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西方美術在原始時期具有共性,差異也因為各種原因而存在,這些差異對之后中西美術的發展具有一定決定作用。隨著歷史的推進,差異自身也不斷深化,最終導致中西美術不同的風格面貌。
[關鍵詞]中西方 原始美術 差異 發展
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中國和西方文化的交叉與碰撞,在美術領域里,也是如此。在此時代背景下從事對中國美術的傳承開創工作,對西方美術的研究不可回避。在堅持自身文化純粹性前提下,對西方美術的研究和一定程度上的借鑒是有益的。在對差異性的研究里,會使我們更深地了解西方美術并在與之相對比的前提下更深地定位自己,知白守黑,大有裨益。
藝術品的產生和呈現的狀態,離不開藝術家存在其中的環境。包含自然地理條件,社會條件,時代限制,還有個人或群體的行為對以上三條件的反作用等。綜上各條形成合力。面貌產生了,差異也隨之形成。漫長的歷史過程中,不同的年代里,形成差異的具體原因也不同,差異的具體內容也不同。承載于這時間線索之上的中西方藝術,它們各自初始擁有的獨特面貌,對以后的發展都有開創和決定作用,對中西美術差異的研究意義重大。
原始美術是最初期階段的美術范例,由古石器時代的原始人創作。從發掘的頭蓋骨看,這種人已經滅絕。原始人這一概念,一般指從未受到現代文明洗禮的民族,如非洲、美洲、南太平洋以及亞洲部分地區的土著居民。美術不是孤立的現象,它是文化史以及民族史的一個組成部分,一般地說原始美術反映了種種歷史現象:不同種族的生產、生活、精神狀態及環境對人的影響等方面。無論何種民族,無論他們何等原始,都喜歡以象征性手法描繪現實中的事物。如將某一對象用線條或色塊組合,使其成為特殊的圖形或符號,以表現某種特定的含義。
人類遠古時代的藝術,從內容到形式都有極大的共同性傾向,使用的材料也有很多類型,這是因為原始人類的社會活動、生存方式以及求取生存的手段大體雷同的原因。意識形態是建立在人類的現實活動基礎上的。原始的繪畫不管是在洞窟中,還是巖壁上,大多表現了與狩獵有關的內容,除賴以生存的動物和人類對自己的描繪別無其他。顯現出古樸、稚拙、粗獷的風格。進入階級社會之始,世界上由于地域、政治體制、宗教等文化背景的不同,便出現了不同的藝術審美思辨,也就出現不同的藝術形式。在眾多的民族藝術發展中,主要有兩條差異明顯,對人類文化發展影響最大的線路。
一、產生在專制奴隸制社會中的,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型藝術
這種藝術創作極大地受宗教與權利的控制。為體現神秘的想入非非的某種精神而出現。掩蓋了人對自身以及對生活的了解及感受,把造型語言納入到神明的對應中,以標示神的至高無上,中國商周的青銅文化,古埃及的神廟及金字塔便是有力見證,于是藝術形式的表現性得到肯定,意趣追尋成了造型語言的目標,其后又由于封建社會文化發展中很大程度地適應了這種藝術觀,這種藝術便得到了發展和更進一步的完善。
二、以古希臘為源,在歐洲得到發展的藝術審美觀念,它產生于古希臘的民主奴隸制
藝術之初便為表現群體意識肯定人類自身的價值而出現,藝術創造屬于從屬于人文主義,以人的理想美為要求塑造神明或人類自己,于是造型藝術便努力地從客觀對象中尋找美、揭示美,以社會生活的理想為出發點,藝術家為了達到如此目的,便認真研究物體體現的最基本表現形式,他們認為物質的普遍屬性中存在著最高的審美理想,藝術家作為一種傳播思想的符號就要結實客觀事物中的最理想的成分。客觀事物中人是最完美的,于是人體美得到了最高的肯定與贊揚。于是古希臘人發現了物體中的秩序、比例、對稱、節奏等“數”的關系,“模仿說”成了主要發展的原則,這種原則經過歐洲文藝復興的進一步肯定,并得到了發展。
翻開人類的藝術史,如果說對色的審美感受在舊石器時代已經開始,那么對線的審美感受的充分發展則要到新石器時代制陶時期。色與線是造型藝術中兩大因素。比起來,色彩是更原始的審美形式,作為造型手段,線是比色更進一步、更純粹的語言。
造型手段為造型目的服務。東方與西方,文化—心理結構的不同,審美意境的不同,決定了用線、用色的不同。在原始社會的彩陶藝術中,東方與西方的線飾有著極為相似的面貌。爾后,隨著各民族經濟貿易文化發展,東方藝術繼續沿裝飾概括發展,重線,重抒情寄興;西方藝術則沿寫實再現發展,重形重色,重模仿自然。可視的具體的線,一般只存在于造型藝術范疇。總的說來,西洋線描目的在于造型,塑造準確的外部形體;中國線描除勾勒形體外,同時注重線條自身的空間組織關系,而且線本身包含獨立審美價值,也就是說“以線造型”。西方重型,東方重線。西方與東方,在壁畫、獨幅畫、雕塑、版畫、工藝美術等各部類中的線有各自的特點。原始美術中就已經初露端倪的差別,在歷史的長河里時間的積淀中,不斷發展變化,直到今天。
綜上中西原始美術的差別,即使風格迥異,兩者仍有高層次的相互融合。縱觀歷史,21世紀以后,東西方文化交流相互影響越來越明顯,且成為必然。同時,它們在原始美術時期的共性也在這融合中清晰地顯露出來。但美術的發展規律告訴我們,多元仍然是其基本存在形式,適應社會的不斷創新仍然是其存在規律。
參考文獻:
[1]牛克誠.原始美術.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于文杰.藝術發生學.上海人民出版社.
[3]朱狄.藝術的起源.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4]曹致遠.中國繪畫.山西人民出版社.
[5]房龍.人類的藝術.北京出版社.
(作者系西北師大文學院美術學院2006級國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