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葉圣陶先生運用“平衡”理論,對語文教學的失衡現象作了糾偏,實質上是對語文學科性質的客觀的描述,發人深省:語文教育既不能忽視語文能力培養,也不能忽視思想道德教育,二者必須“平衡”。
[關鍵詞]“文道統一” 葉圣陶 “平衡”理論
《論語#8226;雍也》云:“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這大概是中國典籍中最早的關于“文”“質”關系的闡述,它本來是評價個人的,強調一個人的修養,必須兼顧外在禮儀舉止和內在思想品德,表里如一,協調和諧,就是君子。其實,孔子評論文藝,也同樣兼顧“文”與“質”。“文”即藝術的表現,“質”即作品的內容。孔子從藝術形式和藝術內容兩方面來評價藝術作品,要求文藝作品應達到“盡美”“盡善”,達到藝術的美和思想的善的高度統一,這實際與他論人的修養并重“文”“質”是一致的。這也是孔子“中和”思想的體現。后來,孔子這一關于文質的論述,被運用到文學創作和評論中,“文”“質”與“美”“善”就成為中國古代文藝理論中有關文藝作品內容與形式關系的兩對范疇,成為衡量文藝作品價值的重要標準,并在中國文藝理論批評史的發展中始終起著主導作用。
在我們的社會活動中,儒家倡導的“文道統一”觀無時無處不在影響著我們思維方式。20世紀40年代,葉圣陶先生發現語文教學中存在“平衡”的問題,他在《國文教學》序中說:“教材中的一些文章,偏重于教學的技術方面,精神方面談到的很少。”而“五四以來國文科的教學,特別在中學里,專重精神或思想一面,忽略了技術的訓練,使一般學生了解文字和運用文字的能力沒有得到適量的發展,未免失掉了平衡。”應該說,葉圣陶先生在這里所指出的“平衡”現象,就語文教學活動而言,是指教材與教法中內容與形式這對矛盾的統一問題。雖然他一針見血地指出了不同時期的不同傾向,以及教材與教法的失衡引起教學效果的失衡這樣一個現實問題,但我們對這樣一個司空見慣的現象卻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遑論糾偏!
國家頒發的最新的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毫無疑問,這種對語文課程地位的衡定是清晰的、準確的。同時,新課標還強調:“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等。語文課程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應該說,這樣的課程理念是全面的,也是適當的,更是洋溢著一種人文關懷的精神。而要實現這樣的目標,對于我們每個語文教育工作者來說,責任很大,壓力更大;如果我們不能較好或很好地把握新課標的精神實質,那么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目標就會大打折扣,甚至沒有收獲。
如果我們仔細體會葉圣陶先生的“平衡”理論,就會發覺,它的內核和新課標的基本理念是一致的,只是在某些提法方面有些不同而已;而這種理念,又和儒家所倡導的“文道統一”異曲同工。當然,時代不同了,對于“道”的內涵的要求和解讀也不盡相同,但思維的方式卻是相通的。我們不妨簡單回顧一下葉圣陶先生對“平衡”理論的闡述及對不同時期呈現出不同傾向的辨析。
1922年,葉圣陶先生批評了語文學科忽視內容的傾向。他認為,當時的病根之一是“不明白國文教授之真作用,徒視為形式的學科……由這一個謬誤觀念,便輕視文字的內容和表現的方法;仿佛學習國文的目的,至能讀、能識、能講、能寫為止……兒童對于國文課決不感由興味,便是謬誤的目的,也絕對不能達到。顯然,這里是針對“重形式輕內容”的失衡傾向,提出了要重視內容教育的問題。
1962年以后,特別是文革以后,針對語文教育忽視形式的傾向,葉圣陶先生強調語文作為工具,內容與形式兩方面都要重視。他說:“語言是一種工具。工具是用來達到某個目的的。工具不是目的。比如鋸子、刨子、鑿子是工具,是用來做桌子一類東西的。我們說語言是一種工具,就個人說,是想心思的工具,是表達思想的工具;就人與人之間說,是交際與交流思想的工具。思想和語言是分不開的,想心思得靠語言來想,不能憑空想……就學習語文來說,思想是一方面,表達思想內容的工具又是一方面。”他特別強調“工具有好有壞,有的是鋒利的,有的是遲鈍的,有的合用,有的不合用,這是一方面。思想也有好有壞,有的是正確的,有的是錯誤的,有的很周密,很鋒利,有的很粗糙,很膚淺,這又是一方面。學習語文,這兩方面都要正確對待。”葉老從“思想和語言分不開”的原理出發,強調了思想和語言各有正誤與好壞的問題,內容與形式兩方面要正確對待,批評了把語文作為階級斗爭的工具的錯誤傾向。
1978年,為了正本清源,糾正“文革”造成的危害,葉圣陶先生又強調必須重視語文的基礎功能。他說:“語文是工具,自然科學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數、理、化,社會科學方面的文、史、哲、經,學習、表達和交流都要使用這個工具。要做到個個學生善于使用這個工具,語文教學才算對極大的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科學文化水平盡了分內的責任,才算對實現四個現代化盡了分內的責任。”
由此可見,在葉老看來,語文不僅是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工具,也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和人文精神的工具。不過對于教材(即作品)的性質,葉老是堅持“一元論”的,認為內容與形式是一元的,是不能分割開來的,即形式的工具性與內容的人文性是統一的。固然,內容決定形式是確定不移的,但內容,總是表現為一定形式的內容;形式,也總是具有一定內容的形式。二者分主次、相區別,但不可分離,永遠不可分離。這就是“文道統一”。
葉圣陶先生運用“平衡”理論,對語文教學的失衡現象作了糾偏,實質上是對語文學科性質的客觀的描述,發人深省:語文教育既不能忽視語文能力培養,也不能忽視思想道德教育,二者必須“平衡”。
當今的《語文課程標準》,對文道關系的理解要比過去任何時期都顯得寬泛,但似乎也更到位,更容易為人們所接受。從古到今,經歷了那么多先哲們的孜孜探求和實踐,對文學作品(教材)“文”和“道”的解釋及如何處理好兩者的關系,也應該有了較為寶貴的經驗和實施的條件。我們身處當今經濟高速發展的社會,理應在語文教育的方方面面做得比前人更好。我們今天再次討論葉圣陶先生關于“平衡”理論的相關表述,將它放到先秦時儒家提出的并影響了中國文藝理論批評史整個進程的“文道統一”的背景中來考察,雖難免一鱗半爪,但草蛇灰線,脈絡可辨。葉圣陶先生站在一個特定時期的節點上,通過他自身淵博的學識、豐富的社會教育實踐活動,做出了一個承前啟后者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葉圣陶教育文集》第3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10-202.
[2]語文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1-2.
(作者單位:江蘇東海縣房山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