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學管理的創新與建設是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需要。采用學分制建立科學的柔性教學管理,能更好地適應高等職業教育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建立和教育教學的實施,可以提高教學管理的效能,提高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的質量。
[關鍵詞]高等職業教育 柔性教學管理 學分制 人才培養
一、柔性教學管理與學分制
柔性教學管理是相對于剛性教學管理提出來的。剛性教學管理以規章制度為中心,強調依法治教與制度管理。剛性管理是學校管理的硬性規定和強制性規范,是教學管理運行過程中的紅綠燈。而柔性教學管理的本質及其特征是以學生為中心,更強調以學生為本,尊重人性,突出個性,明確目標,因勢利導,優化教學過程,追求學習效益最大化。
柔性教學管理有如下特征:
1.柔性教學管理的內在驅動性。柔性教學管理的最大特點在于它主要依賴于學生的心理過程,依賴于從每個學生內心深處激發的學習欲望和主動性以及內在潛力和創造精神,因此具有明顯的內在驅動性。而只有當制度規范內化為學生的自覺認識和自發行動,這種內在驅動力就會產生自我約束力。
2.柔性教學管理的影響持久性。柔性管理要求學生把外在的規章制度轉變為內心的,并最終轉變為自覺的行動。這一轉化過程是需要時間的,加之學生個體差異、校園文化及周圍環境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往往難以協調。然而一旦協調一致,便可獲得對學生具有強而持久的影響力。
3.柔性教學管理的激勵有效性。赫茨伯格的雙因素理論指出,被尊重和實現自我的高層需求屬于激勵因素。一般說來,柔性教學管理更能滿足學生的高層次需求,因而具有有效的激勵作用,激勵每個學生的內在潛力,主動地、創造性地學習,使他們能揚長避短,合理地建構自己的知識和能力體系。
學分制以選課為基礎和前提,包含學生自主選修課程,選擇專業方向,選擇上課時間,選擇主講教師等。學分制的目的是以合理配置教學資源為基礎,用以調動學和教兩方面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學分制的本質是學校內部管理體制中一種教學資源的優化配置方式,即學校的人、財、物、信息和時間資源,由學年制按計劃模式進行資源配置轉為類似市場機制進行資源配置,由一種剛性的教學管理模式轉為柔性的教學管理模式。這對于以適應市場對人才需求為目標、以就業為導向培養高技能人才的高等職業教育來說,學分制是建立柔性教學管理模式有效工具。
二、學分制柔性教學管理體系的建立及運行
創建適合高等職業院校人才培養的柔性教學管理模式的基本思路是從國情和學校的實際情況出發,轉變教育和教育管理的理念,來利用學分制的原理和方法。建立學分制柔性教學管理體系應由運行保障系統、基本制度和教學文件幾部分來構成。
1.運行保障系統包括:現代教學管理思想理念、教學管理服務中心、教學質量監控體系、學生思想政治工作體系、課程開發與建設體系、學籍管理體制、行政班和教學班體制、選課運行管理體制、招生和就業體制、采用社會化機制的后勤保障體制等。
2.基本制度包括:學分制運行方案總則,學分制柔性教學管理實施細則、學籍管理條例、選課試行辦法、學分績點制、導師制、工學交替制等。
3.教學文件包括:指導性專業教學計劃和教學基本要求,必修課與選修課的設置及管理辦法、課程資源及內容介紹、運行課表、選課指南、考試工作條例、考務管理及規定、成績登統與換算辦法、畢業綜合實踐的管理規定、分層教學的管理辦法、學生獲取職業崗位資格證書與技術等級證書的管理辦法、提高“兩課、外語、計算機基礎、體育、國防教育”等公共課教學質量的意見、教學質量督導與評價工作條例等。
高職院校應建立教學(教務)管理中心,建立教務管理網絡,使用教學管理軟件,組織教務及教學管理人員對教學管理的制度和管理軟件進行學習和培訓;建立教學資源子系統,教學計劃子系統,學生學籍子系統,學生成績子系統(含重修、崗位資格和技能等級考試)、網上選課子系統、實踐教學子系統、考試事務子系統、教材管理子系統、教學考核評價子系統、課表編排子系統及系統管理等項,通過建立教學信息化管理平臺,使教學管理和教學控制達到標準化、規范化的要求。
三、實行學分制柔性教學管理必須做好以下工作
1.做好全體教師的觀念轉變和學分制柔性教學制度的宣傳動員及學習培訓工作(包括對學生的宣傳教育),重點要做好教務處和有關教學管理人員對新制度實施的培訓工作。
2.建立新的課程體系,做好學分制下的指導性教學計劃的編制工作;嚴格考試制度,加強題庫建設;加快課程及課程資源的建設,做好對課程的領導和管理,保證學分制柔性教學管理適應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的需要。
3.加快辦學條件的建設和教學信息化的建設,為學生提供充足的教學資源,創造良好的教學環境,營造真實的職業情境。
4.調動教師的積極性,建立健全相關的機制,完善聘任制,適時推行導師制;重視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建立與學分制柔性教學管理相適應的學生管理工作體制;通過構建教學質量監控體系,達到最佳教學管理與教學控制的目的。
四、提高學分制柔性教學管理效能的對策
1.更好地為工學結合模式下實現人才培養目標服務。高職教育的“高等性”是它的目標定位,是基準水平;它的“職業性”是內涵定位,是為行業服務的特質要求;它的“社會性”是價值取向。建立學分制柔性教學管理體系可以充分體現高職教育的“高等性”、“職業性”、“社會性”,保障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
2.學分制柔性教學管理的實施必須在以能力為本位、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課程體系中發揮它的支持保障作用,促進工學結合課程的開發和建設,促進學生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的培養,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3.強化教學質量監控的權威作用,保障質量監控結果的公正性。在學分制柔性教學管理制度下,學分應當是教學質量監控的結果。教學質量監控要達到教學過程控制的目的,學生才能學習獲得更多的知識與技能,提高學分的含金量。
4.教學管理是一項全方位的系統工程,剛性教學管理是教學管理的基礎性工作,是保證教學工作有序進行的規范。柔性教學管理則更能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發展學生的個性,它是教學管理科學化、民主化、藝術化的更高層次的體現。只有剛柔并濟,相得益彰,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學管理水平和教學質量。
建立學分制柔性教學管理是教育思想、教育觀念的轉變,是一項涉及到學校各方面工作的綜合性改革。堅持以學生為本的理念,積極探索和實踐適合于高等職業院校教學管理的新模式,保證學習資源的建設,注重優化資源配置,注重突出對學生個性全面發展的培養,應當是高職院校教學管理和制度建設的方向。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6]16號)[Z].2006.
[2]趙寶芳,孫百鳴.實施學分制面臨的問題及對策[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5,(31).
[3]肖陽、郭開駿.實施彈性學制探索人才培育新途徑若干問題的思考[J].化工高等教育,2007,(1).
[4]楊黎明.職業院校學分制實施中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8,(13).
(作者單位:天津機電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