。教師的評價對缺失父母關愛的學生影響非常大,凡是得到老師肯定的學生往往更加積極樂觀,對生活充滿信心和希望,反之則會變得冷漠、敵對、自卑。這就要求教師在改進教學方式的同時,也要幫助孩子分析認識自己的性格缺陷,制訂幫扶教育和自我教育計劃,讓他們感受到老師的期待與期望,激發他們積極樂觀向上性格的形成。
六是加大對“留守孩子”的法制教育力度。通過開展法制講座,看法制宣傳片等活動加強對“留守孩子”的法制觀念教育,幫助他們樹立“守法光榮,違法可恥”的觀念。
2.監護人要盡到家庭教育的職責
由于家長長期在外,孩子對父母容易產生陌生感和距離感,是出現問題的根源。在外的父母應通過電話、書信方式定期與孩子聯系和溝通,在學習上予以幫助,在情感上予以關心,在思想上予以教育,并及時與老師進行交流,配合學校教育。家長每學期應盡可能抽時間回家看望孩子,特別是在孩子有較大過錯時,更應及時回歸。這對孩子的健康成長尤為關鍵。父母要利用與孩子在一起的時間,以自身的奮斗歷程激勵孩子,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促進孩子人格的全面發展,不能“重智輕德”。家長切忌因為在精神上不能給予孩子過多的安慰,而借助物質上的更多給予來補償,這只會使孩子平添嬌氣、自私和霸道。
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作為“留守孩子”家庭教育的實際承擔者,囿于其教育思想和方法的局限性,需要學校、孩子的父母多與他們交流,讓祖輩們理解正確的教育理念和方式,適當學習一些教育知識和方法,突破隔代教育的局限性。當然,還可以是“留守孩子”的其他親屬和社會志愿者擔當“代理家長”,承擔和關注“留守孩子”的家庭教育。
3.營造“留守孩子”健康成長的社會環境
在加強學校、監護人對“留守孩子”教育的同時,各級地方政府和組織也要積極創造孩子成長的良好社會氛圍。
一是各級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要因地制宜,適時調整辦學模式。充分考慮農村中小學區域廣、生源分散、教學點較多等特點,積極探索新的辦學模式,在兒童集中的地方有計劃地籌建幼兒園和寄宿制中小學,讓農村“留守孩子”得到應有的教育、管理與關愛。
二是婦幼組織和教育部門開展“知識下鄉”活動。一方面,幫助建立和恢復鄉村圖書閱覽室。對現有的農村文化網點,如鄉村書社、鄉村報吧、鄉村書吧等給予大力支持,用先進的文化占領農村陣地,為農村孩子提供健康有益的精神食糧。另一方面,通過開展家庭教育報告會、聘請專家授課、組建家教講師團巡回報告等有效形式,培養家長樹立正確的現代家庭教育理念和掌握正確的教育方法,以便父母在家或在外地時通過電話對孩子進行教育。同時,還可以精心設計和組織各種內容豐富、主題鮮明、形式新穎、有感染力的宣傳或文藝活動,對孩子進行家庭教育。
三是各級政府、教育、財政、民政部門要為農村“留守孩子”的教育、管理提供一定的經費保障,將“留守孩子”中的貧困生納入重點資助對象,為他們能夠上得起學提供一定的公用經費補助。
四是各級文化、公安、工商、教育等部門要在政府的統籌協調下,狠抓校園周邊環境的整治,徹底根治精神污染對孩子的毒化。
孩子是祖國的未來。提高社會關注度,完善學校、家庭和社會“三位一體”教育體系,不讓“留守孩子”這個特殊的群體輸在“起跑線”上,這是落實科學發展觀,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的必然要求和選擇。
(作者單位:安徽安慶市五橫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