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體操教學 保護 保護方法
在體操教學中,許多教師在教授學生技術動作時,常常由于對保護與幫助方法記不清楚而影響正常教學步驟的進行,嚴重時還可能造成學生和保護與幫助者發生傷害事故。所以,如何才能有效、方便地記住和完整的表述它,才是安全上好體操課的關鍵之一。
我們以1985年5月第2版體育系通用教材《體操》中前滾翻技術動作的保護與幫助方法為例來分析它的表述結構。
前滾翻:(1)保護者跪在練習者的側前面;(2)當他的頭后部將要著地時;(3)一手托頸;(4)當滾翻至臀部著地時;(5)兩手順勢推他的背前送成蹲。
第一,站位。首先我們來看,第一句“保護者跪在練習者的側前面”講的是保護者的站位。這一點很重要,因為保護者站位的好壞,直接關系到保護與幫助的實施。例如在保護幫助學生支撐跳躍項目的“側騰躍”(以左擺躍為例)練習時,為了能使初學者順利將腿擺越過跳箱,保護與幫助者就應該站在跳箱后的右側方,當練習者踏跳后,右手握他的右臂,左手托其右側髖部。而保護與幫助者如果站在跳箱的左側或后方,都會起不到保護與幫助的作用,還會阻礙練習者做動作。
第二,時機。再來看一下第二句,“當他的頭后部將要著地時”,很明顯,這句話講的是對練習者進行保護與幫助的出手時機問題。保護與幫助的好壞,保護與幫助的是否到位,最主要的就是看你是否能找到保護與幫助的最佳出手時機。如果找不到最佳的時機,或前或后的保護與幫助都有可能干擾、影響練習者順利完成動作。所以尋找最佳的出手時機是實施保護與幫助方法的關鍵。第四句話“當滾翻至臀部著地時”,也是講保護與幫助的出手時機問題。一般的技術動作都有若干個保護與幫助的關鍵點,通常情況下都是在最主要的一兩個關鍵點上實施保護與幫助。
第三,手法。第三句和第五句的前半部分“一手托頸”和“兩手順勢推他的背前送”都是講如何保護與幫助練習者順利完成動作的具體手法和用力方向的問題。保護與幫助手法和用力方向的準確與否,直接關系到保護與幫助的效果和安全性。例如在保護與幫助雙杠“掛臂屈身上”技術動作時,保護者“一手握其上臂,另一手由杠下托其背部,幫助上成支撐。”如果“另一手”由杠上托其背部,一是不能有效的起到保護與幫助作用,二是練習者擺動后緊接著向下向后的疾擺動作,很有可能傷害到保護與幫助者來不及撤回的反關節的手臂。
第四,目的。最后一句的后半部分“前送成蹲”講的就是保護與幫助的最終目的,即讓練習者完成完整技術動作。
當然,在練習者完成技術動作的不同階段,所采用的不同手法都有其特定的目的。目的的改變,手法也會相應的改變。目的不同,手法也不同。站位也會隨之調整。還是以“側騰躍”練習為例,當學生做側擺腿動作比較熟練到位以后,保護與幫助者就沒有必要還站在跳箱后的右側方就這個技術環節進行保護幫助了。為使練習者側擺腿高且直,保護與幫助者即可以站在箱后右側方順勢高托其右側髖部,也可以站在跳箱的左側一步左右的距離處,用手或其他物體做標志,讓練習者用腳觸之,以提高練習者側擺腿的高度,或把腿向左上方頂伸;為使練習者側騰躍后落地站穩,保護與幫助者就應該站在跳箱前學生落地處,用雙手扶其腰部兩側幫助站穩。
通過對保護與幫助方法的表達結構的分析與認識,我們今后記憶起來就很方便很容易,而且不會出差錯。
記憶與表述的順序就是:站位→時機→手法→目的。
(作者單位:首都師范大學第二附屬中學;新疆石河子市第十中學;首都師范大學附屬育新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