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在實驗教學中緊緊抓住實驗目的、操作過程、觀察現象、得出結論這四個要點,激發學生的實驗能力,培養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和全面細致的觀察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實驗能力。
[關鍵詞]小學科學 實驗能力 觀察
小學科學是義務教育小學階段一門基礎學科,也是對學生啟蒙教育的一門重要學科。在積極推進和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科學在小學教學中顯得很重要。科學課的大部分知識是要求學生動手實驗去發現、理解、運用的。實驗是學科學的最有效的手段。動手實驗可以激發學生愛科學的興趣,有效地幫助學生發展智力,提高學生科學素質。然而,實驗不是讓學生玩玩而已。那么,怎樣才能提高學生的實驗能力呢?
一、明確實驗目的
在觀察事物、做一件事前,只有給學生提出明確而具體的任務,才能使他們注意力集中到所要做的事上,才能使他們深入細致地去觀察、去做。因此,每次實驗前都要讓學生明確實驗目的。說的白一點,就是讓他們明白為了研究什么做這個實驗。以《磁鐵的磁性》這節課為例,在實驗前就要向學生說明做這個實驗就是要研究磁鐵能吸鐵,各部分的強弱是不一樣的,要學會比較。
二、明確操作過程
每個學生實驗的成功與否,主要取決于學生對實驗中的重點、難點、操作的把握程度。做實驗每個學生都喜歡,但他們往往是在好奇心的驅使下盲目亂動,做了這一步不知下一步該做什么,顛倒操作過程,少做漏做,導致實驗失敗,所以在實驗前就要明確操作過程。為了不遏制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提高學生實驗能力,我們可以用多種方法明確操作過程。如教學《怎樣接亮小電珠》這課時,我就是先讓學生自由討論,設計操作過程,然后匯報,其余學生討論補充。也可以這樣設計:先請一位同學上臺演示,其余觀看,再討論應該改進的地方。這樣就能使學生對這一實驗過程印象深刻。在教學時,我還把實驗中影響實驗的關鍵步驟和注意點板書,避免實驗的盲目性。當然,我們更贊成學生能用別的實驗來研究同一問題,利用生活中的例子或實驗就更好不過了。這些實驗就可以延伸到課外跟學生一起做做,激發他們的興趣。
三、明確觀察任務
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但是,學生又不知如何去發現,這就需要教師去引導去幫助。所以,教師要提醒學生動用一切感覺器官去全面觀察。一是用眼科學地看,時刻提醒學生注意用眼觀察每一個微小的地方,每一步細小的變化。以《怎樣接亮小電珠》為例,要仔細觀察小電珠的亮的程度,串聯和并聯哪種更讓小電珠明亮。二是用手摸、用耳聽、用鼻聞等等。這就是科學地聽,科學地做,它能幫助學生更全面的感知事物。如做“巖石”的實驗時,各種感官都要動起來。如果學生實驗中動用了這些感覺器官去全面觀察,那么,就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又促進了能力提高,能力提高又促進興趣發展,形成良性循環。當然,在每個實驗中觀察也有側重,而且,并不是每個實驗都要、都可以用這些器官去觀察的。
四、明確實驗結果
從現象到分析比較、得出實驗結論,是一個以具體到抽象的思維過程,是思維從感性到理性的質的飛躍,只有完成了這個飛躍,才算真正得到了知識。我們教師可以針對“現象—結論”推導的難易程度采用多種方法去引導學生。在《怎樣接亮小電珠》的實驗中,當看到實驗現象后,學生馬上得出結論:電珠的明亮程度和電池的多少有關系,還和接線的方法有關系。教師也可以通過提問,有助于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讓學生在老師鋪設的臺階中一步步走向本不可及的成功。
我們在學生的實驗教學中緊緊抓住實驗目的、操作過程、觀察現象、得出結論這四個要點,就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實驗興趣,培養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和全面細致的觀察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實驗能力。
(作者單位:山東德州經濟開發區實驗小學)